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社会环境
【任务活动】
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在《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中任意选择一篇,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任务交流】
小组一 《祝福》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一、景象的描写
作为社会环境描写,景象的描写不可忽视。小说中“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中间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第一次是祥林嫂刚到鲁镇时:“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表现祥林嫂刚到鲁镇被获准参与“祝福”的忙碌、能干与满足。
第二次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她“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被四婶禁止,于是“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还是被四婶禁止,于是“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的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第三次是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捐了门槛,祥林嫂满以为取得了参与祭祖的资格,因而“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岂料还是遭到四婶慌忙地呵斥与禁止。于是,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与自然环境的描写相互交融,很好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书房陈设的描写
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内的陈设做了简练而传神的描写:“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将一个希望长寿、懒散拖沓、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士的形象豁然呈现。对联的脱落表现其懒散,对联的内容讽刺其冷酷:读孔孟书的鲁四老爷何尝有半点儿“心气和平”,何尝有半点儿仁慈之心!这些简练传神的描写,为后边的情节发展——憎恶祥林嫂再婚,不准祥林嫂碰祭祀物品——做了铺垫,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三、冷漠人情的描写
《祝福》通过对鲁镇冷漠人情的描写,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冷酷恶劣。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婆婆凶恶而自私,对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没有半点儿怜悯之心,为给小儿子娶媳妇赚财礼不惜将逃亡打工的祥林嫂抢去卖到深山野墺里。同样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大伯冷酷而自私,对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没有半点儿怜悯之心,为独自占有房产,将无依无靠的祥林嫂栖身的房子收归己有并将其赶出家门。且不要说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鲁四老爷何其凶恶和冷酷,即便是比较心善而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四婶,在被告诫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后,也坚决冷酷地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且后悔当时留下祥林嫂。吃斋念佛、不敢杀生的“善女人”柳妈,对祥林嫂也没有起码的同情之心,不仅不耐烦听祥林嫂讲阿毛被害的故事,而且残忍地恐吓祥林嫂嫁了两个男人会在阴司被阎罗大王锯为两半,教唆祥林嫂用两年的工钱捐门槛“赎罪”,以致祥林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终被彻底击垮。其余的人,一样的冷漠冷酷:初听悲惨的阿毛的故事,是为了满足一时猎奇与咀嚼鉴赏;一旦听厌了便十分不耐烦,“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更有甚者,还要借机嘲讽取笑祥林嫂。祥林嫂悲惨死去,没有人对她表示半点儿同情;被“我”问起死因,短工只是淡然地回答:“还不是穷死的?”这些冷漠人情的描写,同样点面结合,有个体有群体,逼真地为我们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恶劣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小组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社会上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很多,“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作用:①体现了别里科夫生活的时代背景。②表现了沙皇专制主义反动统治,为下文做铺垫。③揭露维护专制统治、阻碍变革的人的丑恶本质。
小组三 《促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华阴令欲媚上官……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裘马过世家焉。”
作用:①交代成名生活及造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②影响或决定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③为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④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反映了皇帝昏庸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读书札记
【技法指导】
一、读书札记内涵
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读书札记,就是指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有所感悟,侧重某一方面做一番议论,这种有感而发的文体叫作读书札记。
二、范文感悟
志向小议
——读书札记
清代彭端淑先生所著《白鹤堂诗文集》中的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僧人。一个很穷,一个很富。一次,贫僧对富僧说:“我要去南海。”富僧说:“你凭借什么去呢?”贫僧说:“我凭借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僧讥讽地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去南海,还不能去,你凭什么去?”第二年,贫僧从南海回来,富僧很羞愧。四川距南海不知有多少里路,富僧不能到而贫僧却到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哲理: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得有坚定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定的志向还必须经得起客观实践的检验。
故事中,贫僧、富僧都有共同的愿望,为什么只有贫僧能成功呢?就是因为贫僧有坚定的志向。有志者,事竟成。坚定的志向是希望的光,是沙漠中的绿洲,它能使立志者勇敢地、执着地去追求直至最后成功。世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明末杰出的抗清英雄夏完淳,十五岁就树立了矢志救国的志向,随父起兵抗清,为国慷慨捐躯。幼时就想当文学家的易卜生,终于成为大剧作家。周总理十九岁就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志向,表现出他“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崇高节操。世界上的名流志士,可以说都是从小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而后坚韧不拔地奋斗一生。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坚定的志向。
立下坚定的志向,还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志向只是动力, 事业的成功更要靠实干。贫僧之所以能到达南海,就是因为他持之以恒,不怕困难。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是吗?被当时的瑞典人称为“炸不死的人”的诺贝尔,为了研究硝化甘油,进行过无数次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没使他停止脚步,最后,他终于带着满脸鲜血在爆炸声中冲出来,实验成功了。这说明立下坚定的志向,还必须有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作为辅佐,这才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富僧之所以不能到达南海,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富”在作怪。因为他富,他才寻求好的条件、舒适的环境。所以造成数年来欲买船而犹未能去。可见,再宏大的志向经不起客观实践的检验也无济于事。贫僧经受了生活的磨炼,练就了不屈不挠的意志。这正如秋瑾所说的: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宏志之士,何止贫僧?韩信受胯下之辱,发奋习武艺,念兵书,后来统领百万大军。“音乐诗人”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写出了享誉全球的《第九交响曲》。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狱中写出了世界名著《怎么办》。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困境、逆境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的志向更坚定, 目标更明确,并为理想而奋斗。
在新世纪的今天,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但不能否认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困难和逆境。已故诗人郭小川说得好:
乡村大道呵,我爱你的长远和宽阔,
也不能不爱你的险峻和你那突起的风波,
如果只会在花砖地上旋舞,
那还算什么伟大的生活!
哦,乡村大道,我爱你的明亮和丰沃,
也不能不爱你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
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
黄金的世界怎会开拓!
如今,有一种人,纵然有了志向,但害怕困难而去选择别的道路,去寻求暂时的安乐,那是懦夫!要知道沙发是舒服的,但事业的成功不是在沙发里弹出来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种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觉得在逆境中奋斗出来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虽然这其中充满艰辛。应该说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认为只要能有坚定的志向,并踏实地做自己的事业,一时的厄运,是会被你“锲而不舍”的意志战胜的,困难见到你,也会“退避三舍”。人的立志难道不如蜀之贫僧吗?有志者,事竟成,以此共勉。
三、技法点拨
1.有感而发;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法来揭示是与非;
3.联系实际运用类比法来阐明道理;
4.借助生动的形象与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 引申开去,借题发挥。
【任务检验】
任选课本“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题中三个任务中的一个,完成任务,并写一则读书札记。
[参考例文]
《祝福》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注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意蕴。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尤其是《祝福》中一些细节描写很有特色。
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和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
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表现她善良、安分、温顺、忠厚老实,还说明她生活艰辛,虽受尽婆婆折磨,但毕竟年轻,仍有青春活力。也正是这样一个无法掩盖住青春活力的活生生的人,被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无情地折磨,最终悲惨地死去。
祥林嫂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的惨重打击,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磨难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打击与折磨下,已经陷入了极度悲哀,精神已经完全麻木,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在小说中,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卫老婆子说“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时,“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皱眉,鲁四老爷恪守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是他的信条。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这是鲁四老爷第二次皱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固守封建礼教,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他保守反动、顽固不化。鲁四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他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祭祀,认为祥林嫂是不洁之身,违背他所捍卫的伦理道德。他把苦苦挣扎的祥林嫂再次推入精神折磨的深渊,这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
作者通过对两个人的外貌、表情变化的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扭曲的社会,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在封建社会,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三纲五常”“节烈”“男尊女卑”等一系列封建思想、封建观念、封建等级制度牢牢束缚着人们。旧社会的广大妇女们不仅肉体上受着折磨,而且精神上倍受摧残,即使她们忍耐、苦熬、挣扎都无济于事,她们一旦稍有违犯,就被宣判有罪,最终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读书札记略。
叙事要引人入胜
【技法指导】
一、叙事要引人入胜,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
这里所说的叙述视角,即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也可以称为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记叙、第二人称记叙、第三人称记叙。
(一)诠释记叙的三种角度
种 类 内 涵 示 例 作 用
第一人 称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裸雪》 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把童年的美好以及对童年的怀念细腻真实地表现出来
第二人 称记叙 采用第二人称,就是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也可以说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青菜》 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直呼青菜为“你”,把青菜拟人化,全文采用一种当面交谈的语气,便于交流感情,大大增强了抒情性
第三人 称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记叙。这种记叙角度,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穆斯林
的葬礼》 这是文章主人公新月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反映“她”的所想
(二)运用不同人称记叙人物时“四要有”
以记叙老师为例
1.要有常规描述:姓名、性别、执教时的年龄、衣着打扮。
2.要有特写镜头:最能记起的事、最能记起的话或动作。
3.要有现实反思:对比当时与现在对老师的不同看法。
4.要有真情表达:用一句话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老师的赞美或喜爱。
在选择角度的时候,可以选择正面反映,也可以选择侧面突破。正面展开的文章,有着丰富的材料,显得气势雄浑,但我们在短短的千字以内的记叙文中很难掌握。如果采用侧面突破,以小见大,以近写远,则是我们在记叙过程中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因此,我们要在侧面角度的选择上多费一些心思。
写作中人称没有优劣之别,完美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即可。但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选择角度要符合生活的规律,要在情理之中。
(2)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3)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有典型事例,也要避免教师的形象在塑造过程中过于单薄。
(4)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可穿插议论、抒情。
(5)适度辅之以环境描写。
二、叙事要引人入胜,需要注意情节曲折——情节曲折“六法”
(一)巧设悬念法
悬念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巧设悬念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藏头法。在叙事时,不要将起因轻易告诉读者,谓之“藏头”。“起因”是读者感兴趣的,抓住读者的心理期待,将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效果。“藏头”具体分为四种形式:
(1)发展中的某一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结局;
(2)发展——结局——起因;
(3)结局——起因——发展;
(4)结局——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
2.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二)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唯一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三)铺陈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文章常对误会做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四)抑扬交错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引人注目、突出要点的目的。以抑显扬,则扬得更高;以扬垫抑,则抑得更深。有抑有扬,作品就会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多种方式。在运用抑扬这一艺术手法时,一定要顾及所描述对象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注意抑扬的比重,使抑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五)设计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巧合处处皆是,因为巧合,生活才变得更精彩,精彩的叙事作品便是精彩生活的写真。常言说,“无巧不成书”,作文要善用“巧合”,“巧”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可以揭示主题,“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身份兼职”。
(六)巧埋伏笔法
伏笔,是文章中前文为后文设置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在性质上,可以是结构方面的,也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在形式上,可以是一幕景致,一个物什;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不至于感到突兀。使用伏笔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有伏必有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下文就要提到开枪,只伏不应是败笔。二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三是伏笔与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应前后贴得过近,会使文章显得呆板枯燥。
三、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而与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2.避免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避免为了追求技法,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范文引路】
佳作范文 翀哥的彩票梦
翀哥原名闫乐翀,人长得清秀文雅,没有一点儿男子汉气概,但有时翀哥也是蛮豪爽的——在买彩票方面。
最近翀哥研究福彩了。起早贪黑,都长白头发了。可运气太差。买了一二百张,也就能中几块钱,结果还是倒搭。可翀哥不信这个邪!上周买了两百五十块的彩票,中了40元。他乐得手舞足蹈。自诩:“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了!”“仿佛好运气真的来了!”
经过多日研究,翀哥胸有成竹,兴冲冲地来到彩票站,从怀中拿出一张纸单,上面密密麻麻地排着如金子般的号码,少说有两百多组。“帮我把这些号打上。”
管理员蓦然……
翀哥哼着“东方红,太阳升”,阔步走在大街上。阳光普照,就连翀哥的皮鞋都显得锃亮。冬风在刮,却也仿佛在抚摸翀哥的脸。这种感觉,让翀哥心旷神怡。
他给朋友挨个打电话,成竹在胸地宣传自己的号码。这一次,翀哥就要梦想成真了!翀哥到快餐店痛快地吃了一顿,电话却一直不断——他一直忙着给别人发“喜报”。这一未知数似乎此刻变成了事实。
或许,幸运之神真的会眷顾那些执着的人。天有些暗了,翀哥还在忙着打电话。“丁零——”间歇之余,电话响了。“翀哥,中奖了,五百万的大奖!”电话那边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发抖。翀哥脑中一片空白。什么都不顾了。此刻,天仿佛不再黑了,太阳从刚落下的西面升起来了,简陋的屋子变成了豪宅,楼下一辆专车正等着他取钱呢!
翀哥特意挑了一件西装——也算古董了。激动万分地下楼,也不忘将柜中的衣物收拾起来,顺手扔进了楼下的垃圾箱。终于到了彩票站门口,刚推开门,电话响了。
“喂,谁啊?”
“我。刚才忘和你说了,愚人节快乐……”
此刻,彩票站的电视屏幕上,摇奖机正摇出一组陌生的数字……
技法引路 买彩票发财,是社会上很多人的一种真实的心理期待。作者敏锐地关注了这一社会现象,创作了一个有波澜的故事,并调动了多种技巧叙述:“仿佛好运气真的来了!”“这一未知数似乎此刻变成了事实”“管理员蓦然……”等伏笔运用巧妙,为事件的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用突转法揭示结局,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也很精彩。
【任务检验】
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读小说,常常会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或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往往取材于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也可能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也可能具有独特的情味。
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记叙类作文叙事时,首先要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生活中许多有趣的事情,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其次,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再次,叙事要合理安排情节,做到引人入胜,同时,还要注意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
[参考例文]
握住我的手
灯灭了,宿舍里一片寂静,静得可以听到室友们的呼吸声。
今晚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因为明天,我们将展开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寒窗苦读了十二年,就是为了高考这一仗能一炮打响。今晚,我没有任何压力,我让自己的思绪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我的胸前,好漂亮……渐渐地,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突然,床动了两下,随即传来室友的呕吐声。我一下子就从睡梦中惊醒了。只见她蜷缩在床头,呼吸急促,不停地颤抖,嘴里还不停地说:“怕,我怕……”
我飞快地从上铺下来,给她倒了一杯水,递过去一条湿毛巾。就在我把毛巾递过去的一瞬间,她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话都没来得及说,就又拼命地吐了起来。不知所措的我,只能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安慰她:“不要紧张!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关的,勇敢一点儿!”
“你,你不要走,陪我睡!我怕……”我愣住了。因为我一旦跟别人挤在一张床上,肯定是睡不着的。明天就是高考的日子,休息不好一定会影响发挥。怎么办?我的心怦怦直跳。夜真的很深了,我也真的很困了。于是,我轻轻地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早点儿睡吧,一定能考好的。”就在我刚要去我的床铺时,她又吐了,这一次比前几次吐得更厉害了,借着走廊里微弱的灯光,我看到她煞白的脸上写满了恐惧与不安,她的呼吸更加急促了,眼里有无助、失望,却没有泪水。
我的心像被割了一道口子,很疼。我知道我不能那么自私,同窗三年,今天也许才算得上患难见真情。我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我要让她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她,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温暖着她。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在给予别人生的希望和勇气。她蜷缩在我的怀里,用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的双手。真的,那一刻,我感到有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正从我的体内注入她的心房。她的呼吸渐渐趋于平缓,不再急促了,她进入了梦乡……
这一夜,我彻底未眠。此刻,坐在考场里,我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但我一定会振奋精神,争取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我也真诚地祝福我的室友,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我无悔我的选择!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行不得封路,入住普通客房,不准打欢迎标语——低调,是不少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印象。
比尔·盖茨也曾这样评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生活中,简单随意;工作上,执着如一;而在为人处世上,保持低调。”
请根据材料内涵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两则材料的内涵都是“低调”,“低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和缓而不张扬”。换句话说,“低调”就是以和缓而不张扬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它是主动的、自觉的,不是被迫的。有同学说“司马迁受到宫刑后,开始了他的低调人生”“我羡慕那些乞丐,羡慕他们低调的生活”,这些观点显然不当。“低调”是潜龙在渊,是隐藏自己的实力不显示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是破茧而出前的内敛,是一种韬光养晦。换个角度理解,“低调”不是平庸者的无所作为,不是落魄者的看破红尘,不是弱小者的无原则退让,不是贫贱者的得过且过。也就是说,“低调”的前提是当事人要有实力,有才能,无能、无才、无德者谈不上低调。“三年不鸣”的楚庄王、隐居东山的谢安、戍守城门的侯嬴、藏于市井的朱亥……这些人才称得上“低调”。
需要注意的是,写“低调”的过程中难免会言及“高调”,这需要同学们好好地分析、思辨,因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般而言,虽然“高调”会有部分不利的影响,但我们不能为了肯定“低调”而将“高调”完全否定。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代,“高调”也有其价值与意义,如勇敢自荐的毛遂、弹铗而唱的冯谖、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等。
如果写成记叙文,切入点要小,可选取一次经历、一个故事来表达“低调人生,收获成功”等诸如此类的主题,但注意叙事要有变化,要有曲折波澜;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观点鲜明,注意辩证说理。如果能云人之未云,有所创新就更好了。
[参考例文]
低调人生
一
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大将军曹爽之新建私邸。
魏大将军曹爽正与尚书何晏、丁谧等人饮酒取乐。
看着金碧辉煌的府邸,丁谧举觞而起,高声赞道:“高楹阔廊,画栋雕梁。直栏横槛,绮户朱窗。美哉,轮矣;美哉,奂矣。唯此琼楼玉宇,方能配得上将军之才器雅望。”
何晏亦举酒而言曰:“大将军承蒙先令,忠心辅政,号令诸军,变革旧制,威震四海。实乃我朝廷之栋梁也。”
乐声中,曹爽哈哈大笑,大手一挥,一列身着羽衣霓裳的歌伎缓步而上。
二
太傅府中,余晖斜射在几案之上。司马懿闭目端坐。
一旁,司马昭愤愤地发着牢骚:“父亲一生东驰西骋,奔波疆场,殚精竭虑,劳苦功高。先却西蜀,再退东吴,力挽狂澜,现却赋闲在家。而曹氏兄弟不过是承荫先人之业,未立寸功,今却挟持幼主,玩弄朝政,亲佞远贤,奢靡无度,其饮食、服饰堪比皇室,甚而罔顾礼制,将内宫才人带出,以为己乐。此等行径,安能不令人愤慨!”
司马懿微张双目道:“小子何其鄙陋也!汝不闻剑藏匣中乎?”
司马昭敛容而立,看着父亲额头上的一道道皱纹,似有所悟。
三
某日,曹爽骑着墨玉狮子骢,率曹氏兄弟及从属一同出城狩猎。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城门口。正欲出城,忽有守门官跪禀道:“大将军,若有徒众借机控制城门,断绝来往,是否会对大将军不利?”
曹爽马鞭一扬,一脸不屑地说道:“放眼当朝,谁人敢拒本将军于城门之外?”
曹羲、曹训等人屈身言道:“大将军威武,无人敢捋将军之虎须!”
笑声中,曹爽一声大喝:“驾!”
墨玉狮子骢绝尘而去。
四
司马懿称疾,不再过问政事。曹爽心有所疑,遂唤来即将改任荆州刺史的李胜,如此这般地做了安排。
翌日,李胜拜谒司马懿。
李胜直接被请进内室。只见司马懿指口言渴,侍婢进粥,司马懿却不能饮入口中,粥皆流出沾湿了衣襟。见此情形,李胜言道:“众人皆谓明公旧疾发作,何曾想到您的身体竟至于如此呢!”
司马懿有气无力地说:“君今远行,恐不复见矣。吾年已七旬,死在旦夕耳。”言罢,老泪横流。
从李胜处得知司马懿病重如此后,曹爽愈加骄横张扬起来。
五
第二年正月,曹爽随魏少帝往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懿父子趁机调集军队,占领要道洛水浮桥,并奏曹爽罪状于少帝。最终,夷曹爽三族。
跋扈的曹爽输了,低调的司马懿赢了。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