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5-11 07: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1、 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出示自学指导(一)3分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如有不认识的字句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比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 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齐读课文
3、 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4、 试背诵课文
四、再读课文,练习译讲
1、出示自学指导(二)10分钟
同学们再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
2、学生自由翻译,板书疑难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0分钟,思考下列问题
1、 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班级交流 讨论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七、当堂训练:
智能训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出示自学指导(一)3分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如有不认识的字句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比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4、齐读课文
5、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6、试背诵课文
四、再读课文,练习译讲
1、出示自学指导(二)8分钟
同学们再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
2、学生自由翻译,板书疑难问题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指名翻译
4、齐读课文在理解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0分钟,思考下列问题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
1、 叙述、描写、抒情
2、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七、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 当堂训练
智能训练练习题
九、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