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太空探索专题阅读
(一)
【2021安徽中考】
材料-: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賀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遍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间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间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
材料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oC
,夜晚可低至-132oC,平均-57oC。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沉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呈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料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大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间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天向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10.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
分)
“天间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11.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4
分)
1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6
分)
参考答案:
9.C
10.①列举"9分钟”“0米/小时”以及“约2万千米/小时”,准确具体,科学严谨。②强调“天问号”
需要在短时间内急剧降速,突出了“天向一号"本领强。
11.①火星环境恶劣,氧气少.昼夜温差大,且改造难度大,目前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②人类目前探测火星的水平不高,对火星的了解不够充分。
12.①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为人类探索火星作出重要贡献。②促进世界各国在火星探索领域的合作交流。③推动多项技术的融合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④有助于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
(二)
【2021杭州卷】
【材料一】
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上午7点18分,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确认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器上搭载的是我国“祝融①号”首辆火星车,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②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历经200多天的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在此后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又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对着陆区域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等待今天这个最佳时机实施着陆。着陆器搭载“祝融号”降落火星后,轨道器则继续围绕火星运行,一方面为着陆器和火星车提供中继信号服务,另一方面继续进行科学探测活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注:①祝融,我国神话中的火神。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和火星车组成。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长诗《天问》,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寻求“天问”的答案。
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难度却极大。火星与地球相距遥远,每隔780天左右才会合一次,会合时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仅一个月左右。不仅如此,由于探测器飞行线路会受到太阳系内多个天体的扰动,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轨道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在环绕火星的三个月飞行中,拍摄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由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和比较分析,最终选出符合探测任务要求的着陆地点。
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天问一号”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测旅程中最为凶险的“恐怖9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天问一号”要从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与此同时还要完成一系列的复杂动作;探测器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接着气动减速,然后火星专用降落伞展开;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探测器观察地面,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最后着陆器的
四条着陆腿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一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由于火星与地球距离遥远、信号微弱、通信延时等原因,地面人员没有干预的机会,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后,“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驶向火星地面,开始工作。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编写)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系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是否孤独,生命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通过研究火星,人类将更详细地理解地球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也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三闻生活周刊》)
1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四个新闻标题简明醒目,各有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中国青年报》新闻导语突出关键信息,将着陆器着陆火星的时间地点写得很具体。
C.火星探测难度极大,原因之一是火星与地球会合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相对较短。
D.从绕火星飞行、选择着陆点到成功登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天问一号”自主完成。
14.“天问一号”降落过程为什么被称为“恐怖9分钟”?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15.学校航天社同学正准备有关“火星探索”的演讲,下面是他的设想。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完成任务。(6分)
设想
任务
设置互动问题:我国月球探测器名为“嫦娥号”,月球车为“玉兔号”;火星探测器名为“天问一号”,火星车为“祝融号”。这些名称有什么特点?
(1)拟写问题答案
确定演讲主题:阐述“天问一号”探索火星并成功登陆的意义。
(2)概括意义要点
参考答案:
13.D
14.因为在9分钟内要完成降速,同时要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且整个过程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这样说突出了降落过程的艰难,有现场感,吸引读者。
15.(1)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②名称与探测对象相关;③通俗易懂,易为大众接受。
(2)①表明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②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引发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入思考。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
①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后高速摩擦将使探测器表面温度高达3000℃以上,而这样的温度下几乎连金刚石都会熔化,如果高温被传导到返回器内部,将对携带的月球“土特产”产生影响。为此,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嫦娥五号返回器平安回家。
因各部位防热需求不同而穿“拼接款”
②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也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从而在航天器表面产生超高温,如果不使用防热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航天器表面材料很快就会出现变形、熔化和消失的现象(也称烧蚀后退),最后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天际。
③防热材料,顾名思义,作用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航天器的防热材料需要在耐高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据介绍,由于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比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
120℃左右的温度,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火箭整流罩、卫星结构件等;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以耐受200℃以上的温度,主要应用于火箭防热底板、仪器舱舱段等;而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则可耐受500℃左右的高温,可应用于火箭及航天器的耐高温部件。
④对于高速穿越大气层的航天器来说,轻装上阵能飞得更远,例如火箭末级每减轻
1千克重量,就能增加1千克的有效载荷,或是增加15千米左右的射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专项主任工程师梁馨说,降低材料密度本身并不很难,但要让材料的密度低,同时又能耐高温、强隔热,难度就非常大了。
⑤为减轻航天器载重负担,科研人员要确保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每1克重量都用,在刀刃上,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在大底迎风面、大底背风面、大底拐弯角环、侧壁迎风面、侧壁背风面、侧壁舱盖与边缘防热环、稳定翼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材料。比如,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其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每平方米可承受6
兆瓦的热流环境。这7种材料相互配合、和谐相处,防热减重两不误。防热外衣要扛住“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
⑥此次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的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再入模式: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形象地说就是打水漂式返回。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随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跳”起来,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
⑦具体来说,在进入返回轨道时,返回器一开始是以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耗时不到100秒。当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以上。
⑧进入大气层后没多久,为了减速,返回器会向上跳跃回到太空,这时外部温度是-120℃。接着又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这时材料表面温度约为1800℃。
⑨如果把返回器比喻成一口锅,那么上述过程相当于锅先经大火爆炒,然后被放进冰块里,再被从冰块里拿出来经历小火慢炖。因此,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对最外层的防热材料提出了极高的高温烧蚀强度要求。团队开展了集中攻关,最终创新性地研制了以碳为主的材料体系,并顺利解决了烧蚀后退等问题。
⑩据了解,之前国际上最好的防热材料是改进后的Avcoat5026,这是阿波罗飞船所用的防热材料,也是此前唯一经历载人登月返回特殊严酷热环境的防热材料,改进后的Avcoat5026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56克左右。
?但是这种防热材料的制造工艺复杂、周期非常长,以猎户座飞船大底为例,其防热材料需要整整6个月才能完成制造。而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防热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成型周期是猎户座飞船大底的1/25.
(选自《科技日报》2020年12月18日有删改)
15.
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16.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比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
120℃左右的温度。(“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2)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指出加点词“大火爆炒”在文中的含义。)
17.
请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8.
阅读下列链接资料,结合本文内容,请推测未来中国探月会有哪些发展?请写出两条。
【链接资料一】
嫦娥五号完成了落月采样,收集了2
千克足量月壤,并送回了地球。它带回的全新样品,对于研究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方面很有意义。科学家在美国采回的月壤中发现了氮等放射性物质,发现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而氨-3
是一种可长期使用、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
【链接资料二】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
参考答案:
15.
这件外衣是根据各部分受热情况不同由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减轻材料组成的拼接款,以碳为主的密度低、耐高温、强隔热材料体系,还要扛住“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
16.
(1)“左右”不能删,“左右”是约数表示范围,删去后太绝对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火爆炒”:返回器返回轨道时以每秒11.2公里速度进入大气层,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以上。
17.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准确突出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防热材料的优越性,比阿波罗飞船密度小,成型周期比猎户座飞船短(具有密度小、周期短的特点)。
18.
未来可能在航天器材料的研究会更进一步;可能对月球有更多的认识、对月球生命的探索,可能会在月球建立核电站;中国人可能登上月球。
15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五段中“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材料”“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防热外衣要扛住‘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可提炼作答。
【16题详解】
(1)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左右”表示估计。在句中表示“120℃”只是一个约数,实际情况可能高一些,也可能低一些。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是“120℃”,与事实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大火爆炒”本义指的是一种炒菜手法,用大火使菜迅速成熟。联系第七段中的“即每秒11.2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耗时不到100秒。当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以上”可知,这里说的“大火爆炒”在句中指的是返回器返回轨道时以每秒11.2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以上。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7题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第十一段画线句中有准确的数字“6个”“0.5克”“1/25”,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嫦娥五号与第十段中提到的阿波罗飞船和本段中提到的猎户座飞船作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防热材料比阿波罗飞船密度小,成型周期比猎户座飞船短的特点,进而表现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防热材料的优越性。列数字的应用,使说明更加准确。作比较的应用,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
【18题详解】
考查阅读启示。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现在我国在航天器材料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相信在将来还会更进一步,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根据链接材料一的内容可知,我国取回的月壤样品,将会帮助我国更深入的了解月球的地质变化,让我们对月球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可能利用月球上已有的资源建造核电站,为人类服务。根据链接材料二的内容可知,美国人已于1969年登上了月球,现在我国的探测器已经平安从月球返回,那么下一步,我们就会将中国人送上月球,完成登月梦想。
(四)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2020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胡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就嫦娥五号发射情况及我国后续深空探测计划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20年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走出地球家、探索外层空间的必然选择。吴艳华介绍,实施探月工程以来,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逐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完成月球表面巡视探测:2014年11月,月球探测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的·卡门撞击统,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而首次软着陆,开展原位和视探测以及地月L2点中继通信。
吴艳华表示,随着探月四期工程拉开帷幕后续还将发射嫦六号等月球探测器,按计划执行月球极区探测和月球机采样返回等嫦七号计划执行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包括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等。“嫦八号,我们计划进行更多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包括要不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或科研站、月面如何进行3D打印,能否利用月建造房屋等,为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进行探索,”吴艳华说。
此外。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火星探测、小行星、木星探测等四次深空探测任务,预计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后续还计划开展大星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三次任务。
【乙】
刚刚,嫦娥五号被月球“抓”住了!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8日20时58分,嫦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00公里处成功实施3000牛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月制动正常,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目的是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速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获诚五号探测器在地月转移过中经历了2次道修正,达到预期日后续,嫦五号探测器将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着器和上器组合体将择机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实施月正面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工作。
【资料链接】
嫦娥五号为何要去月球“挖土”?
月球不是普通的土。郑永春介绍,“月是从月球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带,包含着相关区域的大量信息,月的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而且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郑永春说,这些信息包括太阳系早期演化的历史记录:月岩和月的宇宙线暴露与辐照历史;月球中挥发分的脱气历史太阳风的成和太阳表层的成分特小天体和微石撞击月球的历史记录,进而推断地球受小天体撞击的历史:月亮岩石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等,因此,通过对月壤的研究,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除科学意义外,月还含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稀有气体(特别是可用于可控核聚变的燃-3)、铁矿、克里普等。“月壤处于月球的最表层,具有松散、非固结、细颗粒和易于开采的特点,通过对月的精细研究,可提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并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郑永春强调,受限于现有技术能力,月球源对地球上的人类有潜在的开发价值,还不具备商业开发的价值。但是,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产一些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气和水等,对于人类在月球上的长期居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运输费用十分昂贵,月资源的就地开发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经费投入。
月球上没有氧气没有液态水、没有微生物,所以采集回地球的月球样品必须存放在充满气的密封箱内。“避免月球样品被地球环境污染,隔绝氧气、水、生物,是月球样品保护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9.
【消息·标题】
小江:我听说消息的标题是对内容最鲜明最精炼的概括。消息标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揭示消息的内容,传递消息的主要信息;二是评点新闻事实,揭示其实质,引导读者、听众理解消息的主题;三是吸引读者或听众产生阅读或收听消息的兴趣。
小岩:是啊,甲、乙两则消息的标题各有特点,请小路同学点评一下吧。
小路:好的,我认为______________。
10.
【消息·受众】
小江:消息正文通常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安排。(如图)
小岩:那这种结构在上述消息中应该都有体现吧?
小江:有,我就以其中一则消息为例来说说吧。
11.
【消息·受众】
小路:看了新闻报道之后,我家隔壁的赵大叔问我:“仅仅为了挖土,嫦娥五号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去月球?”我该怎样向他解释呢?
小江:我觉得应该讲清楚以下几点: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甲文的标题明白简洁,能够揭示消息的内容,传递消息的主要信息,让读者对消息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乙文的标题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月球人格化,同时还设置悬念,不仅能够揭示消息的内容,还能吸引读者或听众产生阅读兴趣。
10.
示例
1:甲文是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事实的。这则消息首先介绍了嫦娥四号的任务及后续的升空计划,特别指出2020年将发射嫦娥五号,这是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先说。中间部分介绍了实施探月工程以来,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逐步取得的成绩,这是次要事实。最后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前景,这是再次要的事实。这就是消息正文的“倒金字塔”结构。
示例2:乙文是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事实的。这则消息首先介绍了嫦娥五号近月制动正常,已经顺利地进入了环月轨道,这是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先说。中间部分介绍了近月制动是怎么回事,这是次要事实。最后介绍了进入环月轨道之后嫦娥五号后续的工作安排,这是再次要的事实。这就是消息正文的“倒金字塔”结构。
11.
①嫦娥五号去月球上挖的土不是普通的土,是月壤。②月壤中包含了月球乃至太阳系空间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这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③月壤含有丰富的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④对月壤的研究可以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消息标题作用的能力。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言之有理即可。
甲文的标题“2020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紧扣消息的导语,揭示消息的最重要的事实,交代消息的主要信息——时间:2020年,对象:我国,主要事件: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简洁凝练,让读者对消息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乙文的标题“刚刚,嫦娥五号被月球‘抓’住了!”,“被月球‘抓’住了!”将月球人格化,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揭示消息的新闻事实;同时设置悬念:嫦娥五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消息结构的能力。此题应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倒金字塔”结构内容进行答题。新闻消息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从图形中看出,正文已经划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导语有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中心的作用,所以在文中一般以总概括段呈现,而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回答此题可以用“总——分——总”式结构进行作答,语言组织要体现出文章内容的逻辑性。
示例1:甲则消息正文体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甲文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20年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介绍了嫦娥四号的任务及后续的升空计划,特别指出2020年将发射嫦娥五号,这是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先说。中间部分第二至五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先介绍“实施探月工程以来,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逐步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次要事实;最后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前景,“后续还将发射嫦六号等月球探测器”,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火星探测、小行星、木星探测等四次深空探测任务”这是再次要的事实。整则消息是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事实的。
示例2:乙则消息正文体现了“倒金字塔”结构。乙文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嫦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00公里处成功实施3000牛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介绍了嫦娥五号近月制动正常,已经顺利地进入了环月轨道,这是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先说。第二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介绍了近月制动是怎么回事,这是次要事实;最后介绍了进入环月轨道之后嫦娥五号后续的工作安排,“实施月正面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工作”这是再次要的事实。整则消息也是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事实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概括提取能力,要浏览全文,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提取概括信息,简洁准确表述。
从“月球不是普通的土”“月是从月球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带,包含着相关区域的大量信息,月的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而且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可提取概括信息为:嫦娥五号去月球上挖的土不是普通的土,是月壤,月壤中包含了月球乃至太阳系空间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
从文中“通过对月壤的研究,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可知,研究月壤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从“除科学意义外,月还含有丰富资源,包括稀有气体(特别是可用于可控核聚变的燃-3)、铁矿、克里普等。”可知,月壤含有丰富的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
从“通过对月的精细研究,可提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并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可知,对月壤的研究可以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太空探索专题阅读
(一)
【2021安徽中考】
材料-: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賀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遍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间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间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
材料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oC
,夜晚可低至-132oC,平均-57oC。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沉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呈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料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大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间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天向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10.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
分)
“天间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11.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4
分)
1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6
分)
(二)
【2021杭州卷】
【材料一】
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上午7点18分,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确认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器上搭载的是我国“祝融①号”首辆火星车,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②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历经200多天的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在此后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又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对着陆区域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等待今天这个最佳时机实施着陆。着陆器搭载“祝融号”降落火星后,轨道器则继续围绕火星运行,一方面为着陆器和火星车提供中继信号服务,另一方面继续进行科学探测活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注:①祝融,我国神话中的火神。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和火星车组成。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长诗《天问》,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寻求“天问”的答案。
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难度却极大。火星与地球相距遥远,每隔780天左右才会合一次,会合时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仅一个月左右。不仅如此,由于探测器飞行线路会受到太阳系内多个天体的扰动,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轨道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在环绕火星的三个月飞行中,拍摄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由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和比较分析,最终选出符合探测任务要求的着陆地点。
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天问一号”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测旅程中最为凶险的“恐怖9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天问一号”要从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与此同时还要完成一系列的复杂动作;探测器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接着气动减速,然后火星专用降落伞展开;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探测器观察地面,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最后着陆器的
四条着陆腿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一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由于火星与地球距离遥远、信号微弱、通信延时等原因,地面人员没有干预的机会,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后,“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驶向火星地面,开始工作。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编写)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系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是否孤独,生命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通过研究火星,人类将更详细地理解地球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也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三闻生活周刊》)
1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四个新闻标题简明醒目,各有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中国青年报》新闻导语突出关键信息,将着陆器着陆火星的时间地点写得很具体。
C.火星探测难度极大,原因之一是火星与地球会合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相对较短。
D.从绕火星飞行、选择着陆点到成功登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天问一号”自主完成。
14.“天问一号”降落过程为什么被称为“恐怖9分钟”?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15.学校航天社同学正准备有关“火星探索”的演讲,下面是他的设想。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完成任务。(6分)
设想
任务
设置互动问题:我国月球探测器名为“嫦娥号”,月球车为“玉兔号”;火星探测器名为“天问一号”,火星车为“祝融号”。这些名称有什么特点?
(1)拟写问题答案
确定演讲主题:阐述“天问一号”探索火星并成功登陆的意义。
(2)概括意义要点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
①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后高速摩擦将使探测器表面温度高达3000℃以上,而这样的温度下几乎连金刚石都会熔化,如果高温被传导到返回器内部,将对携带的月球“土特产”产生影响。为此,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嫦娥五号返回器平安回家。
因各部位防热需求不同而穿“拼接款”
②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也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从而在航天器表面产生超高温,如果不使用防热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航天器表面材料很快就会出现变形、熔化和消失的现象(也称烧蚀后退),最后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天际。
③防热材料,顾名思义,作用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航天器的防热材料需要在耐高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据介绍,由于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比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
120℃左右的温度,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火箭整流罩、卫星结构件等;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以耐受200℃以上的温度,主要应用于火箭防热底板、仪器舱舱段等;而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则可耐受500℃左右的高温,可应用于火箭及航天器的耐高温部件。
④对于高速穿越大气层的航天器来说,轻装上阵能飞得更远,例如火箭末级每减轻
1千克重量,就能增加1千克的有效载荷,或是增加15千米左右的射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专项主任工程师梁馨说,降低材料密度本身并不很难,但要让材料的密度低,同时又能耐高温、强隔热,难度就非常大了。
⑤为减轻航天器载重负担,科研人员要确保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每1克重量都用,在刀刃上,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在大底迎风面、大底背风面、大底拐弯角环、侧壁迎风面、侧壁背风面、侧壁舱盖与边缘防热环、稳定翼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材料。比如,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其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每平方米可承受6
兆瓦的热流环境。这7种材料相互配合、和谐相处,防热减重两不误。防热外衣要扛住“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
⑥此次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的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再入模式: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形象地说就是打水漂式返回。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随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跳”起来,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
⑦具体来说,在进入返回轨道时,返回器一开始是以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耗时不到100秒。当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3000℃以上。
⑧进入大气层后没多久,为了减速,返回器会向上跳跃回到太空,这时外部温度是-120℃。接着又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这时材料表面温度约为1800℃。
⑨如果把返回器比喻成一口锅,那么上述过程相当于锅先经大火爆炒,然后被放进冰块里,再被从冰块里拿出来经历小火慢炖。因此,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对最外层的防热材料提出了极高的高温烧蚀强度要求。团队开展了集中攻关,最终创新性地研制了以碳为主的材料体系,并顺利解决了烧蚀后退等问题。
⑩据了解,之前国际上最好的防热材料是改进后的Avcoat5026,这是阿波罗飞船所用的防热材料,也是此前唯一经历载人登月返回特殊严酷热环境的防热材料,改进后的Avcoat5026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56克左右。
?但是这种防热材料的制造工艺复杂、周期非常长,以猎户座飞船大底为例,其防热材料需要整整6个月才能完成制造。而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防热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5克,成型周期是猎户座飞船大底的1/25.
(选自《科技日报》2020年12月18日有删改)
15.
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16.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比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
120℃左右的温度。(“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2)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指出加点词“大火爆炒”在文中的含义。)
17.
请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8.
阅读下列链接资料,结合本文内容,请推测未来中国探月会有哪些发展?请写出两条。
【链接资料一】
嫦娥五号完成了落月采样,收集了2
千克足量月壤,并送回了地球。它带回的全新样品,对于研究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方面很有意义。科学家在美国采回的月壤中发现了氮等放射性物质,发现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而氨-3
是一种可长期使用、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
【链接资料二】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
(四)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2020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胡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就嫦娥五号发射情况及我国后续深空探测计划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20年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走出地球家、探索外层空间的必然选择。吴艳华介绍,实施探月工程以来,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逐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完成月球表面巡视探测:2014年11月,月球探测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的·卡门撞击统,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而首次软着陆,开展原位和视探测以及地月L2点中继通信。
吴艳华表示,随着探月四期工程拉开帷幕后续还将发射嫦六号等月球探测器,按计划执行月球极区探测和月球机采样返回等嫦七号计划执行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包括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等。“嫦八号,我们计划进行更多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包括要不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或科研站、月面如何进行3D打印,能否利用月建造房屋等,为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进行探索,”吴艳华说。
此外。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火星探测、小行星、木星探测等四次深空探测任务,预计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后续还计划开展大星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三次任务。
【乙】
刚刚,嫦娥五号被月球“抓”住了!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8日20时58分,嫦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00公里处成功实施3000牛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月制动正常,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目的是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速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获诚五号探测器在地月转移过中经历了2次道修正,达到预期日后续,嫦五号探测器将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着器和上器组合体将择机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实施月正面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工作。
【资料链接】
嫦娥五号为何要去月球“挖土”?
月球不是普通的土。郑永春介绍,“月是从月球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带,包含着相关区域的大量信息,月的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而且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郑永春说,这些信息包括太阳系早期演化的历史记录:月岩和月的宇宙线暴露与辐照历史;月球中挥发分的脱气历史太阳风的成和太阳表层的成分特小天体和微石撞击月球的历史记录,进而推断地球受小天体撞击的历史:月亮岩石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等,因此,通过对月壤的研究,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除科学意义外,月还含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稀有气体(特别是可用于可控核聚变的燃-3)、铁矿、克里普等。“月壤处于月球的最表层,具有松散、非固结、细颗粒和易于开采的特点,通过对月的精细研究,可提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并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郑永春强调,受限于现有技术能力,月球源对地球上的人类有潜在的开发价值,还不具备商业开发的价值。但是,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产一些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气和水等,对于人类在月球上的长期居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运输费用十分昂贵,月资源的就地开发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经费投入。
月球上没有氧气没有液态水、没有微生物,所以采集回地球的月球样品必须存放在充满气的密封箱内。“避免月球样品被地球环境污染,隔绝氧气、水、生物,是月球样品保护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9.
【消息·标题】
小江:我听说消息的标题是对内容最鲜明最精炼的概括。消息标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揭示消息的内容,传递消息的主要信息;二是评点新闻事实,揭示其实质,引导读者、听众理解消息的主题;三是吸引读者或听众产生阅读或收听消息的兴趣。
小岩:是啊,甲、乙两则消息的标题各有特点,请小路同学点评一下吧。
小路:好的,我认为______________。
10.
【消息·受众】
小江:消息正文通常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安排。(如图)
小岩:那这种结构在上述消息中应该都有体现吧?
小江:有,我就以其中一则消息为例来说说吧。
11.
【消息·受众】
小路:看了新闻报道之后,我家隔壁的赵大叔问我:“仅仅为了挖土,嫦娥五号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去月球?”我该怎样向他解释呢?
小江:我觉得应该讲清楚以下几点: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