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在本节教材中所讲的“抽样方法”主要包含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而“调查问卷的设计”,教材是通过“阅读与思考”给出的,由“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的一个阅读与思考材料,为今后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时提供了设计的技巧。
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来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体验统计的思想的起始课。统计数据往往要通过调查获得,而鉴于大多调查的总体容量太大,采用“普查”方式可能造成费时、费力、甚至有时还会造成总体中每个个体的毁坏性,所以大部分的统计调查只能是“抽样调查”。究竟要抽取什么样的样本才能更代表总体呢?样本代表性的优劣与合适的抽样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对同一个总体而言,用“方便样本”估计总体和用合理的抽样方法得到的“随机样本”来估计总体有时结论悬殊是很大的,怎样在抽样过程中做到“绝对随机”呢?这给我们学习好三种抽样方法,合理用好三种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和进行“统计案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概念及实施步骤;
(2)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让学生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会试着选用合适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能根据调查目的设计出简单的调查问卷,能用设计出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实际能力;
(2)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三种抽样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非数学问题的现象,对他们进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情感、态度目标
(1)让学生养成学习生活知识、学习生存技能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情分析】
(一)从学生知识层面看:
(1)学生已在七年级下学期接触了“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的实践活动,已初步具备了一些统计调查的知识,这对现在系统来学习统计方法,体验统计思想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在义教阶段已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处理过程有了一定的操作实践,已具备描述、处理样本数据的基本能力,这给学生的本次数学实践提供了一定保障。
(二)从学生能力层面看:
我校是市属重点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特别每到寒暑假,各科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假期开展活动,学生在参与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分析
“抽样方法和调查问卷的设计”这节内容,教学大纲建议用约5课时完成教学,考虑到义教阶段学生对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都已很熟悉。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自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抽样活动的学习中,在活动中体会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合理选择抽样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我把这节内容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环节1:让学生结合老师制作的预学案,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2天发给学生预学案,要求他们自主学习“抽样方法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
环节2: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前学习,用两节课进行“质疑解惑,剖析概念”的理论学习;
(第一节课学习三种抽样方法的概念、实施步骤及适用范畴;第二节课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并安排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①我校学生对观看穿越剧的看法调查;②我校学生家庭购物方式调查。)
环节3:组织、督促学生开展小组课外实践活动一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
环节4:用1节课进行实践成果的交流展示、讨论、总结,给学生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问题
问题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新课引人:
(开场白)
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指导实践
学以致用
实践检验真理
成长提高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数学理论知识与参与数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助性,这种设计便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学习了抽样方法理论后还要开展抽样方法的实践。当然也为接下来请出两组的实践展示营造一种开场的氛围,给马上进行的展示与交流过渡自然一些。
师:同学们,上周我们一起从理论的层面学习了抽样方法与调查问卷的设计。大家知道仅从理论上学习数学知识是不够的,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曾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而我们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以上的说法和要求都是希望我们把数学理论学习与数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于是为了把我们上周学习的抽样方法与调查问卷的设计理论做到学以致用,我给大家布置了两个调查课题:(1)“我校学生对观看穿越剧看法”调查;(2)“我校学生家庭购物方式”调查。并把全班分成了两个大组进行实践,实践开展得怎么样呢?我们接下来先请出a组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
(2)a组代表对实践调查进行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是一项对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的锻炼与培养,通过学生开展完调查工作后的概括性展示及综合性阐述,让他们从中得到总结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其他学生,听别人如何进行展示与交流,这也是一种潜在的收获与提高。
a组代表对实践调查进行交流展示时,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认真观看他们的成果展示,听取他们对开展过程及统计结果的解说。
(3)对a组开展的实践调查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完毕后引导学生主动发言交流。
?
(1)想通过小组讨
论营造一种轻松的数学学习方式:
听一听,
想一想,
议一议,
谈一谈。
(2)想通过小组讨论后同学之间在某一问题上的思维碰撞来进一步达成对讨论问题的共识。
师:同学们,a组同学把一周来开展的实践调查进行了交流展示,从他们开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思考讨论,讨论后我们再作交流:
①他们在抽取样本时,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合理吗?
②他们的调查过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③他们的统计结果是否具有参考性?
(假想学生在本小组都各抒己见展开议论,等待学生讨论2分钟左右后,教师分别从各组组织引导学生起来发言,让他们从以上三个方面说出肯定之处以及改进建议。学生交流完毕,老师对交流做些总结,也同样说点肯定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4)b组代表对实践调查进行交流展示。
通过b组代表的交流展示,让其他同学在观看和听取中取其精华,获得今后开展调查的经验。同时也便于让其他组同学为b组的调查提出改进建议。
师:同学们,我们对a组的交流讨论今天不会一时就结束,毕竟同学们对知识的追求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们还是再请出b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虽然本次两组开展的调查课题不同,但合理选择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是我们开展本次实践的共同要求,下面我们再来听听b组是怎么实践的。
(b组代表对实践调查进行交流展示时,其他同学和老师与刚才听取a组的交流展示一样,还是一起认真观看他们的成果展示,听取他们对开展过程及统计结果的分析解说,思考他们的抽取样本时选用的抽样方法与a组有什么异同,抽样方法是否使用得合理等。)
(5)对b组开展的实践调查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完毕后引导学生交流发言。
刚刚对a组进行交流讨论完毕,紧接着来讨论b组的开展情况,虽然两组开展调查的课题不同,但从对a组的讨论中大家已获得了一定的交流经验,可能会在b组在开展实践中所使用的抽样方法的合理性方面,学生的思维碰撞性大,从而引起讨论的激烈程度增强,以致于达到我们通过讨论来提高的目的。
师:同学们,对a组的交流讨论才刚刚结束,我们又听取了b组同学们的交流发言,虽然本次两组开展的调查课题不同,但我对两个课题的开展要求是相同的,那就是:怎样合理选择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是我们开展本次调查的目的,下面我们还是先用1~2分钟来议一议他们在开展调查中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合理否?
(学生讨论1~2分钟后,教师在每小组引导学生交流发言,要求学生发言时在提出肯定意见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6)让学生总结对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本次开展实践、展示交流实践、对展示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认识是否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与认识达到了什么层次?这是老师最想了解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a.b两组都展示了调查成果,我们大家从中都互补地学习到了好多实践经验与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特别通过对两组展示的深入讨论和同学们的各抒己见的发言,我们感觉收获很多,我们今天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谈一谈的学习方式来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大家对抽样方法的理论是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呢?谁来归纳总结一下我们的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论?
(7)结束语
对本节课作一个简单的小结收尾,当然也给学生提出了今后学习数学的建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应抓住每一次可以参与实践的机会开展数学实践。
师:同学们,抽样方法与调查问卷的设计这部分内容我们通过先学习理论,再借助理论指导了实践,并且对理论的成果展示一起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发言,最后还总结归纳了这套理论知识。鉴于时间关系,本节课的学习就暂告一个段落,我最后把宋代诗人陆游的两句诗送给大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抓住每一次可以参与实践的机会进行数学实践,逐步把所学理论做到学以致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