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09:4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默读。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3.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二、预习交流
1.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b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听读课文
自读解疑(可同桌合作)
(1)文章以一道图形选择题作为开头,有何作用?
(2)写出选择A、B、C、D作为答案的理由。
(3)第三段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
(4)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
(6)简要概括第7段的主要内容。
(7)第7、8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8)第10段中应如何理解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结论?
(9)第11段中以三个名人为例论证了什么?
(10)拥有创造力的人有什么特点?
(1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检查自读
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根据问题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2.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
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9—12)
4.怎样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13)
六、课文解析
(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
1.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要克服这个弊病应怎么做?
明确: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4.围绕创造性思维,作者阐述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1)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5.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
明确: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二)阅读4—8自然段,思考: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明确:(1)有渊博的知识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①“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②“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明确: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2.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对应论证创造性思维的哪三个要素?
(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 ,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明确:分别对应“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地尝试”。
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如何运用知识
4.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明确: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明确: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三)阅读9—12自然段,思考: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1.这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将问题深化,表明了下文论述的内容;同时,起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3.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进行自我压制。
4.“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
明确:①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5.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
明确:①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
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
③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
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阅读13段,思考:
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a.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七、探究思路语言
1.明确本文思路。
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 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要素是:(1)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明确:不能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明确: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明确:不能删。“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八、写法探究
1.图表开篇,新颖独特。
开头设置问题,引出观点,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文章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
2.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首先提出要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接着分析创造性思维应具备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全篇,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全文顺流而下,使文章在逻辑上显得严谨自然;衔接词的恰当运用,使文章在形式上严谨自然。
3.有理有据,论证有力。
作者首先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然后用道理论证证明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必须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在此基础上列举古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论证了活用知识的重要性。再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和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了拥有创造力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这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九、本课小结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还要持之以恒。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十、拓展训练
你是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吗?
1.看一看(PPT)
2.想一想: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
天文学家:这是新发现的天体的运行轨道。
数学家:这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艺术家:这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饥饿的人:充其量是一只喷香的大饼。
我的想象:
3.算一算(PPT)
问题:(1)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2)下列算式成立吗?
4.写一写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5.乐一乐------小鸡过马路话题
名人说:
唐僧说:“打雷啦,下雨啦,小鸡快过马路啊!”
王朔:我是流氓鸡我怕谁?!
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走过来—
欧阳修:小鸡之意不在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达尔文:鸡从森林来到人家,再发展到过马路,这是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
爱因斯坦:小鸡的成功=勇敢的穿越+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阿基米德:只要给我一条马路,我就能让小鸡走过去。
老师说;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鸡过马路事件揭露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饲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文
英语老师:Do you know?小鸡过马路肯定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英语
数学老师:有两只小鸡过马路,两鸡同时相对而行,分别以每秒10厘米和15厘米的速度过长50米的马路,请问两鸡何时相遇?——数学
科学老师:一个质量为0.3千克的小鸡在马路上跑过,请说说它的受力状况是怎样的?——科学
体育老师:这节课的训练重点是:组织小鸡掌握50米快速穿越马路跑技术。——体育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