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部编版八下 第1课 社戏 微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语部编版八下 第1课 社戏 微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6: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
考点聚焦
1、速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什么?
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 :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4~30)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看戏后(31~40) :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一一钓虾放牛——戏前波折
——夜航去看戏一一赵庄看社戏一一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文章框架
第一部分:
看戏前(第1~3段),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社戏的盼望。
第二部分:
看戏中(第4~30段),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
第三部分:
看戏后(第31~49段),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和三次转机。从文中将这些波折起伏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准和别人同去,外祖母担心;三是外祖母又怕都是小孩,不可靠。
技巧点睛
三次转机:一是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二是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这样写使故事波澜起伏,既烘托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又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特点。
朗读“月夜行船”的语段,作圈点批注,品味其语言表现出的自然美。 这段景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火
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
想象: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技巧点睛
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1)正面描写: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侧面描写:
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动作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技巧点睛
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文章主要写了7件事: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 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有社戏、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要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技巧点睛
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结尾称赞“那夜”的“好戏”,“那夜”的“好豆”呢?
“那夜”自然景色之美。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汽里的月色,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无不给人以鲜活的生命之感,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技巧点睛
那夜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选一位人物,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拓展提升
聪明,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细心,做事有始有终。
双喜:
热情无私。
阿发:
六一公公: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纯朴,好客,热诚。
本文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却不多,能否把题目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
拓展提升
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
他只不过是通过盼社戏、看社戏、想念社戏,来表达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社戏
思维导图
盼看社戏
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戏前波折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怀念好豆
怀念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