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部编版八下 第9课 桃花源记 微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语部编版八下 第9课 桃花源记 微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6: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
考点聚焦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 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知识梳理

“记” 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题解
知识梳理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有什么作用?
技巧点睛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技巧点睛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技巧点睛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社会平等, 和平安宁。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技巧点睛
表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渴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学习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技巧点睛
一词多义
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寻找,动词
技巧点睛
随即、不久,副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出, 得其船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一词多义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作标记,动词
技巧点睛
标记、 记号,名词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古今异义
技巧点睛
鲜美
交通
古意:交错相通
今意:运输与邮电事业的简称
古意:鲜艳美丽
今意:食物味道好
思维导图
进入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景色 幽静美丽
民风 淳朴热情
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