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
预习交流
1.琅琊山。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滁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
琅琊山随着这篇千古名作而成为世人注目的名山。
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韦应物、欧阳修、曾巩、苏轼、宋濂等均以诗文记其胜。故琅琊山为我国24座文化名山之一。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乐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2.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读书。24岁中进士,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曾官至刑部和兵部尚书。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
3.写作背景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三、朗读感知
1.朗读技巧。
(1)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2)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3)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要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重读
(4)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朗读本文时要注意:
本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山水之中蕴涵着欧阳修许多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在朗读时,多用心体会。
2.读准字音节奏。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yì)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sēng)/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è)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zhāo
mù)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niàng)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筹(gōng
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品读课文。(视频)
四、本课小结
五、课下任务
1.熟读直至能初步背诵课文。
2.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和翻译
二、文意疏通
(一)感知第1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1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2)思路: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二)感知第2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2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2)思路:说说第2段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感知第3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3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2)思路: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
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四)感知第4段
1.结合注释疏通第4段。(口译)
2.内容和思路。
(1)段意: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2)思路:本段写了三种乐:禽鸟、太守、众宾。禽鸟是因为众宾乐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太守是因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而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醉能同其乐”是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一句。
三、基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每有会意(意旨)
/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
/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
/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
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本文共用了25个“而”字,读时应分清轻重。请指出下面句中的“而”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其中有什么规律。
(1)渐闻水声潺潺,而(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朝而(轻)往,暮而(轻)归。
(3)四时之景不同,而(重)乐亦无穷也。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重)不知人之乐。
(5)人知从太守游而(轻)乐,而(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总结规律:凡表示转折或递进的,要重读;凡起连接作用的,要轻读。
2.词类活用。
?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3.古今异义。
?①意
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
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到、往。
③射
古义:例:射者中。
今义:射箭。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倒装句: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省略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5.“也”字的不同语气。
(1)表判断: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酿泉也/
醉翁亭也/太守也/庐陵欧阳修也
(2)表解释: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故自号曰醉翁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3)表陈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表肯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本课小结
本文移步换景,引出醉翁亭,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课后作业
1.完成对应的基础知识练习。
2.熟练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明确:第1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洲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明确:“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明确:“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明确: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9.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
明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明确: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11.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你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用它造个句子。
明确: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13.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成语,叫什么?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学习第二段——风景画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描写
抒情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3.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明确: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2)第2段可分三层。
明确: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第三层写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5.“乐亦无穷”中的“乐”指什么?
明确:指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6.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7.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段——风俗画
●齐读第三段,分层。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第三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2.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勾勒了一幅什么图?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的活动:
——滁州人的欢乐图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三个并列的层次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明确:不好。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同时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也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5.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6.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7.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8.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9.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有识之士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10.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明确: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四)学习第四段——众人归
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______,表示_____,接着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已而
不久
日暮醉归
)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为什么要写禽鸟和宾客之乐?
明确: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众人之乐反衬太守之乐→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众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明确:醉能同其乐。
5.有一句话表现了作者复杂感情,是哪句?
明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含寄情山水排谴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7.“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明确:“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三、深入探究
1.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明确:
①为景而醉。
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四、本文主旨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五、写作特色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九上语文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六、拓展延伸
1.比较《岳》和《醉》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相同:《岳》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抒发“与民同乐”的思
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不同:《岳》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的情怀。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对联知识,补全下联。
上联: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
作文寄情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3.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在经历了贬谪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诗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例子吗?透过这些诗文,你能感受到他们在贬谪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楚襄王即位后,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离骚》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七、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