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声现象》说课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声现象》,下面我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首先我是这样分析教材的
一.说教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课内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是学习声音的第一节。对于这节课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同学进入声音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习声音起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单一教材分析是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
学生开始认识声现象,对声音的理解处于迷茫状态。生活中声现象处处可见,并不陌生。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新颖的有趣的声音学习依然很有兴趣, 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
前面对于学生及教材有了充分的分析,其实对于这节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①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怎样传播,了解人耳听声原理。(2)对声速、声波、频率、超声波有一定的了解。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音叉发声,探究钟罩传声实验,使学生慢慢进入声音的学习,逐渐对声音有初步的认识。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2.教学难点重点
根据新课标课程标准,结合本节的教材分析和学情,我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①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②重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即是重点。
(3.教具与学具电教器材:投影仪,电脑,电子屏;教师演示用:钟罩,手机,抽气筒,音叉,直尺;学生每组器材:音叉、直尺)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讲授法
这些教法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声现象的学习展开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的声现象去导入课堂,生动、形象,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着重以发声、传播实验作为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声现象为例子,亲切,真实,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学法
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我将: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辅。让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为学生创造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声音是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将老师的单独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操作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在实验中学习,认知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学生在学习声音的过程中,积极度越高,收获越多,就越想分享自己的心得,通过把自己思考出来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互相进步,体验成功的愉悦。
六.说教学过程(程序)
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投身于这节课的学习,我在教学流程设计上更接地气。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知识拓展——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3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音叉、直尺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观看视频
(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描述。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在钟罩内的铃声慢慢减弱?观看视频。?
(4)声速
提问:下雨天雷声和闪电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观看视频。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知识拓展。联系到人自身,告诉同学们人耳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让同学们有个了解。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在最后我布置了两道习题,方便同学们在课后练习。这两道题难易结合,照顾大多数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本节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是一种波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认识声现象”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同学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