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学法指导:
1.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心理刻画细致入微。阅读时加以注意。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细节环境描写比自然和社会更加仔细,并深度展开,一般出现在悬疑小说与现实小说中,描写感觉上更加真实。?
环境描写的作用具有以下八点: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7.深化作品主题;
8.象征暗示。
本文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二十一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_??????_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_??????é??è??_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本文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二十一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二、预习任务
1.读课文解决旁批。记下自己疑难的问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在文中画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感觉变化的词语
(3)在文中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4)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答案提示:
略
2.(1)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略
提示: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②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③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4)略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
3.解释下列词语,任选一个成语造句。
厚实: 嬉闹:___________________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故事,表达了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
5.把握小说三要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读完课文后,如果让你对杜小康和杜雍和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对杜小康,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杜雍和,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小康 因为主人公是由小说的主题决定的。
示例:对杜小康,我想说:祝贺你战胜孤独,重新上学。对杜雍和,我想说:发家致富,永不放弃,但不能让孩子辍学。
解析:对杜小康说的应以对他战胜孤独的祝贺为主要内容;对杜雍和说的应以对他东山再起的鼓励为主要内容。
(2)根据情节的四要素,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杜小康为什么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因家道破落。
②情节的发展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③高潮部分是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什么情景?作用如何?
暴风雨 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结局写鸭们也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为什么要写“鸭们也长大了”?
鸭群的成长壮大暗示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3)分析下列环境描写句子的作用。
①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从修辞手法角度)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芦荡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②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试分析下面句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暴风雨的到来给杜小康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了暴风雨才有了鸭群的失散,才有了杜小康冒雨找鸭、护鸭,也才有了杜小康真正的成长。暴风雨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典型环境,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暴风雨
2.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开端(1):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辍学离家)
发展(2—27):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苇荡放鸭)
高潮(28—49):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搏击风雨)
结尾(50—52):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终于长大)
二、感知人物变化
1.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了那场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了,坚强了。
2.结合具体的内容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词语。(圈画批注)
杜小康心理的变化: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4.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
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5.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①不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远离村庄和人群去放鸭,失去与人感情交流的机会。
②是杜小康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6.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写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杜小康失学后,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牧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作“鸭下蛋了”的惊喜。
三、探究环境描写
1.鸭群是杜小康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群,找出课文中描写鸭子的语句,看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明确:鸭群的茫然、无奈正是杜小康父子此时内心恐惧的写照。
(2)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明确:以鸭群的无忧无虑来反衬父子俩的孤独恐惧。
(3)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
明确:鸭群和杜小康父子成为相互的慰藉和依靠。
(4)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明确:鸭群的成长壮大暗示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小结:失学后:放鸭是生活的全部;孤独中: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风雨中: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鸭下蛋: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2.芦苇荡是杜小康父子放鸭的地方,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芦苇荡,找出课文中的描写,揣摩其作用。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明确:芦苇繁茂宽广、无边无际,反衬出人的渺小、孤独。
(2)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3)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
明确:夜景如诗如画,给恐慌中的杜小康带来了些许平静与安慰。
3.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试分析下面句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明确:暴风雨的到来给杜小康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了暴风雨才有了鸭群的失散,才有了杜小康冒雨找鸭、护鸭,也才有了杜小康真正的成长。暴风雨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典型环境,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4.本文的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有哪些作用?
明确:(1)鸭子的心理其实就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它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面对芦荡:害怕胆怯 →不再恐慌
(3)暴风雨给杜小康一个成长的舞台;可怕→搏斗→成长
四、情感体验
读书贵在感悟和联想,而作品贵在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杜 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经历让人感动,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成长经历,试着把它讲出来,让大家体味一下你的“孤独之旅”,看谁讲得真实感人。
五、感悟主题
明确:1. 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取得胜利走向成熟。
2. 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孤独”是重要的一笔。
3.人要战胜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4. 青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要躲避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六、语言品析
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交流点拨】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细致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七、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请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
2.细节描写对文章主题推波助澜;
3.明线和暗线交织(明:养鸭的过程;暗:小主人公心灵成长的过程。)
八、拓展延伸
1.名人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2.旅程赠语。
孤独也是一种美
因为孤独的存在
生命才有真正的意义
让我们感谢孤独
并享受孤独吧
因为经历孤独
即是经历成长
九、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十、布置作业
以“孤独”开头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孤独的独特感受。
如:孤独像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④杜小康顺手枢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这四段选文各属于什么描写?(A.动作描写B.环境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
①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①B②A③B④D
第①段中4个“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
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虚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3.找出第②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追去”“跟随”“拨着”“顾不得去察看”“呼唤”。这段写暴风雨中杜小康不顾雷雨、不顾芦苇叶割破脸、不顾芦苇茬儿戳破脚,只顾追赶鸭子,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了。
4.任选角度,赏析“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的表达效果。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雨的肆虐、凶险。预示着下文杜小康救鸭子的勇敢坚强。
示例二:环境描写。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
5.风雨过后的“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找回了走失的鸭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举动而兴奋,内心不再悲哀难过,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6.若你是杜小康,你这时是否会想到救父亲,或躲避暴风雨?怎样理解杜小康的举动?
去救鸭子,那些都是父亲的心血。他的举动已经证明了他已经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