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后赤壁赋
宋·苏轼
苏
轼
黄庭坚
“苏黄”
辛弃疾
“苏辛”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宋八大家”
宋神宗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讽刺王安石变法)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
)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要想了解苏轼的生平,可以参考: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望:
步:
既:
脱:
顾:
乐:
已而:
如…何:
薄:
顾:
安所:
诸:
子:
不时之须:
农历每月十五
意动,以……为乐
看
不久
可是
兼词“之于”
迫近
随时的需要
把……怎么样
名作动,步行
已经
脱落,凋零
哪里
您
俄而
须臾
顷刻
刹那
弹指
未几
已而
少顷
一炷香
逝者如斯
白驹过隙
昙花一现
旦日
知识小积累: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形容词:众多,各
②兼词:“之于”“之乎”
③第三人称代词
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用法:
①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
②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③归而谋诸妇。
第三人称代词
形容词:众多,各
兼词:“之于”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看到这些,我们心里十分快乐,于是边走边唱,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可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回家后我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供您随时的需要。”
状语后置句
1、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
2、那么乐从何来呢?
①景美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四句所写之景,
重现当时的情境。
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
静谧宁馨
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铺垫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断岸:
乃:
摄:
上:
履:
披:
踞:
危:
盖:
划然:
反:
听:
通“返”,返回
相当介词“于”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高
提起
名作动,登上
分开
蹲坐
绝壁,陡峭的悬崖
于是,就
名作动,上岸
语气词
刀突然破物的声音
乎
听凭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于是我与客人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巨响,陡峭的江岸有千尺之高。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景象已经变得不认识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茂盛的草丛;坐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鹰隼筑巢的高处,俯视水神幽深的宫殿。两位客人都不能跟上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为之震动。山谷间发出回响,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骤起,波浪汹涌。我也不由得心生忧伤,感到震惊和恐惧,寒意顿生,觉得不能在那里久留。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意漂流,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状语后置句
1、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悲
2、悲又从何而来呢?
(予亦悄然而悲)
②盖二客不能从焉(历幽景而恐,人生孤寂)
③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①江山不可复识(生命短暂,河山凄凉)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复游
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欢乐
忧伤悲恐
曲笔双关,寓情颇深
情绪:
景色:
历史
背景:
第二自然段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哪些
具体的描写?
假如让你以“江流有声……水落石出”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怎样画?
景物
内
容:
色
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流、断岸、
山、月、石
淡雅简约
清冷峭拔
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小结
顾而乐之→
平静的乐→
平静
随遇而安
划然长啸→
悄然而悲→
听其所止而休
激昂的乐→
悲→
顾:
适:
东:
玄、缟:
戛然:
西:
须臾:
羽衣:
俛:
畴昔:
顾:
惊寤:
户:
环顾,四周看
恰逢
名作动,向西飞
黑、白
以前
回头看
惊醒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声音响亮悠长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
名作状,从东边
名作状,穿着羽衣
通“俯”,低头
门
时间已经是半夜了,环顾四周,寂寞冷清。刚好有一只孤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就像穿着黑白衣裙,发出尖厉的长鸣,掠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起舞,轻快地走来,从临皋下经过时,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从我们船上飞过的,不就是您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
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
①夜逢孤鹤
②梦会道士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2、第三段写到“梦会孤鹤”有什么作用?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企望超脱
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对应
前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①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
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知识链接:
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意义:
③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④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明确: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
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
由景而乐
乐而再游赤壁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
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空)
小结
苏轼则是一个把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旷观之精神,做了极圆满之融合,虽在困穷斥逐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而终于完成了一己的人生目标与操守的成功人物。苏轼之思想于儒道二家之外其后亦受有佛家之影响。
——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102页
运用知识
深入解读苏东坡
结合本首词与已经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分析苏轼是怎样将儒道佛三
家思想统一起来的?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
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前赤壁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
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
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儒
运用知识
深入解读苏东坡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佛
道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运用知识
深入解读苏东坡
总结
本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
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进退行藏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
一、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相交往时尚且不欺骗彼此,更何况大国之间呢?)
2)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吧”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
3)表示感叹语气。“啊”“呀”
嗟乎,危乎高哉。
4)用在形容词和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或者不翻译。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二、作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时间。“在”“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
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给”“向”“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示比较。“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比你年长一天。
)
儿寒乎?欲食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噫嘘唏,危乎高哉。
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天下事有难易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指出句中乎字的用法。
表疑问语气,“呢”
表示感叹语气。“啊”“呀”
表动作发生的时间。“在”
∕表示比较。“比”
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表动作发生的处所。“在”
表反问语气。“吗”
表疑问语气。“吗”
顾而乐之
归而谋诸妇
反而登舟
听其所止而休焉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摄衣而上
悄然而悲
肃然而恐
掠予舟而西也
揖予而言
俛而不答
飞鸣而过我者
表顺承
表转折
表修饰
表顺承
表修饰
表修饰
表修饰
顾而乐之:
顾安所得酒乎?
四顾寂寥:
道士顾笑: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此失彼,无暇顾及:
念父母,顾妻子:
大行不顾细谨: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本义:回头看
回头看
可是
环顾
回头看
看望、拜访
关心、照顾
顾惜,顾念
考虑
反而,难道
特殊句式
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
复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如……何:
把……怎么样?
不时之需:
水落石出:
月白风清:
固定句式
需要掌握的成语:
随时地需要
真相大白
幽静美好的夜晚
重点字词
是岁十月之望
霜露既降
顾而乐之
如此良夜何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顾安所得酒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顾寂寥
道士顾笑
归而谋诸妇
披蒙茸
攀栖鹘之危巢
这;十五
已经
环顾;以-----为乐
把------怎么办
用在时间名词后,的时候。接近
表转折,可是,却
环顾,回头看
兼词,之于
披:拨开;蒙茸:草木。“披绣闼”
高
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臣微志
适有孤鹤
畴昔之夜
予亦惊寤
已而叹曰
听凭,听任
恰好,刚好
从前
醒
不久
词类活用
步自雪堂
顾而乐之
履巉岩
横江东来
掠予舟而西也
名做动,步行
形做动,以-----为乐
名做动,登上
名作状,从东方
名做动,西飞
其他虚词
将归于临皋
今者薄暮
顾安所得酒乎
以待子不时之须
复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
盖二客不能从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
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放乎中流
到
用在时间名词后,的时候
疑问代词,哪里
表目的,用来
在
于是,就
语气词
兼词,于之
用在形容词尾,------的样子
通“于”
前后“赤壁赋”比较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
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写景)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
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抒情)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抒情)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
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七月既望
十月之望
初秋????????????????????初冬
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清风徐来
霜露既降
水波不兴
木叶尽脱
月出东山?????
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 ???????????
山高月小??
水光接天??
水落石出
?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
时间
地点
景色
心情
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月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限于舟中
主要写岸上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主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点
景
重
情
赤壁赋
写景
抒情
议论
景色
感受
主: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
客:吹箫和之
其声悲凉
主:愀然色变
正襟危坐
客:感慨人生
情绪悲观
主:丢开愁怀
豁达开朗
客:转悲为喜
畅饮酣睡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凭虚御风
不知其所止
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比较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内容
思想
感情
形式
比较阅读
所写限于舟中所见秋景
主要写岸上冬景
虽则有乐有悲,但乐观旷达存焉,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
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
乐观豁达
孤怀苦闷、虚无缥缈
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
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