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考点聚焦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梳理
作者在文中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知识梳理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知识梳理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技巧点睛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技巧点睛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1)为了尊严宁死不受施舍的例子。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例子。
对比论证:
(1)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2)“乡”和“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今”的做法为“失其本心”。
拓展提升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南宋末年文天祥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牺牲。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拓展提升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思维导图
道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