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微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微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6:2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考点聚焦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知识梳理
文章框架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知识梳理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第七段)和总起下文(第八、九段)的段落,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体现: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目的:
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知识梳理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体现: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
争取民主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说了紧跟着就是做,言行一致。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知识梳理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啊?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技巧点睛
闻一多前后的“变”:
技巧点睛
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
前期潜心研究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
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
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闻一多前后的“不变”:
技巧点睛
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始终如一的。
品读细节,品味语言的力量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上世纪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但从上世纪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技巧点睛
品读细节,品味语言的力量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拟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上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技巧点睛
品读细节,品味语言的力量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拟人的修辞,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技巧点睛
品读细节,品味语言的力量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
技巧点睛
七子之歌
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在结尾,让我们以蓬勃之力,吟诵出他的七子之歌——澳门篇吧!
拓展提升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思维导图
治学品格:刻苦钻研、心怀大义、孜孜不倦、不拘小节、意志坚毅
英雄气概:勇敢无畏、嫉恶如仇、大义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