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预测题精析(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考语文预测题精析(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19: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
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鞭笞/整饬 弹劾/隔阂 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B.棱角/菱角 扑朔/追溯 载舟覆舟/载入史册
C.徜徉/佯装 隽永/镌刻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聒躁/恬静 亢奋/伉俪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解析】选B。B项依次读:lénɡ/línɡ;shuò/sù;zài/zǎi。A项依次读:chī/chì;hé/hé;hōnɡ/hònɡ。C项依次读:yánɡ/yánɡ;juàn/juān;bì/bì。D项依次读:ɡuō/tián;kànɡ/kànɡ;hánɡ/hànɡ。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两情相悦、心心相映的浪漫情感,由于构思精巧,意象独特,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
B.学术的腐败还包括许多学术权威到处作报告、发号令。他们俨然是“百科先生”,诛不知,自己成了华威先生。
C.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昨日澄清,近期农业部门并未发现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的生鲜乳制品,“皮革奶”死灰复燃报道并不属实。
D.就从三只装着钉书机等工具的浅蓝色罐子说起吧,这永远是遗失的东西当中丢失得最神秘的几件——哪只猫会去咬它们,哪只老鼠会去啃它们呢?
【解析】选C。A项,映—印;B项,诛—殊;D项,钉—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市公安局巡逻警察支队侦查大队警员在民生路与北桥交
界处,当场抓获了两名抢劫疑犯,围观群众纷纷拍案而起。
B.低俗文化和通俗文化都有一个俗字,但在格调品位上却
是泾渭分明。通俗文化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然而低俗文化
却如蝇逐臭。
C.马路边,环卫工人头顶烈日,忙忙碌碌,认真清扫每一
条道路;工地上,建筑工人冒着高温,挥汗如雨,仍
一丝不苟地用砖瓦垒起一幢幢新房。
D.多媒体数字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报纸版式的基础上,又融
合了阅读的方便和多样,给读者增添了更多的阅读趣味。
















【解析】选A。“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怒。与语境不符。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拖,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B.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或对以往的房地产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进行展望。
C.科学,包括讲道理的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进而改变了西方人的生存面貌。至于这种改变是福是祸,笔者不敢专断。
D.“十一五”期间,宁波在保持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让新老市民充分共享发展成果,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解析】选D。A项,“降低”和“环节”搭配不当;B项,结构混乱,“围绕……”和“……为主题”杂糅;C项,分句逻辑混乱,应是“改变了西方人的生存面貌,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
5.请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为三个单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已成为全体城市人的骄傲和“城市梦”的理由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际上来自古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先把主干句独立成句,再把修饰成分独立成句。
参考答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这个口号已成为全体城市人的骄傲和“城市梦”的理由。它实际上是来自古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6.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3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在内容和结构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苏轼在赤壁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7.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字。)(6分)
(1)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2分:扣住经典或《论语》1分,提示报告会目的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2)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中国文化。(4分;扣住经典或《论语》1分,阐述积极目的1分,得体和有文采各1分,每超过5个字扣1分)
8.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B.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D.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解析】选B。因果倒置。
9.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D。还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10.评定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尺度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2)重“情”的追求,即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11.开头一、二两节写克拉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是对写作基本方法的考查,设问重基础,实际操作性强。考查的是《考试说明》关于“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的要求。识别表现手法不难,“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考生可能比较难想到,要注意答题思路的指导。
答案:①心理描写、神态描写。②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悬念,丰富克拉莫这个人物形象。
12.彩票中了头奖,克拉莫为什么认为是个“玩笑”,并且是“一个令人恶心的悲剧式的玩笑”?(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过是“运气”,他经常投注的号码。②90 岁了,已经没有什么“需求”。③金钱买不回生命,金钱买不回幸福和乐趣。④体现了生活的荒谬。(写出一点给2 分,写出两点给4 分)
13.小说两次提到麦肯罗“转换话题”,这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起伏,揭开悬念,呼应上文。第一次是麦肯罗为自己的唐突表示歉意,安慰克拉莫,第二次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并最终引出幸运数字其实是在集中营被文身的编号。
1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最后一节的特点与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赏析小说精彩的结尾艺术。特点是要分析这个结尾的独特之处,作用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小说的主旨方面去谈。
答案:特点:出乎意料的结尾,情节陡转,令人深思。
作用:①揭示悬念,照应标题;②启发读者思考人物命运,原来幸运号码里包含不幸的经历。
15.本篇小说的主题是多义的。请你概括其中一个主题,并且简述你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主旨的多义性,题干只要求从一个角度谈,容易把握。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去把握,也可以从情节结构的布局层面去分析,还可以从社会背景入手加以分析。总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答案:提示一:譬如“金钱与感情、幸福、乐趣的关系”,结合克拉莫的自叙阐述。
提示二:譬如“幸运有时是一种玩笑,感受到生活的荒谬”,结合克拉莫的经历来阐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修德以厘之 厘:矫正
B.则总百官 总:统领
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陟:提拔
D.构巧词以悦之 构:图谋
【解析】选D。构:编造。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朝廷自国初因旧制 因人之力而敝之
B.于焉以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相君其有思乎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则死下狱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选D。D.两个“则”都解释为“那么”。A.因:沿袭/凭借。B.焉:此,这里/于此。C.其:语气副词,表未来时,译为“将”/与前文的“其”连用,解释为“是……还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宰相在待漏院片刻时的思想活动,剖析灵魂,并运用对比手法,歌颂忠公体国的宰相,鞭挞祸国殃民的奸贼以及无所作为的庸人。
B.作者认为,天不说话,而万物生长,收成良好,是因为掌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在宣导阴阳之气。皇帝不说话,而百姓亲和、万国安宁,是因为三公六卿在施行教化。
C.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在规劝执政的君主,要任用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宰相,切不可任用那些窃位拥权,谋私自利的人。
D.本文重点在说理,在记情叙事方面,篇幅有限,着墨不多,但仍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概括力和塑造生动形象的技巧性,使之读起来不觉得枯燥无味。
【解析】选C。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在规劝执政的宰相。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悬 于 宰 相 可 不 慎 欤 复 有 无 毁 无 誉 旅 进 旅 退 窃 位 而 苟 禄 备 员 而 全 身 者 亦 无 所 取 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子含意的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标志性的词,如用于句末的“欤”“焉”等。
参考答案: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应做到文从字顺。第(1)题的采分点:“何以”(宾语前置),“兵革”。第(2)题的采分点:“惑”(译出被动),“于是”,“隳”。
参考答案:(1)战争没有停止,用什么方法才能消除它;很多田野荒芜,要怎样去开辟它。
(2)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蔽。政权由此而毁坏,帝王的地位也因此危险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6分)
秋夜闻笛
[元]萨都剌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2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妙处。既要答出字的表层意思,又要答出字的深层意思,且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参考答案:“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色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1分)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2分)
22.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分析“吹笛”的作用,要结合两首诗的情感作答。
参考答案:《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出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1分)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对向他问路或者跟他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游于山水之间,“吹笛”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的意境氛围。(2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23.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
24.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②知错能改,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
(1)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___ ,考之行事, ___________ 。 (司马迁《报任安书》)
(2)连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3) ___________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歌台暖响, ___________ ;舞殿冷袖, _______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5)映阶碧草自春色,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答案: (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2)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3)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4)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5)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只蚂蚁决定到石头对面寻找食源。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实在太陡峭了,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蚂蚁到来,望石而转为反方向,也找到了丰富的食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快速进入写作阶段。
一要辩证分析材料。从这个材料上看,第一只蚂蚁具有顽强的毅力,不怕挫折和失败,最终获得了成功;第二只蚂蚁则选择了变通,量力而行,选择另外一种方式,绕过石头,同样走向它的目的地;第三只蚂蚁则另辟蹊径,望石而转为反方向,也同样达到了目的。这则材料对这三只蚂蚁并没有厚此薄彼的看法,只是说明了成功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比如其中一只蚂蚁的做法)来构思作文,但前提是必须全面理解材料,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题意。
二要调动生活积累。根据文章的需要,全面调动生活积累,为文章选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生活积累越丰富,越能选择到鲜活生动的材料,材料丰富文章内容也自然会丰富多彩。选材一定要注重分析、比较、鉴别,使材料以一当十,更有典型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