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并试着用铅笔标注节奏。
2.结合注释,同桌相互口译,然后个人笔译再互相检查。
3.将文中含“而”“也”的句子摘抄下来,并按意义和用法试着加以归类。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六一居士”的由来。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笔译课文。将字词句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朝代)文学家,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作者用“(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至于/负者歌于途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 山肴野蔌(yáo)(sù)
弈者胜(yì) 觥筹交错(gōng) 树林阴翳(yì)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2)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而:连词,表顺承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_________《桃花源记》中则是用“___________ ”来指代。
老人、小孩 黄发垂髫
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哪个字?
“乐”
(3)课文作者“醉”在什么地方?
山水而醉、宴酣而醉、与民同乐而醉
【课中导读】
一、文意疏通
(一)感知第1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1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2)思路: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二)感知第2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2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2)思路:说说第2段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感知第3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3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2)思路: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
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四)感知第4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4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2)思路:本段写了三种乐:禽鸟、太守、众宾。禽鸟是因为众宾乐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太守是因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而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醉能同其乐”是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一句。
二、基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每有会意(意旨) /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 /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 /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 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本文共用了25个“而”字,读时应分清轻重。请指出下面句中的“而”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其中有什么规律。
(1)渐闻水声潺潺,而(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朝而(轻)往,暮而(轻)归。
(3)四时之景不同,而(重)乐亦无穷也。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重)不知人之乐。
(5)人知从太守游而(轻)乐,而(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总结规律:凡表示转折或递进的,要重读;凡起连接作用的,要轻读。
2.词类活用。
?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3.古今异义。
?①意 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 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到、往。
③射 古义: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例:射者中。 今义:射箭。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倒装句: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省略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5.“也”字的不同语气。
(1)表判断: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酿泉也/ 醉翁亭也/太守也/庐陵欧阳修也
(2)表解释: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故自号曰醉翁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3)表陈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表肯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明确:第1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洲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明确:“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明确:“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明确: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9.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
明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明确: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11.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你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用它造个句子。
明确: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13.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成语,叫什么?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学习第二段——风景画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描写 抒情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3.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明确: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2)第2段可分三层。
明确: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第三层写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5.“乐亦无穷”中的“乐”指什么?
明确:指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6.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7.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段——风俗画
●齐读第三段,分层。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第三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2.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勾勒了一幅什么图?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的活动: ——滁州人的欢乐图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三个并列的层次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明确:不好。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同时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也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5.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6.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7.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8.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9.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有识之士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10.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明确: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四)学习第四段——众人归
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______,表示_____,接着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已而 不久 日暮醉归 )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为什么要写禽鸟和宾客之乐?
明确: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众人之乐反衬太守之乐→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众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明确:醉能同其乐。
5.有一句话表现了作者复杂感情,是哪句?
明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含寄情山水排谴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7.“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明确:“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四、深入探究
1.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明确:
①为景而醉。
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五、本文主旨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六、写作特色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骈散结合。
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骈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七、拓展延伸
1.比较《岳》和《醉》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相同:《岳》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抒发“与民同乐”的思 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不同:《岳》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的情怀。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对联知识,补全上联。
上联: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3.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在经历了贬谪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诗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例子吗?透过这些诗文,你能感受到他们在贬谪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楚襄王即位后,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离骚》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
A.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太守谓谁?? 权谓吕蒙曰???????????? D.树林阴翳? 达于汉阴
3.翻译下面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为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能揭示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醉能同其乐
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解析:“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2)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的远近上下构成了一 幅山水画。请简要描述画的构图。
群山是背景,一泉山间出,林深路曲,亭临泉上;林映山秀,山衬水清,亭添泉趣。彼此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思路分析:作者采用了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缩短头”手法,由“群山一西南诸峰一琅琊山一泉一亭”,这些优美景色构成生动画面。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要点明山林、泉、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