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8: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栖息繁衍中,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它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历和民族记忆而探寻出的一套最适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才会有哲学家将一国之文明视为其民族精神的诠释,才会认为每一种文明蕴含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
人类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正是因为这种异质性里面蕴含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文明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是现代国家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实际上形象准确地描述了文明的本质和存在真谛:第一,文明从本质上讲是异质性的;第二,各种人类文明都是平等的;第三,各种文明样态背后关于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对话达成某种共识的。对各种人类文明的尊重,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尊重。
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明体系和价值理念基于承认的认同。所以,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一定是要建立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其次,从文明的存在本质来看,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无疑从本质上否定了文明存在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再次,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一定是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双重特征的。前一个特征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后一个特征则要求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
“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是中国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实践智慧。文明的异质性在现代社会里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从其本质上讲,关涉到的是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对于现代性的主体和话语转向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向现代性转型之际,黑格尔就已经给出了哲学上的解答:他要求主体一定要从抽象转向具体,在一种具体、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下,从“我”朝向“我们”出发,最终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成一种与现实的“和解”。的确,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那么这种交流的结果要么是一种“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要么是一种“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立和冲突的:“茶”和“咖啡”在文明表征上的不同,不等于“茶”和“咖啡”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就一定是对立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本来就是一种基于文明异质性而根本无法比较好坏优劣的“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基于一种文明的“相通”,达成某种一致的“和”之智慧。基于“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构建“和而不同”的现代性人类文明特征,是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张轶瑶《“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文明的异质性,所以各国依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
B.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下,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可以形成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
C.基于文明异质性的“和而不同”的对话理念,可促进不同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相互尊重、平等交流。
D.国际文明交流一直存在的 “自说自话”现象,导致“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和“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论述文明的异质性以及文明异质性的意义,为下文论述中国对待文明的立场做了铺垫。
B.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国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独有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智慧。
C.文章第四段引用黑格尔的理论,为中国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
D.文章以茶与咖啡为例,说明不同文化现象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在本质上未必是对立和冲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异质性问题从本质上讲关涉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因此国际交往中各国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
B.“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的观点符合“君子周而不比”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C.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之间并不矛盾,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与各种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的。
D.文明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民族记忆而探索出的一套独特的文明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知识付费大量兴起,用户总量井喷式爆发。艾媒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下图是市场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大的几款产品(知乎、得到、在行、百度知道)的横向对比分析。
(摘编自《知识付费类产品竞品分析》)
材料二: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看待知识付费的本质?
陆峰: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知识付费有利于通过市场交易手段和激励机制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有利于人们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海洋中更加高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在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
郭全中: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有效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刚需,在前互联网时代,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和生产知识,而在互联网时代,核心是如何在严重过载的信息中找到适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董一鸣:知识付费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咨询、培训服务的延伸”,也是一种“花钱买别人的时间”的行为。过去我们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会找到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经常费时费力还需要搭人情,而知识付费平台的产生和近三年来的蓬勃发展,我认为其实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
(摘编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数据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
业界指出,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摘编自《“知识付费”行业走向理性》)
材料四:
实际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必然会遵循互联网的法则,当然也免不了染上互联网的恶习。这个光速的时代,已经不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情,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产品本身无论多精致也都是一个互联网的短、快、浅的通俗产品,音频这种方式本身抵达我们的时候就极容易流失,比如讲述内容的人可能讲不清楚、嘈杂环境的消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会分散。那么知识付费可以给我们什么?知识付费给我们一种“我在学习的路上”和“时间没有虚度”的自我暗示和安慰。毕竟比起通勤路上和睡前的发呆和胡思乱想,有人在耳边谆谆善诱,我们多少还是会拾取一些到脑子里的。还有就是当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找到某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去粗取精后的知识的确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至于批评家们所指出的希望以知识付费去应对时代焦虑,那也是对知识付费的苛求。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市场上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较大的几款产品中,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比较高区域。
B.董一鸣认为,知识付费相较于过去找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便捷了,它提供的是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
C.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知识付费体验评价总体不高,只有28%的人表示满意,更多人认为一般,还有人认为完全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
D.“知识付费”先天带有浮躁、表浅、速成等基因,其产品具有短、快、浅的特点,“知识付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某种自我暗示和安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知识付费产业的兴起,不仅得益于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也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B.陆峰认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有利于人们更高效地筛选利用信息。
C.从整体产业上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受到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的制约。
D.知识付费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去粗取精后的知识,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从而增长知识,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6.你认为知识付费的前景如何?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理由。(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都告诉小瞎子吗?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便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让你感觉到一种直逼心底的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B.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和人生则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青春的躁动在血液里奔腾跳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瞎子的可爱和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
C.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这样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
D.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8.小说中的“药方”和“命若琴弦”各有什么含义。(6分)



9.请分析老瞎子的形象,结合这个形象分析这篇小说主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10.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动手) ②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发现)
③雄姿英发(焕发)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
⑤虞常果引张胜(拉着) ⑥引佩刀自刺(拉出,拿出)
⑦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⑧相如引车避匿(赶着)
A. ①③④⑥⑦ B. ①②④⑥⑧ C. ②③⑤⑥⑦ D. ②③⑤⑥⑧
11.文中加点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阏氏,原为女性妆扮用的胭脂古称。后意义扩大,成为匈奴王后封号。
B.相坐:连带治罪。古代法律规定,凡犯谋反等大罪者,其亲属也要跟着治罪,叫做连坐,或相坐。
C.《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
D.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12.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也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
B.节选部分卫律对苏武威逼利诱,苏武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品格。
C.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D.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节选部分着重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
1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C.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D.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请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4.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5分)

15.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
刘商①
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
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
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②烽火复相连。
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③访客船。
[注]①刘商,徐州彭城县(今江苏铜山县)人。②两河:京杭运河、淮河的合称。③漳滨:漳水边。汉刘桢“余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后因用为卧病的典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但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
B.离别之际“见君眉白”,细节格外触动心弦,很自然地引出颔联内容。
C.颈联第二句写两河烽火相连,将离别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更添悲凉。
D.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处境与复杂心境:漂泊在外,卧病在床,精神颓丧。
17.送别之际,诗人心情复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刘南史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2)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而不可逾越的地位,客观地表达了师生关系的两句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举动,来寄托自己内心情志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以圆珠笔笔头生产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很长一段时间里,圆珠笔笔头生产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中国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弯道超车,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球珠到球座体,从引导沟槽到钢元素配比参数,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圆珠笔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梦想。以圆珠笔笔头生产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圆珠笔企业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试验验证。解码中国圆珠笔笔头生产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B.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D.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D.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B.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C.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D.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般来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食用品质,包括外观、颜色、口感、味道等。 ① ,生产实践中大多以微生物指标作为判断其卫生品质的依据,保质期内的食物,不应出现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我们国内经常将食物的安全期限当作“保质期”,认为食物只要过了这个安全期限就是危险的。事实上,国外所提的“保质期”,指的是食物具有最佳食用品质的最后日期或者商家售卖该种食物的最后日期,超过这个天数,② ,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候的食物卫生品质有问题,已经不能食用了。③ ,国外的表述更加客观合理,预留的想象空间较小。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3分)  
濮存昕朗读《宗月大师》,回忆相遇与感恩;郑渊洁朗读《父与子》,追忆往昔故事……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通过邀请嘉宾登台朗读,令观众从中感受温暖与力量。假如你是本节目的特邀嘉宾,你要朗读什么文章呢?
请自选一篇,并以对偶句的形式表明理由,不超过20字。
题目









理由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
语文答案
1.C【解析】A强加因果,原文后半句是前半句的具体表现。B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D“国际文明交流一直存在的‘自说自话’”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那么这种交流的结果要么是一种“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要么是一种“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2.B【解析】文化自信并不源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的智慧,“中华民族所独有” 于原文无据。
3.A【解析】“因此国际交往中各国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错,第四段要表达的是各国在交往中要达成“和解”。
4.A【解析】A项,“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较高区域”错误,据材料一图表可知,“得到”动机纯粹性较低。故选A。
5.D【解析】D项,“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错,材料四“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可知,不可能实现“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6.示例一:发展前景良好。①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平台。③在现代这样一个“光速时代”,人们需要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产品正符合这一要求。
示例二:未来不容乐观。①作为依附于互联网的一种产业,浮躁、表浅、速成等特点,不能使人真正获得想要的效果。②知识付费产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③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并不高,或许不就得将来会被另外一种产业所取代。
【解析】本题考的是分析知识付费的前景如何并说明理由,这是一道开放式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可回答“发展前景良好”,也可以回答“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然后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回答理由即可。
如果回答“发展前景良好”,文中相关内容在材料一第一段中的“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概括出理由之一。材料二中的“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知识付费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概括为理由之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平台。③在现代这样一个“光速时代”,人们需要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产品正符合这一要求。
如果回答“未来不容乐观”,相关内容在材料三中的“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概括为理由一: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并不高,或许不就得将来会被另外一种产业所取代。
材料四中的“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概括为理由二:作为依附于互联网的一种产业,浮躁、表浅、速成等特点,不能使人真正获得想要的效果。
材料三中的“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概括为理由二:知识付费产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7.A【解析】B项,“不切实际”表达有误,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哪怕他身有残疾。C项,“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表达错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悲凉,而是坚韧的毅力、对生命过程执着的追求和美好的期盼,是强烈的生存动力。D项,“流毒深远”,于文无据。故选A。
8.“药方”喻指虚设的目标,希望,有如神和上帝,是生活的依托。“命若琴弦”意为:生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美好的目的,弹好就够了,即使希望落空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
【解析】“药方”在小说中多次提起,它是放在琴槽中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也是老瞎子的师父放在那里留给老瞎子的希望,同时也是老瞎子再次把它放到琴槽中留给小瞎子的希望,它是一种虚设的目标,是一种既定的希望,是一种生活的寄托,是一种美好的遐想,展现出的是生命的情怀。
老瞎子的师父对老瞎子说,“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文中也说,“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可见,整个小说讲的就是人活着,总得有目标有希望,总得拉响生命的“琴弦”,否则,人就会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对于盲人是这样,对于正常人更是这样。“命若琴弦”凸显出生命如同琴弦一般,拉紧便能够弹好,弹好了就已经够了,这里展现出的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美好信念,突出的是一份美好的目的,人生便是如此,即使希望落空,但只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就可以了。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即可。
9.文中的老瞎子①努力进取,坚毅顽强;②技艺精湛,疼爱徒弟;③责任心强,传承大爱。本文主旨:我们普通人也会像老瞎子那样遭遇意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危机面前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目标,用这个希望和目标激励自己坚强活下去,即使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也要给下一代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解析】老瞎子是一个努力进取、坚毅顽强的人,在他得知自己被一个谎言骗了五十年之后,他终于明白了师父的用心,所以,老瞎子不但要坚强活下去,还要用这个谎言去“骗”小瞎子,这是对小瞎子的爱,也是传承大爱的方式;文中说,“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自己生命垂危,还要去拯救徒弟,可见老瞎子是一个责任心强的人;文中还写到,“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这说明老瞎子的技艺相当精湛。
文章围绕“谎言”展开,先写老瞎子追逐谎言,去实现这个谎言;后来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直到他发现“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这时他才发现了这是一个谎言,“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他明白他师傅的用意,认同谎言;“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他传承谎言。“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体现出人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一部分;从老瞎子的经历中可以懂得:生命的价值在于有所追求,无论是谁、什么命运,都要为希望而奋斗,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不在生命的结果,而在生命的过程。
10.A
11.C
12.C
13.B
14.采分点“及”“见”“重”各1分,句意2分。
15.采分点“畔”“为”“何以汝为见”各1分,句意2分。
16.D【解析】“精神颓丧”错,由颔联可知。
17.
①对兄弟的同情:首联流露出诗人对于飘零在外、年华老去的刘南史的同情怜惜;
②对兄弟的肯定和劝勉:诗人肯定刘南史丰采似玉,并劝勉他勤于学习,因为富贵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③对兄弟行于途上的担心:杂草丛生绵延万里,迷失了家乡的路,两河一带又烽火相连,让人担心。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8.(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C【解析】第一空:“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应是中国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弯道超车,即超过了其他国家,所以应该用成语“后来居上”。
第二空:“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应是中国圆珠笔企业苦练内功,通过充分的准备而获得很大的成功,所以应该用成语“厚积薄发”。
第三空:“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中国制造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尴尬,所以应该用成语“毋庸讳言”。
第四空:“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
20.A【解析】本题要注意,此处宜与上句“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句式相似,另外,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的“国外”,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
21.C【解析】A项,成分赘余,滥用介词,滥用表约数的词语,“约”与“左右”都表示约数,应删去一个。“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成分残缺,“突破”缺宾语中心语“关键技术”。B项,成分赘余,滥用介词,滥用表约数的词语,“约”与“左右”都表示约数,应删去一个。D项,“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成分残缺,“突破”缺宾语中心语“关键技术”。故选C。
22.(1)另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卫生品质(2)食物的食用品质就变差了(3)相对于我国“保质期”的提法
【解析】①由前文“一般来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可知,是在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讲了其中一方面,所以要填的句子应该是“另一方面”,由后文考虑以“其卫生品质”为判断的依据,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另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卫生品质”。
②由后文“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候的食物卫生品质有问题,已经不能食用了”可知,食物还能食用,由前文“食物具有最佳食用品质的最后日期”可知,只是食物不再具有最佳的食用品质了,即“食用品质就变差了”,所以此空应该填“食物的食用品质就变差了”。
③由后文句子中的“国外”和“更”可知,此处是在比较“保质期”的说法,前文说了我国的“保质期”和国外的“保质期”的标准,此处是一个总结比较,所以应该填的句子为“相对于我国‘保质期’的提法”。
23.略
24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