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25课 河中石兽 微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语部编版七下 第25课 河中石兽 微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6:24: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河中石兽
考点聚焦
1.积累“阅”“盖”“颠”“物理”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知识梳理
关于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知识梳理
《河中石兽》属志怪小说,虚构性是志怪小说的特质。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小说的隐喻性是它的魅力所在。
关于志怪小说
知识梳理
写作方法
借事说理
本文作者借老河兵这一形象来讽刺当时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社会现实。其实石兽找不找得到不重要,重要的是纪晓岚通过找石兽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不能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让我们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观点?结果又如何?
技巧点睛
人物
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水中
竟不可得
求之下游
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深处)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重点分析老河兵的话,深入理解其所释之理。
技巧点睛
译文: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老河兵的话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流水、石兽、泥沙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各类人物体现了怎样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技巧点睛
人物
问题所在
思维方式、特点
寺僧
求之水中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一般性思维
不深思、盲目行动
求之下游
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
求之地中(深处)
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专业思维
脱离实际,据理臆断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思维
遵循客观实际规律,实事求是
学习通假字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颠:通“癫”,意思是疯狂。
技巧点睛
译文: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一词多义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 , 成为。
技巧点睛
为:动词,是。
一词多义
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的观点。
技巧点睛
之:结构助词,的。
之: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之:代词,代石兽。
古今异义
技巧点睛
物理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古义:大概。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技巧点睛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道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可根据主观来臆断呢?
这句话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拓展提升
《河间游僧》
运用你学过的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河间游僧”的骗术,并说说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骗术:磁石有磁力,能够吸引铁屑,因此有铁屑的药丸自然跳到铜佛手中去了。
启示: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思维导图
河中石兽
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
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老河兵讲述关于河中寻石兽找寻的道理和方法。
告诫人们遇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