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文组合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文组合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07:11: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文组合阅读
【考试形式】
1、内容上:课内与课内组合、课内外组合、多则课外材料组合。
2、形式上:两则或多则诗歌组合、诗文组合、文文组合、诗文画组合等。
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
常见提问方式:
(1)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
(2)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
(3)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答题技巧】
1.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内容、主题、技法上写的异同。
2.巩固课内古诗文知识,适当迁移、拓展。
3.综合、深入理解作品或作者。
4.在不同文本之间“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总结规律。
(1)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
(2)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概括。
(3)对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好的文章,“万物皆着我之情”:像《爱莲说》所流露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陋室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不俗情趣……,对此,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捕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区分两则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4)
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这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得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习题演练】
(一)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苏堤春晓

张宁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速。
画船人未起,倒枕听莺啼。
(乙)
四年,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①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③,多作饘粥④药剂,遣使扶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置多。”乃裒羡缗得二千⑤,复发橐中⑥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⑦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项,民以殷富。湖水多葑⑧,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抒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波二河以通遭。复造堰⑨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艾⑩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封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供米:给朝廷供奉上墩粮食。②赐度僧牒:赐子剃度僧人的煤文。③粜常平米:出售常平仓的米。④饘粥(zhān
zhōu):亦作“饘需”,稀饭。⑤裒羡缗得二千: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⑥发橐中:拿出自己囊中。⑦浚:疏浚。⑧葑:茭白根。⑨堰:堤坝。⑩艾(shān):割除。
19.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甲)中“苏堤春晓”的画面。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易米以救饥者(更替)
B.
民足于水(充足)
C.
岁辄浚治(每年)
D.
为民大患(祸患)
21.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23.
结合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作简要分析。
24.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根据(甲)(乙)诗文中的相关内容,请分析“苏堤春晓”成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9.
窗外的杨柳长满长堤,到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却不会让人迷路。早晨西湖中的画船上人还没有起床,就可以听到悦耳的黄莺啼鸣。
20.
A
21.
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22.
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
23.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表达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谓“闲人”;选文中苏轼虽然境遇不佳,但担任杭州知州以来,是一个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充满智慧的领导,自己慷慨解囊,解救百姓于饥饿与疫情中,又在李泌和白居易的基础上用一系列举措彻底治理西湖,修筑长堤、种花植树,展现西湖之美。
24.
“苏堤春晓”景色迷人,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药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此景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19题详解】
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比如:阳光把西湖的雾气慢慢扯去,诗人在船舱中醒来,看两岸杨柳轻卷长堤,桃花李花争艳,耳边传来鸟儿婉转动人的啼叫。
【20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易米以救饥者(交换)。故选A。
【21题详解】
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故停顿是: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22题详解】
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重难点词语有:专:专门。受:接受。遂:于是、就。浚:疏通。通漕:通航。
【23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的理解。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苏轼把贬官后的自己比作“闲人”,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根据乙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多作馏粥药剂,遣使扶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等语句可以看出,苏轼尽管不被大臣宽容,请求出任地方官。但他关心人民疾苦,为百姓解决饥饿和疾病问题,出钱出力,采取一系列举措彻底治理西湖,修筑长堤、种花植树,让曾经荒废的西湖成了花香鸟语的一处美景。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苏轼是一个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充满智慧的领导。
【24题详解】
考查分析探究能力。注意从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两个角度分析。根据甲诗《苏堤春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速。画船人未起,倒枕听莺啼”可知,“苏堤春晓”到处都是花香鸟语,自然景色美妙迷人。根据乙文“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可知,“苏堤春晓”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当年彻底治理西湖,修筑长堤、种花植树的功绩,将苏轼带人修筑的一段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参考译文】
元祐四年,苏轼担心不被大臣宽容,请求出任地方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不久苏轼到杭州,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杭州本来靠近大海,地下的泉水又苦又咸,居民稀少。唐代杭州刺史李泌首先引来西湖水修建六井,百姓饮用水充足了。白居易又疏浚西湖水引入运河,湖水自运河流入农田,所灌溉的农田达千顷,百姓因此殷富。西湖水中水草很多,自唐代到五代钱氏,年年都要疏浚治理,宋朝建立后,不再疏浚治理,水草淤积形成封田,湖水几乎没有了。运河失去西湖水的补给,就从钱塘江的潮水中引水,船航行在城市中,湖水又挟带大量的泥沙淤积运河,每隔三年就得淘一次,成为百姓的一大灾害。六井也几乎被废坏了。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吴地百姓种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苏轼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缗钱、万石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二)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③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通“殂”,死亡。
【乙】
野望
(唐)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丙】
南安军③
(宋)文天祥④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___________。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今江西大庚)时写此时。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
12.
用“/”给【甲】文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4处)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3.
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整理有误的一项是(

A.
联系:【甲】文“及饿且死”的“且”与《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
B.
分类:兵(“左右欲兵之”)、义(“义不食周粟”)、东(“东伐纣”)用法相同,归为一类。
C.
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一一直谏一一隐居”这三个关健词梳理文章脉络。
14.
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A.“叩”: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跪拜磕头。B.叩:通“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
15.
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这首古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16.
【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的典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2.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3.
B
14.
示例1:我赞同第一种解释,因为在马前跪拜磕头,合乎君臣礼仪,故解释成“叩头”比较好。
示例
2:我赞同第二种解释,因为伯夷、叔齐经常做出超常举动,很有可能会不顾君臣之礼,强行拦马直谏。
15.
武王伐纣灭商,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
逃到首阳山隐居,以采食野菜为生,后来饿死。
16.
【乙】诗作者王绩借“采薇”这一典故,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自己处在失意迷
茫中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绪;【丙】诗作者文天祥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愿饿死而不食周粟的举动,来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画线句的意思是“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根据句意断句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注意断四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B.“兵”是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攻击;“义”是名词作动词,坚守节操;“东”是名词作状语,往东。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和人物背景分析,两种解释均可。
理解为A.叩头,磕头。是因为君臣礼仪,要在马前跪拜磕头。故“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可翻译为:伯夷、叔齐在武王马前跪拜磕头。
理解为B.通“扣”,拉住,牵住。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性格特点,他们不继承王位而逃走,经常做出超常举动,所以有可能不顾君臣之礼,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故“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可翻译为: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根据注释通读甲文,进行翻译,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线,概括答案。根据甲文的译文可知,主人公是伯夷叔齐,起因是不愿归周,结果是饿死。据此可概括“采薇”的典故为: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因为是注释,所以概括时要注意简洁连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
“采薇”讲述的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后人因此以“采薇”为愤世隐居、坚守气节的典故。
乙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时候,写的是山野秋景,在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诗人借“采薇”的典故,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丙诗作于公元1279年,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时写下此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最后两句诗借“采薇”的典故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
译文甲: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菜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
,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三)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③,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1099年,是他谪居儋州第三年。②过:苏轼幼子。③韩退之:指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无所收获,于是便想到远处(水深阔处)去钓,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丙】倦夜①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②,虚织竟何成。
〖注〗①本诗与乙文写于同一年。②络纬:昆虫,俗称纺织娘,以其鸣声如纺纬。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月色入户(

)
(2)相与步于中庭
(

)
(3)予在儋州(

)
(4)予欣然从之
(

)
7.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2
分)
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8.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3分)
A.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顺利,学识渊博。
B.甲文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繁华喧闹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乙文作者借韩愈钓鱼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
D.丙诗首联,写失眠的人讨厌夜长,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亮似的,表现了作者的兴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10.三则诗文都是苏轼被贬时所做。请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一下甲文中一个“闲”字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而微妙的心境,(6分)

参考答案:
6.(4分)(1)门
(2)共同/一起
(3)我
(4)高兴(喜悦/愉快)的样子
(一个1分)
7.(2分)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一处1分)
8.(3分)C
9.(4分)(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分,“但”1分,定语“如吾两人者”置于“闲人”前1分)
(2)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出去游玩一趟吗?(2分,一句1分,意对即可)
10.
(6分)答案示例:从甲文散步可以看出苏轼的悠闲;从甲文/乙文赏月,可以看出苏轼的欣喜;从乙文的“自笑”能看出苏轼的豁达/旷达;从丙诗“倦”“厌”“孤”“虚”等可以看出苏轼内心的悲凉。(能分别结合三则材料3分,三种心境3分,“哀情”必写,写出三种心境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文组合阅读
【考试形式】
1、内容上:课内与课内组合、课内外组合、多则课外材料组合。
2、形式上:两则或多则诗歌组合、诗文组合、文文组合、诗文画组合等。
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
常见提问方式:
(1)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
(2)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
(3)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答题技巧】
1.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内容、主题、技法上写的异同。
2.巩固课内古诗文知识,适当迁移、拓展。
3.综合、深入理解作品或作者。
4.在不同文本之间“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总结规律。
(1)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
(2)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概括。
(3)对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好的文章,“万物皆着我之情”:像《爱莲说》所流露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陋室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不俗情趣……,对此,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捕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区分两则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4)
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这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得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习题演练】
(一)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苏堤春晓

张宁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速。
画船人未起,倒枕听莺啼。
(乙)
四年,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①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③,多作饘粥④药剂,遣使扶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置多。”乃裒羡缗得二千⑤,复发橐中⑥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⑦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项,民以殷富。湖水多葑⑧,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抒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波二河以通遭。复造堰⑨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艾⑩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封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供米:给朝廷供奉上墩粮食。②赐度僧牒:赐子剃度僧人的煤文。③粜常平米:出售常平仓的米。④饘粥(zhān
zhōu):亦作“饘需”,稀饭。⑤裒羡缗得二千: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⑥发橐中:拿出自己囊中。⑦浚:疏浚。⑧葑:茭白根。⑨堰:堤坝。⑩艾(shān):割除。
19.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甲)中“苏堤春晓”的画面。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易米以救饥者(更替)
B.
民足于水(充足)
C.
岁辄浚治(每年)
D.
为民大患(祸患)
21.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23.
结合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作简要分析。
24.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根据(甲)(乙)诗文中的相关内容,请分析“苏堤春晓”成名的原因。
(二)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③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通“殂”,死亡。
【乙】
野望
(唐)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丙】
南安军③
(宋)文天祥④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___________。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今江西大庚)时写此时。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
12.
用“/”给【甲】文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4处)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3.
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整理有误的一项是(

A.
联系:【甲】文“及饿且死”的“且”与《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
B.
分类:兵(“左右欲兵之”)、义(“义不食周粟”)、东(“东伐纣”)用法相同,归为一类。
C.
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一一直谏一一隐居”这三个关健词梳理文章脉络。
14.
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A.“叩”: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跪拜磕头。B.叩:通“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
15.
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这首古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16.
【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的典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三)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③,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1099年,是他谪居儋州第三年。②过:苏轼幼子。③韩退之:指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无所收获,于是便想到远处(水深阔处)去钓,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丙】倦夜①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②,虚织竟何成。
〖注〗①本诗与乙文写于同一年。②络纬:昆虫,俗称纺织娘,以其鸣声如纺纬。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月色入户(

)
(2)相与步于中庭
(

)
(3)予在儋州(

)
(4)予欣然从之
(

)
7.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2
分)
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8.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3分)
A.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顺利,学识渊博。
B.甲文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繁华喧闹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乙文作者借韩愈钓鱼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
D.丙诗首联,写失眠的人讨厌夜长,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亮似的,表现了作者的兴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10.三则诗文都是苏轼被贬时所做。请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一下甲文中一个“闲”字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而微妙的心境,(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