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40 张ppt )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40 张ppt )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09: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新课导入
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作者简介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目标
字词积累
宽宥
游弋
轻觑
濡养
麾下
坍塌



tān
huī
广袤


窗棂
要诀
困厄

怀


自惭形秽
憎恶
俯拾即

驰骋
金戈铁马
矗立
惊骇
灰烬
积攒


(mào)
(zhuì)
(líng)
(jué)
(è)
(jīn)
(zhuó)
(huì)
(zēng
wù)
(jí)
(chěng)
(gē)
(chù)
(hài)
(jìn)
(zǎn)
(jī)
一、读一读
yòu
二、记一记(注释中无)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襟怀:胸襟,胸怀。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点我朗读9
精神的三间小屋(朗读).wmv
初读全文,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三间小屋的?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4、请将全文划分成三部分,并将第二部分分成三层,最后概括其大意。
整体感知
1、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三间小屋的?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如何对这个小屋进行描写的?
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它需要我们用爱来让它变的光明而温暖。可是现在的我们对人对事时时抱着怨恨的心情,每当看到损害自身利益时总是责怪他人,从不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对人对事都能用一颗公正、公平的心去对待,对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颗盛满爱的心去对待,那么我们的小屋里就会永远光明而温暖。????????
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二间小屋中盛放着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只要我们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第二间精神小屋就会坚固优雅。
反问句引出下文;
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3)关于第三间小屋的描写
第三间小屋中安放我们的自身。
在这一间小屋里我们常常会把他人的想法、
言论、行为放在这里,把它们当成我们自己的。可是这毕竟并不是我们自己真正所想、所说、所做,只要我们把自己真正所想、所说、所做的放在第三间小屋中,第三间小屋才会变的明亮、光鲜。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为来装饰它,这样它才会变的明亮、光鲜。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可是即使是以此为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为自己修建好这三间小屋呢?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心灵空间(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8):分析如何建立“三间精神小屋”。
第1层(7-9)如何建立第一间小屋。
第2层(10-14)如何建立第二间小屋。
第3层(15-18)如何建立第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扩建成精神大厦。
4、请将全文划分成三部分,并将第二部分分成三层,最后概括其大意。
细读1-6段,思考:
细读感悟
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思考。
1.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说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关系:层层深入,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2.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3.开头两段作者引用名言、古语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段作者引用名言、古语,都从空间角度诠释了人们渴望而又往往难以企及的宽广的心灵境界,也就自然引出了本文话题----心灵空间如何布置,即建设“精神小屋”。
4.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
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对人的
心灵进行了描述。
“自惭形秽”是
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积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措”是
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5.本部分哪几段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作用是什么?
有“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得不露痕迹。
7.在怎样的
情况下,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6.第四段列举了城里人见面问话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举生活中例子,是为了说明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为下文修建自己精神的三间小屋做铺垫。
8.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阐述?
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
细读7-18段,思考:
1.请赏析第8段中“你的一生......铮铮作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人的一生比作“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爱和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齐读第7-9自然段(第二部分第一层),思考:
①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之时,作者着重强调的是什么?
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假如爱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大的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无师自通”这里指自然发生。“净手焚香”,这里指去除尘埃,营造净化的仁爱心境。
②“无师自通”、“净手焚香”的含义是什么?
③第一间小屋中有什么?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爱和恨
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④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动,飞扬,鲜明,新奇,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本部分作者所运用的方法还是比喻,还有拟人等。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笔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开,奇英缤纷,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动又悦耳,在扩大感染力的同时,必然会增强说服力。
如文中将“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比喻“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
再如文中“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象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就温馨而活泼,新鲜极了,非常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3.齐读第10-14自然段(第二部分第二层),思考:
①人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
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在谈工作时表情是乏味麻木。这是因为找对了工作的幸运儿不多。其“濡养”或“腐蚀”作用是“快活和充满创意”或“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②大多数人在谈到工作时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作者认为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腐蚀作用,上文中有这样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来,并举出生活中的
例子?
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假如你从事的工作时你的爱好,这7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万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③为什么说适合你的事业,主要靠自我找寻”?
很难预知,是因为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还因为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的眼睛。
④为什么你“很难预知”?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
主要靠自我寻找,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象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靠自己去努力探索。
⑥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
什么?为什么?
当我们可能“耗费半生”,“费时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的单纯可爱的本质时”,我们还要在“精神小屋”,“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⑤当我们“可能已耗费半生”,“费事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还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这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简而言之,有事业心,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5.如何理解“否则,鸠占鹊巢……不得安宁”的内涵?
“事业”
“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读第11段,文段中运用以“假如”为开头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两个“假如”领起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从事“喜欢的工作”和“不喜欢的工作”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境况,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事业(工作)对一个人精神的巨大影响。
“鹊”指的是:
“鸠”与“李”指的是:
“鸠占鹊巢”“李代桃僵”:
如果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的位置,或者事业为其他方面所替代,家必定不会稳定安宁。
6.齐读第15-18自然段(第二部分第三层),思考:
我们所认识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别的喉咙都囔过的,别的手指圈划过的、世界万物。
②文中17自然段说我们认识的人具体指哪些?
之所有“怪”就是因为人们根本还未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而是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是不正常的。
①为什么作者会说安放我们自身好像一个怪异的说法?
③文中17自然段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那样”即第17自然段中鲜明对比的有关情况。
“如果真是那样”则“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④文中18自然段开头说“如果真是那样”,这里的“那样”指的是什么?“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又会怎样?
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是“我们把自己的头脑……找不
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作用: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铭心的震撼。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的人渐渐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7.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8.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9.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10.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的情感。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即规划事业生涯,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从精神层面比第一件小屋有提高。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高,共同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大厦。
1.为什么说“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于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广。
2.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内容上,提出建议,扩建精神大厦,深化了文章中心。
细读19、20段,思考:
3.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4.概括19、20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1.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品味语言
①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从天窗洒入”一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驻足心间。
②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文中第19段“我们……但我们……”这一组排比句指出了什么?
指出我们建筑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条件分别是: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
2.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充满爱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写作特点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拥有了爱心,事业和自我,那么我们生活里就拥有了健康,庄严,努力和真诚,那么,我们的精神小屋将会变得美观结实;如果我们扩大疆域,增修新舍,把诸如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爱,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豁达,开朗,感恩,奉献,亲情,爱情,友谊等等都放进我们的精神大厦,那么我们精神的宇宙,该是多么的辽阔啊!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点向往,有点激情,更需要点精神,否则会变得鄙陋、庸俗。
王鲁湘:我们无法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追求诗意的生活,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课堂小结
下列两道作文题,任选一道加以写作。
1.我的精神小屋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取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撑起精神世界大厦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
好的事业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庄严、真诚的小屋)
(努力向上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