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作文指导及佳作3篇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作文指导及佳作3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08: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论证要合理》作文指导及佳作3篇
【内容概要】
教育部编写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论证要合理。什么是论证要合理?简单地说就是指论证合乎逻辑、材料选用恰切、论证方法适当、论证结构合理四个大的方面——能选用恰切的论据论证论点,能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以合乎逻辑的论证阐明观点,从而时读者信服。该内容既有教师写作指导,又有优秀学生习作参考。
【单元作文】
写作实践: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三、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教师指导:
一、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1)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
(2)作用:
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②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③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④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⑥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⑦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二、论证的结构
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两种:
1.层进式
又称纵贯式。这是议论文全文结构中最常见的,也被称作“三段式结构”。它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将文章分为“引论(导论或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立论文是提出观点,驳论文是亮出“靶子”;第二部分中展开论证,或进行反驳;最后是作结。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具体的论证部分,逐步递进,层层深入。
2.并列式
写作时,根据需要,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透彻,把文章的论点进行分解,这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一种是论证过程中,几个论据之间是并列的。
二、谈谈“说理论证的合理性”
合理就是合乎道理或事理。合理性就是写作时,你的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要客观、要理性。简单说就是“有道理”“符合规律”。
合理性既是实践性,又是理性。也就说你在进行说理论证的过程中,你的说理论证必须符合规范、规则。写作实践和实践结果都是理性的。
合理性把说理论证的理性标准确定为行动的规范。把合理性归之于行动的方针,是说合理性本身一定会在说理论证时将理性标准现实化为某种行动的原则和准则。
说理论证的合理性,就是说理论证是否具有合乎说理论证的特性。或者说,说理论证要符合说理论证所特有的性质。即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就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思维强调: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证据、逻辑推理;本质、关系、规律、求真。
三、说理论证的合理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1.工具的合理性
主要是说理论证的手法,看使用了哪些说理论证的方法。说理论证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要摆得有力量,道理要讲得透彻。
运用演绎法、归纳法;例证法、引证法、类比法、比较法、喻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等说理论证。还有反思、质疑、批判、比较等思辨说理论证的手段。掌握、使用多种说理论证方法,说理论证就会深刻而严密。方法运用得越恰当,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就越紧密,说理论证也就越深刻有力。方法不合理,结果会合理吗?会达到说服人的目的吗?
2.
论证的合理性
主要是看论证的表达,看是否符合逻辑。说理要严密、有层次、要辩证、有理论性。说理论证离不开论据,论据要真实、典型、充实。
议论文的根本要求就是说理。有理论性就是要能从对事实、材料的充分分析中,作出本质的概括,阐明事物的因果,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落实“深刻”的要求。做到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这样,说理论证就必须具有合理性,必须有道理,不懂装懂,信口胡说不行;强词夺理,散布谬论,更不行。
一篇论证文章如果没有实证性质,我们对它就应该提出质疑,对它的评估就不会很高。我们自己写的论述文如果没有实证性,就不能指望使人信服、被别人判为佳作。
写作是将内在的情感与思维用文字呈现出来的过程,作文的好坏与作者的思维品质密切相关。以议论文写作为例。没有理性和逻辑的议论文,必然是一潭泥淖,混乱无序。议论文是说理的文体,不仅观点要“在理”,而且议论还要“入理”,更要“合理”。
3.价值的合理性
主要是指说理论证的内容要符合标准的问题,必须“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规律、符合公理、符合客观实际;必须运用哲学原理,符合真理,道德标准;必须符合“一点四面”,必须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等等。
4.论辩的合理性
主要看说理论证的态度。写作的本质是交流。任何一次写作行为都可以看做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写文章是向某(些)个对象进行的一场倾诉或交流。发出信息是为了得到回应;写文章是为了与人交流思想情感。所以,心中要有读者、有对方辩友意识。所以,要公允、客观、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习作:
习作一:
知足就会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因此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己后悔。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回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拥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
教师点评:作者在开篇就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知足方能常乐。紧接着使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两种方法对观点进行了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习作二:
传统与创新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晨甫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英武殿、延禧宫发足狂奔。正午骄阳胜火,逶迤长蛇阵六七个小时的守候,只为了向《伯远帖》《游春图》或《清明上河图》张望致敬。
每一位观众的眼眸,都闪动着敬畏、欣喜且小心翼翼的光芒——这投注于文化高山的敬畏之光,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或将成为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一盏盏路灯。文化是一派浩瀚而亘古不变的巨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从源头出发,秉承传统,才不会使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秦代程邈创隶书时根据传统篆书的书写方式,化繁为简,在传统的基础上使汉字书写更为简便。隶书之所以在秦汉流行,不仅仅是因为程邈勇于创新,也是因为他坚持传统。试想,如果没有篆体字,隶书还会出现吗?在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只有坚守一份传统之心,并且敢于创新,才能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传之久远。
然而,层出不穷的创新似乎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也许,你只需动动手指便能知晓世界各地的新闻;又或者,只要你一个指令,便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代你劳动。放眼望去,我们总会觉得这个世界少了点什么,一味地创新使我们与传统的坚守之心渐行渐远……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标签,我们需要创新,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让传统的精神与血液流淌于社会的角角落落。
故宫一角,几所僻静的院子里隐居着一位位文物修复师。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人仍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仅是修复师,更是艺术家,他们坚持传统、敬畏传统,将自己对历史的感悟融入这一件件文物当中,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那就好好对待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
教师点评:
这篇习作审题准确,立意也颇高,能就“传统与创新”辨证分析说理;同时所涉及的内容,呈现出专题化、小众化素材积累的效应,个人风格较为明显;论据能很好地论证中心论点,无论是事例的列举还是名言的引用都非常贴切,道理分析也比较到位。
习作三:
曹操与刘备刍议
自古以来,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种感觉——曹操不及刘备。他们都认为:刘备仁且义,而曹操奸而残。我却不赞同,理由如下:
古人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古人是把“仁”“义”作为道德准则推崇的。刘备却有几点称不上仁义。其一,刘备借荆州而不还,并且欺骗老实的鲁肃;其二,刘备贪色,为了孙夫人久居东吴,不思回荆州;其三刘备不义,以借兵讨伐为名夺取徐州;其四,刘备不仁,夺宗亲的荆益之地;其五,刘备发兵攻吴,既不明智,也不义,结果大败而归。只凭这五条,足以说明刘备是不仁不义之徒。
曹操,称其奸且残是冤莫大焉。其一,在乱世之中,不具有三分奸,能称七分雄吗?其二,曹操有智,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三,曹操礼贤纳士,真爱关羽之武,接纳刘备而不斩杀;其四,曹操仁义,法令有度,当他的马受惊而践踏麦田时,曹操割发代首;其五,曹操并未夺皇位,立太子长幼有序,这是他的忠和智。单凭这几条,曹操就不能说是奸和残。
在东吴杀害关羽后,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劝告,起兵七十五万攻打东吴。东吴害怕,要归还荆州并且送回孙夫人。但刘备不肯议和硬要进攻,结果不懂兵法,林中扎营,被火烧连营,连自己也病重身亡。刘备这能叫仁义吗?为了关羽一人,为了自己的私情,竟不顾国家,断送了几十万士兵性命,接连损失了几员大将。单说这一点,刘备既不仁又不义。
曹操却不同。张绣杀了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当时,曹操在典韦墓前痛哭:“典韦呀,失去你比失去吾儿还要痛心呀!”可见曹操爱将胜爱子,多好的首领!后来张绣被迫投降曹操,曹操不仅没有杀他,还封给他将军之职。可见曹操以国事为重,不计私隙,心胸开阔。哪像刘备,义弟死了就发兵;曹操子、侄、大将全被人杀害了还委任那人为大将。另外,曹操知错能改,在汉中杀杨修,在赤壁杀蔡琩、张允,事后都能主动认错,都以王侯之礼安葬。
曹操对贤士丝毫不敢怠慢,意见都能采纳。像庞统假装投奔曹操,献连环之计,曹操丝毫不怀疑就采纳了。而庞统真心投奔刘备,刘备却嫌庞统长得丑,只给县令之职。刘备招贤是以才取贤,还是以貌取人?
特别是在华容道,曹操自己生死未卜时还仰天大笑诸葛亮、周瑜。一个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处处想着用兵,莫非此人是神?
如果你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不忠义,那么请问,齐桓公如不“尊王攘夷”,如何做得霸主?如果曹操不奉迎献帝的话,那汉献帝迟早被他人所挟,说不定还会死在乱军之中。所以曹操这做法是对的。那刘备,还不是成天打着皇叔的招牌招摇撞骗?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皇叔呢!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评价曹操:无论怎么说,曹操是位英雄!是的,《三国演义》只不过是一本历史小说,它不能用来评价历史人物,连曹操之劲敌诸葛亮自己也说:“将才者,古之管、乐,今之曹孟德、周公瑾也。”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
教师点评:
1.开篇引文,自然而然
作者开篇引用一般结论,“自古以来,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种感觉——曹操不及刘备。他们都认为:刘备仁且义,而曹操奸而残”,然后笔锋一转,自然而然进入作者自己的论述,很轻巧地解决了“下笔难”的问题,这一点,值得读者们琢磨学习。
2.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作者观点鲜明,“刘备未必仁且义,曹操未必奸而残”。论述这一观点时,列举了大量例证,有理有据,十分精辟,让读者不得不赞同并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