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9 21:1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解释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扩展。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与政治制度,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传统、阶级力量、民族心理等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状况是根本原因 。
17-18世纪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治上: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渐进的变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25年,(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在财政问题上与议会产生矛盾。1628年,国王召开议会,企图解决财政困难……次年,国王解散议会,实行独裁,大量出售专利权,征收新税……激起社会不满。
特点:
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妥协性
(一)《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
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
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
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
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
确立国家大事必须经过国王签字批准的原则
议会主权
王权有限
国王主权
王权至上
立法权高于王权
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君主立宪制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
议会
选民
英王
内阁(政府)
上院
下院
多数党组阁
任命
首相
负责
监督
形式任命
(权力中心 立法权)
司法独立
(司法权)
(行政权)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贵族世袭)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自由女神
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1783年)
七年战争胜利后的英国,从霸权挑战者变成霸权拥有者,势必要在整个国策上做大幅度调整……因此,当乔治·格伦维尔出任首相,正式出台让整个英国殖民政策大转型的“新殖民地政策”时,首当其冲就是想解决北美日益猖狂的走私问题,其次才是系统调整宗主国和北美之间的财政、土地和驻军问题。
——《国家人文历史》第158期
1764--糖税法
1765---印花税法
1767---唐森德税法
1773---茶叶条例
1774---强制法案
作为英国臣民的北美人,和英国本土居民享受同样权利,因此征税权必须完全属于人民自己……否则就不会有自由、幸福和安全。(著名的“没有代表,无权征税”)
——第一届大陆会议《权利宣言》
挣脱
枷锁
横空
出世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1776年《独立宣言》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
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过程
会议召开的前三天里,大家讨论的都是相当笼统的国体和公权问题:共和制被普通接受,有年龄限制的普选被普遍认同。
国会代表权的分布不仅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他们希望即能增加议席又不愿为增加议席承担更多的财政贡献,这就需要妥协。经过6个星期的争吵,多数人接受了康涅狄格妥协案,史称“1787年大妥协”,它是美国宪法得以通过的基础。 ——《国家人文历史》(第158期)
最终方案的形成的过程体现了什么?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
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中央政府的构成
最高行政权——总统
最高立法权——国会
最高司法权——最高法院
康涅狄格方案
行政权
总统(政府)
立法权
国会
司法权
最高法院
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弹劾权
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
可以判定总统行为违宪
法官上任需要国会批准
可以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联邦至上
地方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这个制度的构想
来源于孟德斯鸠
但又高于孟德斯鸠
制衡
自由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
解读《1787年宪法》的重要视角:局限性
(1)没有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
(2)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存在着种族歧视;
(3)选举权受到限制。
局限性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注:宪法中所称的“人”是“man”不包“woman”,而“其他人”(other persons)实际上指黑人和奴隶。
民主共和党
解体
1816年
联邦党
民主党
自由党
19世纪
30年代
19世纪
50年代
民主党
共和党
南方
北方
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两党制
形成过程:
泾渭分明的两党争端:共和党与民主党互相扯皮
本质: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南北战争
美国
(1)背景:南北矛盾重重(焦点:废奴运动)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北方
南方
缺乏工业原料
输出工业原料
缺自由劳动力
缺销售市场
占有大量奴隶
输入工业品
提高关税
西部建自由州
降低关税
西部建蓄奴州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2)过程:
1861年
内战爆发
1862年5月
《宅地法》
1862年9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年结束
实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法国大革命突破传统,
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使法国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
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强大。
②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③启蒙思想的影响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
路易十五:“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路易十六:“因为我想这样做,这就合法。”
玛丽王后:“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呢?”
1、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攻克巴士底狱
1791年《人权宣言》
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及政体演变
封建
专制
君主
立宪
共和制
帝制
政体
时间
1788
1789
1792
1804
1815
1830
1848
1852
1870
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
七月王朝
波旁王朝
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为何如此艰难?
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封建专制主义影响深远;
②大革命时,法国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未充分发展,工业资产阶级方量弱小;
③法国大革命时,欧洲大陆基本上还是封建国家,反法同盟势力强大。
玛丽安娜女郎终于挑好帽子了
(三色帽)
1875年1月,在关于总统选举方式上,温和共和派议员瓦隆的一项提及“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择产生”的议案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得以通过。这是宪法中唯一明确提及“共和国”的地方,从而使共和制以迂回的方式得到确定,难怪有人说这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同年7月,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特点和评价?
(1)特点:
①曲折性,妥协产物;
②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
③民主性相对较弱: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
(2)评价:
①打击保皇派势力,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②为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权权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③局限性:是保皇派与共和派想妥协的产物。
(三)法国大革命影响
(1)性质: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国内:
摧毁了法国专制制度,维护了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欧洲:
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传播了革命原则到欧洲各地;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意大利的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的扩展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措施
内容
进步
局限
政治
经济
组织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获得公民权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
仅是法律上的自由,仍受限制。
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为资义发展提供了必要资本和市场
需高价赎买,数量少 、贫瘠是对农民的残酷夺。
村社制度强化对农民管理。
农民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地主。
二一九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
评价
性质:
进步性:
(1)对于农奴来说:政治上获得了自由;经济上也可购买份地。
(2)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现代化)。
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是沙皇和贵族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68明治维新
日本
鸟羽、伏见一战中的“春日”舰
1868年,改革派发动京都政变,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新政府。
倒幕运动:用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向西方学习
幕府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19世纪中期日本
面临沦为半殖民的危机
明治维新措施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意义: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为他国提供改革经验
局限: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评价:
《明治宪法》
“武士道”精神:“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及野蛮的侵略思想。
半专制的君主立宪
1871德国统一
统一
独立
主权
17、18世纪的德意志
王朝战争
丹 麦
奥地利
法 国
统一

让我们将视角放到欧洲大陆的中部,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与当时在人类历史舞台上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表演全不相称,它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德意志统一
(1)背景:
①四分五裂状况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主要邦国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③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2)方式:自上而下,武力统一德国
(3)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4)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为什么说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解读《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普选
材料: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保留并强化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
资本主义的扩展
意大利统一
19世纪中期,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
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0年。意大利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1861俄国
农奴制改革
1689英国
君主立宪制
1776
美国独立
1861
美国内战
1789法国大革命
1870法国共和制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0
意大利统一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1860、1898
中国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共产党宣言》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1.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其在全球的扩张仍带有掠夺性。
3.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而其进步不仅是建立在国内的革命或改革基础上,还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政策,把那些被迫扩展进入资本主义秩序之下的亚非拉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用他们的鲜血和资源来为自己的权利制度形成和稳定而铺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