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4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4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09: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开篇词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关于“湖”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湖秋平月
断桥残雪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关于“亭”
1.诵读课文,疏通课文,掌握重点诗词虚词词义,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所描绘的雪景图,了解白描手法。
3.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明亡后,他不忘故国,参加反清斗争,后入山隐居,著书以终。他在回忆录中说: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其作品多缅怀往日繁华生活,寄寓故国之思,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本文出自《陶庵梦忆》。
关于作者
张岱自题小像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背景链接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g zhēn)
(gēng)
(cuì)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gèng)
(qiǎng)
(nán nán)
读准字音
●点我朗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无标点 读文意-----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我划着(拏:通“桡”)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是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疏通文意
1. “看雪”的时间是____?
地点是____________
2 .写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__
(崇祯五年十二月 )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往西湖)
“绝”: 消失,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感知内容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更定矣)
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4 .写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特写景物是: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疏通文意
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
拉余同饮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7. 我的态度是( )
余强饮三大白
硬喝下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
感知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整体把握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
描写所见西湖雪景;
②亭中会客经过;
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斟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2)是日更定矣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今义:更加;变更
1.古今异义
知识归纳
2.一词多义
是 是日更定 (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更 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ɡē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音ɡènɡ)
白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1)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3.词类活用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二)省略句
①(两人)拉余同饮。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与之)别。
③(两人)见余大惊喜。
●点我品读
第二课时
1、余拏一小舟
(撑,划 )
3、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
(全白)
(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5、与余舟一芥
7、焉得 更有此人
(哪能)
(还)
8、客此
6、及下船
(等到)
(客居,作动词用)
课前复习
二、迅速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状况,并简要说说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张岱晚上到湖心亭看雪及湖上奇遇,巧遇金陵客。
三、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吗。
他是个“痴”人。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研读课文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白描
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
人、物的渺小,与苍茫
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
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
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
资料四: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环节三:探“痴”
思考:“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
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不矛盾,张岱清高孤傲,未把舟子当知己,心情孤独。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独——与众不同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山水
痴景
湖心亭看雪

痴情
大雪晚上独往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清高孤傲 不随流俗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探“痴”小结
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中诗云: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却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湖心亭看雪》
满纸冰雪节,
一腔故国情。
解出作者痴,
来品其中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主旨归纳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写作特色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
课堂总结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拓展提升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天涯遇知音的喜悦。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朝偶遇一樽酒,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人痴对一湖愁
课堂练习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