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和表象,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和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的厘米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1厘米的小棒、学生尺、信封、橡皮、纸张等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1、故事激趣,产生新知需求。
谈话。
(课件:老鼠一只耳偷珠宝,黑猫警长和白猫战士抓住老鼠,并寻找珠宝)
问:(找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课件动画演示,如图3)因为他们度量的标准不同,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师:对啊,所以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标准就是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成员——厘米,用字母表示为:cm(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巧妙地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感悟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入新的学习。
二、体会感悟,自主探究
1、建构1厘米长度,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
1)问:你知道1厘米的长度吗?用手比划出1厘米长度。
2)出示1厘米小棒:
问:请你调整你刚才比划的1厘米长度。
3)每人给1根1厘米小棒。你能再次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长度。
4)拿走1厘米小棒。问:离开小棒,你还能比划出正确的1厘米长度?
2、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问:去找找身边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正视学生对1厘米的生活经验,通过多次有层次的比划1厘米长度,并到生活中寻找出1厘米的物体,从而慢慢地在孩子心里建构出正确的1厘米长度观念。)
3、利用1厘米小棒,测量长物体,初步感知“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
问:你想测量比1厘米长的物体吗?
问:同桌合作,选择1件物体,利用一些小棒进行测量.
4、从小棒工具慢慢建构尺子。
问:你觉得小棒测量有什么不好操作的地方?
5、寻找1厘米长度在尺子上的位置。
问:小棒上的这样的1厘米长度,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吗?现在让你测量,你会选择哪个工具?
(设计意图:1厘米小棒即1个1厘米,让孩子从摆、看、想中体会到物体长度是有1个1厘米、1个1厘米慢慢组成的。要知道物体长度,可以直观的进行数小棒及数几个1厘米。这块知识比较难,通过直观的操作教学,让学生初次建立长度概念的理解。测量工具最终回归到尺子,从小棒慢慢建构成尺子,挖掘尺子各部分的作用,为更好的运用尺子做准备。)
三、利用尺子,实际测量物体,掌握测量方法。
1、利用尺子测量老鼠一只耳的5个脚长有多少厘米?
1)(生动手测量)
2)汇报:
A、纠正错误
B、问:你认为如何利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
(课件显示正确量法:将0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将尺子与物体对齐,看另一端正对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测量白猫5个脚长,巩固正确测量方法。
问:现在让我们用刚才测量方法去量量白猫战士它走了几厘米么?
问:那白猫战士比老鼠一只耳多走了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这环节是沿着学生的学去设计教学,做到顺学而异,以学定教。在认识尺子上几厘米的过程中,直面学生,一点点地加以引导,点拨,让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探索的乐趣之中。)
四、利用尺子画线段,渗透估算思维。
1、测量徽章。
问:你能估一估徽章边长大约几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2、动手画一画8厘米长的线段。
3、老师也画了一条线段,你能猜猜老师画了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首先在学生初步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其次进行画定长的线段,最后拓展练习,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了空间观念)。
五、课后延伸。
我们的测量工具不仅有小棒、尺子,还有别的工具,我们的人体有些部分也可以当工具,请打开书本63页,第4题,用我们的手掌宽、和一拃长当测量工具,课后你也可以去试试,
六、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40分钟,告诉我:你有哪些收获或有什么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