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5:5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38860010223500《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重点)
2、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字阅读与写作的习惯。(难点)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
2、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字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故乡热爱之情,体会文人家国情怀,实现精神成长。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发、诵读法、活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自主学习 1课时+课内学习 2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习任务单预习任务:
1、查阅作家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通读全文,积累字词,标注疑难段落,有感情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找出两篇文章的“文眼”,梳理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选取 2-3处喜欢的句段,用批注法,赏析写景语段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5、梳理散文文体特点及分类,重点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群文阅读第二课时
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把目光对准包蕴万千的大自然时,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可谓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今天让我们跟随郁达夫和朱自清发现美的目光,看看他们笔下的秋日的故都和清华园的荷塘有着何样的美。
学习任务:
1、诵读品味语言
2、探究分析手法任务一赏秋观月浸荷香滕州二中春韵文学社将于近日举办名家散文鉴赏读书会,现邀请你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写一段推介词。
师: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梳理了内容,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情感,荷塘月色无尽美好,还需你的生花妙笔向读者介绍。
要求:1、背景内容情感2、不少于 100字
生:展示推荐词师:这几位同学用是一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读后感悟,再现了秋景月色,引发了我们的无尽向往,这两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了多姿多样的美。任务二闻香识秋品佳句选择你认为精彩的写景段落,品味诵读,于荷塘故都觅珍寻奇,写一段点评文字,在读书会上和大家分享。
角度:
用词 修辞 句式
景物选取 形声色态 氛围意境
生:赏析《故都的秋》第三段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师:分析很好,对课文理解很深刻,你能尝试读一下吗?读出郁达夫的悠闲、落寞,对古都的热爱。
生:朗诵第三段师: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以一种慵懒的闲适的深沉的口吻。谁愿意试一下。
生:朗诵第三段
生:赏析《故都的秋》第四段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用了视觉、触觉相结合的手法。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师:分析很好,对课文理解很深刻,你能尝试读一下吗?读出落蕊的微细柔软,读出丝纹的细腻、清闲。
生:朗诵第四段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提醒语速慢一点,声音轻柔一点,情绪落寞一点。
板书:眷恋悲凉多感官
师:一椽破屋,一碗浓茶,一丝日光,一地落蕊,一条条丝纹,将郁达夫的对古都的眷恋,潜意识里的落寞和悲凉演绎到了极致,下面就让我们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月色荡漾的荷塘。
生:赏析《荷塘月色》第四、五、段
生:叠词的运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生:修辞的运用
A、比喻句例: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小结:比喻具体形象(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比拟句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师:动词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生: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师: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生:“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师: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尝试朗诵这两段,读出朱自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的世界。
师:曲曲折折”是说荷塘的总体形状是不规则的,读得慢些。“上面”与本句的“底下”相对,而且是作者着力描写的部分,这两个词在朗读时可强调些。以下的句子是按照叶子、花、水的顺序分写的。由于文字的抒情很浓,所以朗读时要特别注意感情的节制。读“叶子”句时,重在反映它高而美的特点,不要把感情处理得太浓。
读“花”时感彩开始加重,“羞涩”一词应极力反映出情态。由于句子形式比较整齐,要读得灵活些,有适当的变化。“微风过处”句起是景物的动态描写,是抒情味最浓的句子,读时应能使人似乎闻到花的清香,听到渺茫的歌声。轻、柔、缓三者相结合,朗读才会有效果。
“闪电”的景致是短暂的,读时却不能急,接后读下去时,感情渐渐趋于平和。
生:朗诵《荷塘月色》第四、五段
师:通感:又称"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彼此挪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板书: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善修辞 巧炼字
任务三 摹枝绣叶写美文
师:借鉴参照这两篇文章写景的艺术手法,看图写话。
生:展示点评
师:齐读结束语
碧绿的天色,疏落的秋草,微细的落蕊,衰弱的蝉声,让郁达夫感受到了故都之秋的清净悲凉。月下的荷塘,袅娜的荷花,淡淡的荷香,朦胧的月色,让朱自清暂时忘却了烦忧充满了喜悦。然国家动荡,现实黑暗,理想难求。
正所谓:
椽屋落蕊故都如旧,秋色秋意悲凉无边。
月色荷塘如诗似画,宁静喜悦终是哀愁。
布置作业:
1、继续探究文章写景的语言艺术,将你的发现集聚成篇,作为名家散文鉴赏读书会的总结材料保存。
2、收集关于秋、荷、月的文章、佳句,探究民族审美心理。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内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景情交融是这两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把握文章写景的艺术手法,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后,借鉴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或一个片段,也是目标之一。通过尝试,我有以下的几点收获和启示:1、读,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的始终贯之的。课文中选编的散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有全班朗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还有读各别段落或者各别词句等,使学生对故都的秋天的景物的特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进入作者的深层思想感情作了辅垫。散文是情景交融的产物,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领悟深层的思想感
情时,要求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去品味这些“景物”,从而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景除了有喜爱、向往之情,还有一种深深忧郁感。所以我认为教学生成的意义是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与本文的直接对话,只有使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从而可以获得对课文的真正的理解,产生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要通过多读才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去仔细品味这“景物”,从而真切地理解作者隐藏在这“景物”中的“情”味。2、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大胆取舍,要忍痛割爱,不能面面俱到。本课是《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群文教学的第二课时,群文教学是在两篇文章中找到切入点,选好切入点后,对文章内容大胆取舍,45分钟的课堂,不可能每个段落都涉及,为此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段落,《故都的秋》的第 3和第 4段,《荷塘月色》的第四和第五段。引导学生鉴赏写景文字,品味思想情感,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体味作者心境。教学证明,通过学生读、品、悟所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的讲解分析要好。2、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引郑逸农老师的话),学生就会
是不断的擦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学会审美感悟,学会人文的关怀,才能使学生感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好体验,但教师要对集体的思维及时加以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对于文本内容解读不深入,对语言品的不透,多是标签化的稿子,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朗读时只是泛泛的走过场,缺少指导的过程,或者说指导的不够具体。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对学生的回答只是肤浅的点评,缺少引导思维的纵深,课堂生成性不够,缺少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还有由于对录播室的设备运转不熟悉,导致站位时有时挡住学生,在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上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