【2010湖南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
阅读专题
《祝福》教学简案
长郡中学 皮访贫
【学习目标】解读人物-情节-主题
【重点难点】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模式解读作品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四个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学生质疑——敦促学生自主完成跟作品的初次对话
具体操作:学生自行通读全文,每人必须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疑难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下课后由课代表收集齐交给老师,老师尽快赶在放学之前把全班同学的疑难问题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学生(见附录一);另外打印出“小说阅读鉴赏”资料分发给每个学生,按照资料表述的基本知识,对全班疑难问题作出相关析评,布置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规定表格(见附录二)。
第二课时:师生析疑——引领学生跟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学生跟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凸显老师跟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具体操作:选取王恺同的疑难问题“为什么文中悲剧和喜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季?巧合?”作为析疑的切入点,开启文本的解读。分以下几个步骤解读“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主问题。
提问一: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具体有哪些?发生在什么时间?以此梳理情节,完成学生跟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通过搜寻信息,师生一起证实[学生随机抢答,教师适时板书]
丈夫死亡,立春之日;
被卖改嫁,孟春之日;
痛失爱子,暮春之日;
一命归天,迎春之日。
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提问二:祥林嫂的人生中到底有没有“喜剧”可言?以此探究情节性质,完成学生跟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
先请王恺同同学提出“喜剧”一说的理由所在,然后大家一起探讨理由是否成立(只在王同学本班这样执行,另一班就直接探讨有没有“喜剧”)。
教师预计:估测学生可能觉得属于祥林嫂的“喜剧”就是在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反倒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再嫁贺老六虽然起初“反抗”但最终还“真是交了好运了”等等描述中。对于祥林嫂的“满足”“好运”,教师应该以鲁迅先生的《我之节烈观》来解读其“反抗”,以鲁迅先生对“吃人”意蕴的三个层次的揭示来解读其“笑影”。
引领学生得出最终的结论: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悲剧女人。
教师引领学生回忆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来佐证自己的结论——祥林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她的活力,正是衬托出她的死的冤屈与悲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提问三:“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以此探究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学生跟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要求:探究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教师归类整理学生中与此相关的如下疑问(尤其关注那些“潜能生”的提问)来探寻其悲剧原因(一定要提到提问人:一为尊重每个学生,一为激活参与兴趣):
a.祥林嫂婆婆有什么权力来卖她?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
b.祥林嫂的名字是什么?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为什么仍然叫她祥林嫂?而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她的再嫁为什么被认为“败坏风俗”?
c.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什么?
d.祥林嫂为什么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她临死前对“灵魂”的怀疑包含什么意义?
老师对学生的讲析及时评价订正,归纳总结: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客观原因: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主观原因:掘心自食——高度麻木无知,逆来顺受,完全丧失“人”的独立性和精神性。
教师引用丁玲的话作结:“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第三课时:学生解疑——凸显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
具体操作:解疑接力——你的疑问有没有得到解决?你能帮谁解答哪个疑问?你希望谁来解答哪个疑问?谁先帮别人解疑,谁就有一次机会选择任一人来解答任一问题,老师对所有解答适时作出评判。
第四课时:师生揭秘——凸显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个课时可以视学生学习热情高低和求知欲望强弱来取舍)
目标任务: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获取鲁迅小说阅读的钥匙。
着重探讨:“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和“看客模式(看与被看)”
具体操作:
“归乡模式”的探讨
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叙述者“我”常常是一个远离故乡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在《祝福》中,其实也有一个“我”的故事,或者说小说存在着三个视点,即“我”、祥林嫂、“鲁镇”,从而构成了三重关系,“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是读者普遍关注的;“我”与祥林嫂的关系也不会漠视,只是读者往往忽略了“我”与鲁镇的关系。
其实“我”与鲁镇的关系,其中就包含着“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作者只是把“离去”推到了后台。而“我”在《祝福》中的作用:不但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而且实现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远距离观照。
引领学生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作品:
▲“我”与鲁四老爷的关系
▲“我”对祥林嫂的态度
▲“我”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
教师归结:整个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我”,鲁镇,祥林嫂这三个“视点”来解读。【板书】
“祥林嫂”与鲁镇:展示“儒、释、道”吃人的主题。
“我”与鲁镇:说明“我”渴望改变社会却又痛苦彷徨。
“我”与祥林嫂:发现“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看客模式的探讨
“看客”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描述: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感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
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如下情节:祥林嫂反复絮叨阿毛的故事,解说额上的疤痕。
全课总结:
教师总结: 悲剧在对苦难与不幸的展示中,严肃地探求着人在世界中的坐标,提出生命最深邃的问题并追索着存在的根据,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对人类命运的无限关切,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学生交流:写一篇学习感悟,题目是“我们这样学《祝福》”,借机分享交流。
课件14张PPT。长郡中学 皮皮制作 高中阅读教学怎样实现教学对话我的爱是你想要的教学反思——以《祝福》教学为例惑——遭遇的窘困
思——产生的原因
行——解决的途径
悟——实践的感悟?惑——遭遇的窘困学生越学越没劲
老师越教越乏味囧秀场:表演化
考场:练习化坟场我的爱不是你要的那样▲思——产生的原因有教无学——观念落后不教滥学——目标随意缺失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听课内热热闹闹
课外空空如也? 行——解决的途径案例呈示与解析E:课题探究骨干培训祝福简案.doc? 悟——实践的感悟高中阅读教学——
对话活动的充分展开;
教学内容确定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形成班级共同的阅读经验。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
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
教学流程,就是依据学情和要达成的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
起点——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的学情状态;
终点——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流程是有流向的,学生开展着有指向的、有组织的、有结构的、有可见成效的学习活动。
这一流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也就是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一步一个台阶,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即教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换句话说,教学流程讲的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有效对话 ═ 充分阅读 自主阅读:学生跟作品之间的对话引领点拨: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对话分享交流:学生跟学生之间的对话读得懂不懂读得好不好懂不懂得读阅读学生与阅读文本喜不喜欢读 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需要较充分的时间,这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的第一个要点。●对话活动的充分展开第二: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有较充分的交流。 “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的三个要点第一:学生的阅读时间要有较充分的保证。第三:学生的阅读经验要有较充分的更新。 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包括对作品的解读,也包括对阅读方法、阅读方式的把握。●教学内容确定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优质的阅读教学课,凸显的是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功夫,对学生学情的思量和估摸。核心的教学环节是确定的;
教学流程的流向是确定的;
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 任何一个具体的文本,依据体式,它的核心教学内容大致是确定的;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经验大致是相通的;依据学生学习的逻辑来设计的教学流程,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又为生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内容是在对话中生成的,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有方向的生成。
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在按流程的方向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收益,但他们所获得的,是他们能获得的,想获得的,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
——我的爱是他们想要的。 为什么要选取王恺同同学的问题作为解读的切入点呢?原因有二:一,该问有“牵一发而动全文”之效,相当特别;二,该生很有亲和力,但不善表达,选用他的疑问可使课堂平添几分吸引力,又能激活他的表现欲。 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预设的问题,而是依据什么来预设的问题:预设什么。如何预设?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来预设,还是“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来预设?这些问题,必须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文本的阅读,必须具体到每一堂课。●形成班级共同的阅读经验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怪现象,学生的学很没有结构,很不完整,可老师的教却很有结构,很完整。 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话,就只是老师问、学生答。
在许多课堂里,学生站起来发言,仅仅是说给老师听的,“师生对话”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窃窃私语。
虽然在一个班级的共同体中,但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之间,没有构成一种学习上的关联,久而久之,他们很难从同伴的发言中去学习,去获得新的经验。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看,班级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形成学生共同的学习经验。高中阅读教学实现有效对话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阅读自己,还要阅读他人,我们更要一起阅读文本,形成我们共有的阅读经验。阅读教学实现有效对话的目标◇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