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一、
单选题
1.
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绔”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记者采访李教授时说:“听说您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您真是好样的!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B.弟弟在银行上班,衣着总是光鲜亮丽,每次见到他,我都夸奖说:“足下真是异彩生辉呀!”
C.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D.毕业之后,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3.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一只蚂蚁在爬墙,它三番五次跌下来,又三番五次重新爬,一步一步顺着老路往上爬……甲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乙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学得聪明些。丙问智者:“观察同一蚂蚁,甲、乙二人得到的启示截然不同,他们哪个对呢?”智者回答:“两人都对。”丙大惑不解:“对同一蚂蚁的同一行为,得到的启示的差异如此大,怎么会都对呢?”
A.见贤思齐,要成功,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善于借鉴,失败后,应总结教训,寻找对策。
C.既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D.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
二、
综合读写
4.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个,并联系与之相关的作品,仿写两句话。要求:突出作品内容、所选人物特点,语言凝练流畅。
孔子
大卫?科波菲尔
鲁迅
贝多芬
达尔文
马克思
示例:毛泽东
《毛泽东自传》
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榜样,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阅读《毛泽东自传》,我们可以读到毛泽东的传奇经历、睿智哲思,学习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理想的使命感,终于明白他可以成为20世纪最有威望的革命领袖的原因了;阅读________,我们可以读到________,学习________,终于明白________的重要原因了;阅读________,我们可以读到________,学习________,终于明白________的重要原因了。
5.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句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觉慧的大哥觉新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从艺术上讲,这个角色的塑造是非常饱满的。理智上,觉新也是“新青年”,他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的约束,觉新养成了_______________、懦弱顺从的性格。他对家来说是精神的炼狱,更何况还有一种神圣的血缘联系,以及难于割舍的_______________。他不可能像觉慧那样大胆反抗,_______________,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
?
?
?
),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每一次向封建罪恶势力的让步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只能清醒地在罪恶的泥沼中_______________。这个人物有人格分裂的悲剧性,他代表了与觉慧不同的另一种人生追求,作者在对觉新这个善良懦弱的人物的批判中也含有深深的同情。
(1)文中画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书写和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委屈求全?
?
?
?
留念?
?
?
??义不容辞?
?
?
??挣扎
B.委屈求全?
?
?
??留恋?
?
?
??义无反顾?
?
?
??沉沦
C.委曲求全?
?
?
??留恋?
?
?
??义无反顾?
?
?
??挣扎
D.委曲求全?
?
?
??留念?
?
?
??义不容辞?
?
?
??沉沦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他对于家来说是精神的炼狱,但毕竟还有一种神圣的血缘联系
B.家对他来说是精神的炼狱,但毕竟还有一种神圣的血缘联系
C.他对于家来说是精神的炼狱,更何况还有一种神圣的血缘联系
D.家对他来说是精神的炼狱,更何况还有一种神圣的血缘联系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不是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而是信服个性解放的新理论
B.不是信服个性解放的新理论,而是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
C.既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又信服个性解放的新理论
D.既信服个性解放的新理论,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
三、
现代文阅读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②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他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③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惟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到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B.人类的学习就是积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C.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D.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积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通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C.动物的学习简单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积累,不能相互传递。
D.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积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D.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4)节选的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内容加以分析。
(5)第③段论述了文化。请根据文段内容,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并概括文化的作用。
?
8.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
童诗的创作,要听到孩子的各种声音
???
?????木汀
????????①丰子恺在不离其手的烟嘴上,刻着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此诗固然不是童诗,但诗中的“骂”“笑”“打”“嗔”,读之,一幅孩子“纯粹的真”“无邪的憨”的画面迅速在眼前浮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②我以为,画画是如此,儿童诗歌创作也当如此﹣﹣当一个童诗作家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里,去谛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语,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陪伴着他们成长、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作品。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庄子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童诗定式定理当中,却拒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提醒和警示。
????????④不在少数的学者近几年陆续呼吁,儿童诗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关系着儿童审美认知教育的功用。这种看似新颖的观点,绝对不是对童诗症状的诊疗方案,也非对童诗陈旧定式的“破题”。类似这个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儿童诗创作空间更广袤,理论驰骋的天地更无垠,但并没有厘清儿童诗的问题本源。笼统地说,儿童诗歌到底是什么,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所及一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诗,涉及作品的审美需要、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传递。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的,它们彼此存在和影响,不分先后次第,不标新立异。
????????⑤儿童哲学开创者及先锋人物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写道:“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均应得到尊重。其实,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让儿童丰润我们的生命,更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在向我们学习,让我们丰润他们的生命。”这段话,无疑是对童诗创作和理论实践“哲学”般的释放。它侧重而扼要地说明了我们(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依存,强调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当年丰子恺对孩童的崇拜,是向孩子学习的具体行动,是丰子恺彻底放下成人居高临下的威仪,逾越年龄的沟壑,与孩子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塑造了零距离交流的“学习态”。
????????⑥应该说,目前我们对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研究是匮乏的,对这一独特的创作群体的作品研究明显不足,或者说是滞后。就整个创作群体而言,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始终处于弱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对等,客观上难以与儿童诗的成人创作群体平起平坐。两者之间的失调、失衡,是儿童诗的胎记。再一个事实,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的砝码,左右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上。一个毋庸置疑的现状是,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生态,是孩子们一天天向我们(成人)学习着,而我们少有向孩子学习的胸怀和气度﹣﹣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对孩子的创作给出过许多的指指点点,但这跟向孩子学习无关,准确地说,是在教,非在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崭露头角的诗歌童星“浪打浪”,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创作的“成人诗”,是我们教化出来的。
????????⑦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他们(孩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案,也是成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们习惯请“权威”编选本该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选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现,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
????????⑧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即“向儿童学习”。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
(有删改)
(1)第⑧段加点的“向儿童学习”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丰子恺爱孩子的程度以及创作的特点引出文章论题。
B.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意在与下文成人的诗歌形成对比。
C.以丰子恺的典型事例论证童诗作家要崇拜孩子的观点。
D.论述了纯粹的真以及无邪的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3)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引用内容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儿童诗歌定义的一成不变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对儿童创作群体作品的研究可以解决童诗创作成人化的问题。
C.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D.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能力需要切实地向儿童学习。
(5)儿童文学社选编《童诗三百首》,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提出选编的相关建议。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龙须巷
???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天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大约后晌午,挑担人来了。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
????????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不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一拍。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龙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须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的“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吻爱憎分明的特点。
D.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2)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3)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四、
写作
10.
请仿照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结构,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2.C
3.D
4.
阅读《大卫·科波菲尔》,我们可以读到狄更斯塑造的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学习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人生箴言,终于明白他可以成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重要原因了;
阅读《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我们可以读到贝多芬苦难的一生,学习他战胜命运、讴歌欢乐,始终追求着艺术的最高境界的大无畏的顽强精神,终于明白贝多芬可以成为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重要原因了。
5.
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白在啼猿的清啸声中,轻舟万里,用笑声诠释了得志的喜悦
6.CBD
7.
A
B
C
(4)例证法,对比论证,分析说理。
(5)定义: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累积的经验。
作用:构成个人、民族、社会的过去的投影;沟通人与社会生活;架设今昔和社会时代之间的桥梁。
8.
贴近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A
引用“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形象地阐明了成人创作童诗过程中以自我创作理论话语权来创作;“子非鱼,表明童诗创作要考虑儿童的感受。
D
首先选编过程应该充分关注儿童的感受,建议让儿童读者参与其中、喜爱成为选编的重要的标准,可以选编儿童创作者的作品。
9.
C
①典型化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迷瞪眼说话前总是“一瞪”,说话时总是“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的刚硬果断。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我们”和“挑担人”对他的态度,表明他带给人的强大威慑力。③欲扬先抑。先写迷瞪眼的“凶狠”和后文他刻意安排“劳动改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
象更加生动丰满。
①用眼前的温暖实景收束全篇。将现实与过往叠加,耐人寻味。②呼应前文。照应了前文多处“梆梆响声”的描写,在结构上使前后相互勾联。③深化主题。依旧清脆的“梆梆响声”象征了在人情温情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
10.
【答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功由很多因素决定。学有所成的人。学习效率低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次性把作业搞定,对不感兴趣的功课基本放弃,只做难题或简单题,这些都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做好课堂笔记、眼、手、心等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其次听课前要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容易掌握,积极和老师,会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
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时代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