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5课 黄河颂 微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5课 黄河颂 微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6:2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河颂
考点聚焦
1.了解歌词创作背景;理解歌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赞颂的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3.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关于《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黄河颂》便是其中的一个乐章。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文章框架
黄河颂
歌词主体
朗诵词:
望黄河:描绘形象气势
颂黄河:歌颂巨大贡献
哺育
保卫
激励
开宗明义——歌颂黄河
学黄河——伟大坚强
知识梳理
写作手法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这首诗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技巧点睛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黄河颂》歌词部分写出了黄河怎样的地理特点?为什么说黄河是一个“巨人”?
技巧点睛
黄河地理特点:发源于高山,从西流向东;黄河水惊涛澎湃;黄河河道九曲连环;把中原大地分为南北两半等等。
说黄河是一个巨人,是因为它是民族的摇蓝,孕育了五千年的文化,上演了很多的英雄故事,是民族的屏障,哺育了中华民族等等。这是拟人的手法。
歌词中说黄河“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结合作者创作这首歌词的时代背景,怎么理解“屏障”这个词?
技巧点睛
《黄河颂》创作于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黄河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巨人,它有英雄的体魄,它伟大而又坚强,它哺育了中华民族,保卫黄河就是保卫祖国,就是保卫民族,就是保卫民族的精神。所以说黄河是一个“屏障”。作者让黄河烙上了时代的特点。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从主体部分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技巧点睛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字?
“劈”字雄健有力,表现了黄河气吞山河,奔流而下的气势。而“分”字则没有力量,故不能换。
技巧点睛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
反复吟诵,有强调的意味。充分表达出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也表达出必胜的信心。
技巧点睛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拓展提升
《保卫黄河》
朗诵词: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思维导图
绘黄河
颂黄河
学黄河
黄河颂
直奔东南
惊涛澎湃
浊流宛转
力劈中原
中华民族的摇篮—养育
中华民族的屏障—保卫
千万条铁的臂膀—激励
增强民族信念
发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