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6:0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赏析景物的方法,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
2.探究悲凉的缘由,追溯文化的根源。
教学重点:掌握赏析景物的方法,体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悲凉的缘由,追溯文化根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伴随美妙的音乐声,再一次走进秋天---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之于人有种特殊的情缘,那么现代文人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 80多年前写下的美文《故都的秋》。
学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刘海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郁式散文。)齐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设计意图:抓住文眼,奠定感情基调。)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五幅图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提高概括能力。)
三、精读品味
1. 情境式精读:以朗读者的身份深情诵读,致敬经典。生读,师指导,师范读,生读,齐读(设计意图:散文名篇,配乐朗读,渐入佳境。)
2.情景式赏析图景:央视节目组准备拍摄一部《故都的秋》电影,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景推荐给节目组。(小组交流讨论)
【思路点拨】:
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色彩、感官、动静、视角、虚实等。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比、衬托、渲染象征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比拟、排比、对偶、反复、借代等。
4.从锤炼字词的角度: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
5.从意象意境角度。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文章,仅限于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赏析景物的方法应该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掌握赏析景物的方法,并能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对“蟋蟀”意象进行拓展补充。对蟋蟀意象进行拓展,联系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作者在这里写简直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一连用了好几个家字,联系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蟋蟀”这一意象唱出的是作者对家国的眷恋)
四、深读探究郁达夫对故都的秋一往情深,为什么笔下是悲凉呢?学生从导学案中知人论世:
1、个人经历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 17岁随兄长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郁达夫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子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晴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留恋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受漂泊之苦。
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了其抑郁善感的性格。
2、独特审美情趣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情趣倾向。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为了更明确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 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中的一段文字: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地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下着渺蒙的秋雨。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教师总结,出示 PPT。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五、拓展寻根
出示 PPT文章议论段(12自然段的部分文字),拓展文化寻根。
秋日凄凄
-------《诗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设计意图:积累悲秋古诗词,理解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六、拓展升华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既可以菩萨低眉如《故都的秋》,也可以金刚怒目如《怀鲁迅》。(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理解作者家国情怀。)
七、总结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作者独特审美情趣的体现,一缕缕秋情是中国文人志士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我们民族前进的动力。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永远的热爱,永远的眷恋!以电影结尾方式出示PPT,城静如太古,人情亦澹然。八、练笔请为《故都的秋》这部电影写一则宣传语。
示例:南人恋北秋,柔中含大义。
九、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