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16 09: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湖南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
“梳理探究”专题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长沙市周南中学 饶霞
【教学设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往往是把教学参考书中专家的解读和教师本身的阅读体验灌输给学生,课堂即使偶有提问,也是要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或纠正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上来。这完全是用专家和教师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不是学生的真实阅读,这种学习必然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的依赖心理、惰性思想越来越重。《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正是从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从而彰显学生独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设计思路主要是就是引导学生以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为核心,通过对以往的文本阅读体验的梳理,探究个性化阅读的角度和途径,进而有意识有方法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开放性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
一、梳理·探究: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范例,分析探究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和解读的可行性方法,树立“个性化解读”的观念。
二、启示·应用:能够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适度的个性化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领会“个性化解读”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三借庐笔谈》一段记载导入:“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于是二人誓不共谈《红楼》。”
学生解释文段含义。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也有过一段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学生概括文段含义
2、问: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发现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一种怎样的现象?
预设答案: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梳理与探究.
1、梳理探究一——阅读探究:阅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一章中的“名作重读”和“名文共赏”两个板块的内容,思考:
问: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别的产生呢?
预设答案:(1)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和丰富性。
(2)读者的差异性: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
问:只有不同的读者才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吗?
预设答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例如读《西游记》)。
所谓:“一个读者就有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梳理探究二——预习探究:学生课前阅读课本上关于《风筝》一文的不同解读,探究个性化解读有哪些途径?
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肯定与否定、观察重点等
3、梳理探究三——分组探究:你和同学在学习课内文学作品时时有过争议吗?你和家人朋友在观赏影视作品时有过不同见解吗?你自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作品有过不同的理解吗?请回顾这样的经历,说说解读的角度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1:个性化解读的角度
变换读者身份:年龄、身份、地位、关系等
变换思考背景:历史、现实(作品背景、作者背景、读者背景)
变换观察重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情感经历、身世遭遇
变换思维方式:感性、理性;肯定、否定
小结2:个性化解读的步骤
立足文本——大胆想象——独特感受
三、实践与拓展
运用以上的方法,从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个性化解读
1、童话新解:阅读童话《海的女儿》,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吗?
2、诗歌品读:阅读诗歌《篱笆那边》,你对主题有什么独到的理解吗?
3、小说赏鉴:阅读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谈谈你怎样看待薛宝钗这个人物?
预设答案:注意在解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倡导一种更积极的、向上的、美好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四、启示与应用
1、你从个性化解读这一课题中,获得了哪些关于语文学习的启示,谈谈你个性化的理解。
预设:个性化即不同的,对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解读,多义性
1、 要努力做出富于个人色彩的解读
2、 要尝试变换角度,做出多种解读
3、 要尊重他人的解读
4、 不要唯作者论,多思多想,善于质疑
5、不能过于偏激和张扬,必须基于文本,合理想象
2、课后练习:
从以上的另外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成300字左右的文字。
五、结束语
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曾提出:“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有关于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似乎就像此法中的一‘出’一‘入’,要知其玄妙,必先‘入’,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