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09: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一读课文,读完后抓住重点词句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2.二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三国演义》介绍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三国志》《三国演义》及本文故事的相关背景。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3.初步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①):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②③):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④):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4.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名本,号________ ,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
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 如雷guàn(贯)耳 顿开máo(茅)塞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项是?(C)
A.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解析:A项“光阴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是主谓短语,无法与介词“对”搭配成介宾短语。B项“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D项“箪食壶浆”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5.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兴复汉室,建立功业。
6.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7.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讲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草堂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的故事。
2.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3.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能成功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明确:能成功。之所以三请能成功靠的是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4.再读课文,从总体印象上说说你了解到的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淡然处世、不慕荣利、雄才大略。
二、细读探究
(一)细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阅读第1自然段,看看本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对主要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1)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评析:虽反对拜谒,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和修养。
(2)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评析: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
(3)玄德说了哪些话?你来评析一下。
2.开头写关羽和张飞的反对意见有什么作用?
明确:二人的反对语言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刘备为什么力排众议,坚持要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明确: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三次力排众议执意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二)细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就下马,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离草庐半里之外就下马步行,可见刘备的诚意。
2.第2自然段说说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3.在第2自然段中找一找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持什么态度。
明确:对主要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玄德拱立阶下……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评析:心胸开阔,求贤若渴,更表明刘备拜谒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4.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明确: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5.“张飞大怒......看他起不起”表现了张飞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飞的话表现了他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也写出了对刘备的忠心。这里通过张飞的激烈反应,反衬出刘备的真诚、宽容、与大度。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细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对诸葛亮的外貌描写,这些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短短数语,描绘了诸葛亮的外貌、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飘然如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2.“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明确:“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这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特点。
3.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以“人和”取胜的策略。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隆中,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4.合作翻译《隆中对》节选。
曹操战胜了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但君主昏庸。
将军您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5.诸葛亮向刘备分析荆州地势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刘表无能。意在暗示刘备,荆州可取,勿失良机。
6.诸葛亮为什么在分析荆州的基础上又要分析益州?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所以又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思良主。因此有机可乘,可将益州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第三段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8.小结“对策”。
(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请概括。
明确: 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2)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明确:人谋的重要性。
(3)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明确: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9.“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四)细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1.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了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认真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明确:知恩图报(受刘皇叔之恩,不容不出);淡泊名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三、深入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课文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刘备的?
明确:“诚心诚意”。
4.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5.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四、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3.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明确: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
六、拓展延伸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作用何在?
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诸葛亮的外貌描绘,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飘然如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美玉”指司马德操、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4.读《隆中对》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请概括。
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2)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人谋的重要性。
(3)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5.“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