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变形记(节选)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 敬爱自己家的长辈,也敬爱别人的长辈;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解读] 孟子论述的核心,在于统治者要把“人之常情”推而广之、普惠民众。“治大国若烹小鲜”核心也在于“与民同心”。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也隐含着群众的观点:在做事的时候,干部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需要什么、如何思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诗海拾贝
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赏析】 前四句写景采用了以下三种艺术手法:①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词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用“怨”将鸟拟人化,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怨。
全词抒发了以下几种情感:①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②作者漂泊天涯的厌倦之情。③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主题时文
“深挖井”方能“饮甘泉”
当公鸡一声长鸣唤醒整个大山,画家就带上画笔、画板、画架,沿着狭窄弯曲的石板小路,在白墙黑瓦的皖南农舍拾级而上,登上村东山坡,眺望远处美景,构思心中画卷。这位水彩画家独自一人沉到大山里待了整整40天,每天都有情感的冲击、灵感的迸发、思想的火花,画笔下的色彩比过去更丰富、丰满、灵动,色彩的过渡更自然,与景物的结合更有意境、神韵,构图更加灵活自由。他将这样的深入生活叫“深挖井”。
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源于生活,源于客观实际。深入地去体察自然,才能胸有万壑,下笔有神。特别是艺术的形式与美感,只能从人类的生活本身去发现、提炼与获得。有一位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但是,当你一旦走入生活就不一样了,那里面有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你做梦也想象不到的传神细节。一座挖掘不尽的富矿呈现在你眼前,素材俯拾皆是,你所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矿石烧炼成钢。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山水训》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体会,如果不是他长期深入地体察自然,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的。
但这些年,我们许多创作者,却轻视甚至鄙视深入生活。很少有人再走到大山深处,走进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中。他们觉得这样太费劲,太笨,甚至得不偿失。或关在屋子里凭空想象,或躲在象牙塔里自我陶醉。一周弄一个长篇,三个月拍出一部电影,一年画它几百幅画。浮躁的心态加上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倚重,难以创作出真实、厚重,可以穿透历史、打动人心、经久传世的好作品。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有“高原”缺“高峰”,文学艺术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作品越来越多,但真正的精品力作仍待增长。
实际上,艺术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好的作品,无论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段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风土人情、社会人生。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加广阔、更加鲜明的社会历史背景。走进生活深处,走进芸芸众生,我们的艺术家才能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也只有真正把生活咀嚼透了、消化了,灵感和创作激情才能油然而生。凭空想象、胡编滥造、自我陶醉的作品和艺术首先给欣赏者的就是一个“假”字。既缺乏真诚,也没有多少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价值。
路遥先生在当年领奖时说:“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我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可能会瞒过批评家的耳朵,但读者是能听出来的。”1951年5月,柳青离开北京,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他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扛鼎力作《创业史》。我们现在的作家、艺术家还有多少人能像柳青、路遥一样,舍得拿出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深入生活成就一部作品?
“深挖井”方能“饮甘泉”。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是植根生活、笃定恒心、倾注心血来完成的。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1883年出生在犹太商人家庭,18岁考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这些作品在其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作品】 长篇小说《失踪者》《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判决》《饥饿艺术家》
【评价】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二、背景链接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三、文化常识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4)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
(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卡夫卡,代表作品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脊梁(jǐ) (2)驳回(bó)
(3)倦怠(dài) (4)纯粹(cuì)
(5)下颚(è)
2.多音字
(1)结 (2)叉
(3)转 (4)折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深思熟虑:深入地反复地考虑。
2.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作为根据。
3.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四、辨析词义
专心致志 VS 全神贯注
课本 原句 一个人有时会暂时干不了活,但是合适的时机很快就会到来,那时他想到以往的成绩,就会考虑一旦障碍消除后,更加勤奋、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
巧辨 巧析 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表示状态。
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指特定到某件事情上,专注在某件事上。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请概括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答:
[明确] 身体感受:笨重、不适;心理感受:惊慌、痛苦。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全文共两部分,29个段落,依据下表的提示,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
整体部分 层 次 主要内容
第一 部分 第1段 ①发现自己变形为甲壳虫
2~6段 ②变形为甲壳虫的心情和原因
7~13段 ③艰难的起床过程
14~24段 ④公司协理为他没有上班而找上门来,全家人发现格里高尔变为甲壳虫及一系列的表现
第二 部分 25~27段 ⑤依然挂念工作、追赶协理,关心父亲的债务、妹妹的前途、家里的琐事
28~29段 ⑥家人对格里高尔变得厌恶、嫌弃
【考点链接】
梳理小说情节类题
[课内链接]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旅行推销员,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公司协理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甚至被认为是一家人“一切不幸的根源”。
[考点解读] 梳理小说情节,首先要从分析小说的结构形态入手,思考小说的整体构思,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而考查的小说选文多为情节结构形态,对于此类形态的小说,要掌握梳理情节的方法:“理―→抓―→寻”。
方法一 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整篇文章,要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节选内容,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方法二 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场景。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方法三 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抓住小说的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模板一 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模板二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故事情节无论如何安排,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感受人物性格的过程,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过程。
2.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明确] 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3.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1)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2)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3)家庭:冷漠,厌弃。
4.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法有哪些?心理描写的特征是怎样的?
答:
[明确] 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格里高尔不断地回忆过去和联想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情况,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5.《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答:
[明确] ①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②人变成甲壳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成平常时,平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问题。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有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探究作答。
[我的理解] (1)它真实地表现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被“物”(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驱使、胁迫、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故事所反映的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生存现状。
(2)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一种生存恐惧。人变成甲壳虫,在这里象征着莫名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这种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命运正反映了这种精神状态本质的东西。
(3)《变形记》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家人对格里高尔从关心到厌恶到欲置其于死地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从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这是一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由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的悲剧,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
拓展延伸
象 征
【课内挖掘】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睡的床、所住的房间,象征着压迫、禁锢人们的社会——拥挤、狭小;格里高尔一夕之间变为甲壳虫,后背上的壳则象征着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重压,如影随形,无法得到解脱,束缚着每个人的身心,使他们的生命弯成一种不自然的弧度,在天地间卑微地游离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丝毫不由自己,而想要挣脱这宿命的枷锁,无异于天方夜谭。小人物想要在这艰难时代求得生存,就必须蜷缩成顺从、服帖的姿态,在豪强巨富中间小心翼翼地讨得一点儿残羹剩饭,这样窘困的境况便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至死方休。卡夫卡正是通过象征手法,让《变形记》在荒诞的情节中揭示出社会人生的现实。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描绘了一个寓言式的虚幻世界,象征着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这里,象征只是一种方式,揭示、暴露问题才是目的,该部作品真实地表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给人造成的压力、重负,最后导致人的精神扭曲。
【技巧指导】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发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明白知晓的技巧。
在什么情况下适宜用象征手法呢?
一种情况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比如,鲁迅的《雪》,作者以雪为象征,通过南国的雪与北国的雪的对比,突出了北国的雪孤独而执着的特点,深刻地阐述了作者对革命的理解。文章深入浅出,寄意深远。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如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处写到夏瑜坟上的花圈,就是作者当时不便直说的内容:虽然夏瑜死了,但自有怀念他的同志会接替他把斗争继续下去。夏瑜坟上添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力量是扼杀不了的。这是鲁迅有意识地“听将令”的结果。
那运用象征有哪些要求呢?
(一)立意要明确。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等名篇一样,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二)描绘要具体。只有对象征体进行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通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高尔基正是着力描绘海燕的动作、声音,通过环境的正面渲染与海鸥、海鸭、企鹅的侧面衬托塑造了海燕自信乐观、敢于拼搏的形象。
(三)类比要恰当。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海燕的“勇敢”“高傲”,以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热情呼唤,恰与生活中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勇敢、自信、无畏相契合,因此海燕与无产阶级战士这二者便产生了契机,海燕才象征了勇敢、乐观、无所畏惧的无产阶级战士,尤其象征了他们自信、乐观、敢于拼搏的万丈豪情。
【针对训练】
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请你用象征手法写几段话赞扬某种事物。
答:
[参考示例] 它,是那么普通又是那么引人注目。它,只是一片小小的树叶,给春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却又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最美好的时刻。
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它不怕炎热,茂盛地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遮阴蔽日,却没有丝毫的埋怨,或许它觉得这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回报。
秋天,它会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飘落下来,化作泥土护花。在那短暂的生命里,树叶做出了超越生命的无私奉献。
【课内挖掘】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最后变成了甲壳虫。但他仍眷恋家人,为父债担忧。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家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适用话题] 善良忠厚 关爱家人 丧失自我
【运用范例】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为着那微薄的工资,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不过某天早上,他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公司协理为他没有上班而上门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见状均惊慌失措,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绝望中。之后家人经历了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不愿花精力养这个既不能挣钱又拖累家人的“怪物”。
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他抱怨着为还清父债而受别人的使唤和差使;生怕父亲责备,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体谅。他的惶恐从本质上体现了他的孝顺、忠厚、善良、富有责任感。结果事与愿违,狠毒的父亲不但没有体谅他,还很厌恶他的甲壳虫外形。即使这样,失业在家的格里高尔依旧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如何解决,为父母和妹妹担忧。从这一点看,他又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美文鉴赏】
墙上的斑点(节选)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目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的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印迹,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鬈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太大、太圆了。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够了。就从三只装着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说起吧,这永远是遗失的东西当中丢失得最神秘的几件——哪只猫会去咬它们,哪只老鼠会去啃它们呢?再数下去,还有那几个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有乳白宝石、绿宝石,它们都散失在芜菁的根部旁边。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蓄起来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还穿着几件衣服,简直是奇迹。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活相比的话,就只能比作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对了,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表达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佳作赏析】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主人公一会儿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儿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和冥想、内心的活动和情绪的变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此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永恒的真理。
【写作借鉴】
1.学叙述主体
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主体,便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2.学写作手法
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利于消除逻辑时间界限,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如弹拨者般清脆的,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汇于空谷的万道细流,应厚重如贝斯轰响;那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定如铜管齐鸣般雄浑。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____①____。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____②____。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夸张、反问 B.比喻、拟人、引用
C.借代、排比、夸张 D.对偶、借代、排比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段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比喻:如把小溪声比作提琴声。拟人:如泉水歌唱。引用:如“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没有运用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故选B。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调整为整句,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但不得遗漏或更改重要信息。(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这道题可以以第一句为参照,其他几个句子仿照这一句进行调整,要注意四个句子并非完全对应,要适当调整那些不完全照应的信息。如第三小句中的“轰响”,第四小句中的“齐鸣”,在第一、二小句中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
答案: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
②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句,根据上文的“被……指挥棒编织到一起”和下文的“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很容易写出“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第②句,根据上下文来看,要突出的是泉对于山的重要性,而横线处的前面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自然应该以“泉”为描述主体。应填写“泉水就是山的灵魂”。
答案:①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②泉水就是山的灵魂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4分)
①卡夫卡的《城堡》与《审判》中的主人公都叫K,不仅名字简化为符号,性格也几乎荡然无存。
②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③怎样看待现代小说人物个性的消失呢?
④在无法获准进入城堡和莫名其妙强加的审判面前,人物被一种莫名的体制驱使,到处碰壁,又甘受摆布。
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小说与其说是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
答:
解析:通读所给语句,确定中心内容应是小说中人物个性的消失,据此确定③为首句;①是举例;④阐述了没有了性格的人的表现;⑤和②是总结。
答案:③①④⑤②
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6分)
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
②《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
(1)《变形记》是
(2)卡夫卡是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根据主语的不同,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把这三句话的内容融合到句子中。注意语句流畅且不要遗漏信息。
答案:(1)(《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
(2)(卡夫卡是)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的作者。
6.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农业知识的表达十分复杂,行业内的“缄默知识”、经验方法等要转化为数字表达十分困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这些都导致智慧农业的业务门槛相对较高。智慧农业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科技巨头、上市公司更注重长期效益,他们将努力克服困难,布局智慧农业。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我们有理由相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到需要衔接部分的话题,注意话题的一致性。然后分析上下文,抓住上下文的提示词语进行衔接。注意句式、语言风格、意境等的协调一致。本题第①空,根据下文“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可知,主语应是“农业数据”,谓语部分应是“个性化程度比较高”;第②空,根据上文“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以及后文的“长期效益”可知,应填“不易看到短期效益”;第③空,这是一个总结句,全文围绕“智慧农业”这个话题展开,因此主语应是“智慧农业”,根据“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可知,谓语部分应是“发展前景良好”。
答案:①农业数据个性化程度比较高 ②不易看到短期效益(或: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 ③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或:智慧农业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7.《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020年将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如图是本次大会会标的主体部分,请用简洁的文字阐释它的造型与寓意。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
答案:示例:以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大熊猫、孔雀、蝴蝶、梅花、浪花等元素组成一滴“水滴”,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表达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
二、阅读提升(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一只破靴子
[英]高尔斯华绥
剧本《顺流而下》巡回演出的第二天中午,演员吉尔勃特·凯斯特从东海岸的海滨寓所走出来。他刚刚度过六个月的失业生涯,现在在《顺流而下》的最后一幕扮演杜密纳克医生这个角色。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周四镑的薪金也不能使他再发财了,但是一想到终于又获得了工作,他的举止神情就轻松活泼起来。
他走到鲜鱼铺的前面,带着淡淡的笑容注视一只大龙虾。多少年不吃大龙虾了呀!接着,他顺着街道走去,在一家成衣铺前面又停了下来。映在橱窗上的一个长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人的英姿,架在柔和的棕色眼睛前面的优美的眼镜,和他在1912年参加《教育西蒙》演出得来的雅致的丝绒帽,却给了他一丝淡淡的美感。他站在橱窗前面,脱下帽子,露出他头上的新玩意儿: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
他继续向前走去,发觉一张熟悉的面孔从他的身旁掠过,一转身看见一个矮小的衣冠楚楚的人也转过脸来——一张又红、又亮、又圆的脸。
“凯斯特?对了,就是你。从你离开疗养所以来还没有碰过面呢。你记得我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多有趣呀!我起誓,真的很高兴见到你。走,我请你吃饭。”
这个人就是布列斯·格里恒,南海岸疗养所娱乐界的阔东家和灵魂。
“好吧!”凯斯特稍稍拉长声调慢吞吞答道。
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是褴褛得别致,另一个是衣冠楚楚,胖乎乎的一团。
“请坐!堂倌,来一只又好又大的虾,一盘色拉,另外——嗯——一小块牛排加炸得脆酥酥的土豆片,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
房间里摆着两张小桌子。他们两个人占了一张,面对面坐下。
凯斯特突然滔滔不绝地大谈戏剧、音乐和艺术。那矮小鄙俗的东道主把眼睛睁得滚圆,不时发出惊叹声,这些显然大大地鼓舞了凯斯特。
“哎哟,凯斯特,”格里恒突然叫起来,“你有白头发啦!这是突然有的吗?”
“不,是慢慢长出来的。”
“怎么回事呢?”
有一句话已经滚到凯斯特的唇边:“你挨挨饿看看。”
可是他回答说:“我也不晓得。”
“我觉得你那绺白发好极了!我常想拥有像你那样的天才,像从前一样过演员的生活一定美极了!”
“今晚我来看你的戏。你在这里总得待上个把星期吧!”
美极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凯斯特先生的演技真是尽善尽美了,他……他……得了……的真传!”
格里恒坐在那里,嘴唇微微张开,衔着雪茄烟,他那像小圆石般明亮的眼睛盯住桌布外边,接近地板的什么东西。格里恒的眼皮跳了几下,然后说道:
“我说呀,老兄,你手头真的很——很紧吗?我是说,如果我帮得上忙,你就直说吧。咱们老朋友,你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又一次,格里恒眼睛睁得滚圆,注视地板上的什么东西,凯斯特的眼光跟着扫了过去。悬在地板上空的是——他那只破靴子。因为他跷起腿坐着,这只靴子在离开地面六英寸光景的空中摆动着——破了——两道裂缝横在鞋头和鞋带之间。
对!凯斯特自己明白,那是他靠扮演《傻瓜》一剧中贝蒂·卡斯戴斯得来的一双靴子中的一只,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
他的视线从那只破靴子移到格里恒身上,看到他头发梳得光光的,带着关注的神情。
凯斯特苦笑了一下说:“不,不要,谢谢。”
格里恒的眼睛又——可是凯斯特已经将他那只脚放下。格里恒付了账,站起来。
“老兄,对不起,我两点半还有约会,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再见!”
“再见,”凯斯特说,“谢谢你。”
现在只剩下凯斯特一个人了。现在他是单独和他的心灵、他的破靴子、他的未来的生活在一起了……
侍者轻轻地溜过来,好像就要收拾桌子。这时两个年轻的女人走了进来,就在他和房门之间的那张桌子的旁边坐下。他瞧见她们在看他,他的灵敏的耳朵听见她们在絮絮低语:
“没问题——是在最后一幕。你瞧瞧他那绺白头发!”
“噢!对了,对了!不就是那一绺白头发——不就是他!”
凯斯特挺起腰板,微微一笑,端了一端他的眼镜。她们居然已经认出剧中的杜密纳克医生就是他。
他挺挺身子站了起来,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抬头望望他。凯斯特神态英俊,带着浅浅的笑容,从她们的身子旁掠过,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他那只破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格里恒见到凯斯特后,因为记起他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有趣的情景,所以就邀请他吃饭,表现了格里恒的热情好客。
B.凯斯特长出白头发,是因为他经常挨饿;他穿着破皮靴,则是出于他演出的角色的需要,这出现在身为演员的他的身上并不奇怪。
C.因为凯斯特跷起腿坐着,那只破靴子在空中摆动着,所以坐在对面的格里恒比较容易看到它,凯斯特看到这种情景后面露窘态。
D.两个年轻的女人走进餐馆后,很快就认出了凯斯特。为了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自己那只破靴子,凯斯特匆匆起身离开了餐馆。
解析:选C。A项,格里恒看到凯斯特的窘境后说:“老兄,对不起,我两点半还有约会,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再见!”可以看出“表现了格里恒的热情好客”是错误的。B项,由文中语句“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凯斯特自己明白,那是他靠扮演《傻瓜》一剧中贝蒂·卡斯戴斯得来的一双靴子中的一只,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可知,白发是因为生活的艰辛,皮靴也不是演出的需要。D项,“为了……”“匆匆起身离开”,文中没有依据。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既有凯斯特和格里恒脸庞、头发、衣着、身份等的对比, 也有凯斯特本人雅致的帽子和破靴子等的对比。
C.在格里恒和凯斯特的对话描写中,彰显出主人公自尊刚强的性格。
D.凯斯特在格里恒和两个年轻女人面前隐藏破靴子的细节深入地刻画出其人物形象。
解析:选A。本文没有运用第一人称。
10.凯斯特从一位著名演员陷入落魄潦倒的境地,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答题时尽量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重要语句有:“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他挺挺身子站了起来,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抬头望望他。凯斯特神态英俊,带着浅浅的笑容,从她们的身子旁掠过,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他那只破靴子”。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①大战所带来的失业。②凯斯特的自尊性格。③他的年龄及那绺白发限制了他所表演的角色的范围和他的收入。
11.小说题为“一只破靴子”,但也有人认为以“一绺白头发”为题好,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标题,要从标题与文章情节、主题、人物、环境的关系方面分析,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
答案:(观点一)以“一只破靴子”为题好。①破靴子的出现是小说的高潮部分。②从格里恒观察到破靴子前后的态度对比显示人情的冷暖。③由凯斯特在格里恒和两个年轻女人面前隐藏破靴子的细节可以深入刻画凯斯特的形象。
(观点二)以“一绺白头发”为题好。①这绺白头发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者有意凸显这一物象。②这绺白头发显示了凯斯特的沧桑,与人物的人生遭遇相关,使人物形象鲜明。③两个年轻女子凭着这绺白头发认出只在最后一幕出场的他,揭示人物戏份很轻不受重用的酸涩命运。
1.《促织》和《变形记》两篇小说在人物设置上有什么相似点?
分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回答:
[我的理解] 这两个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相似。成名是社会最底层的小官吏,由于生性善良不忍心欺压百姓,上交蟋蟀的任务成为这个家庭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买蟋蟀需要支出高昂的费用,交不出蟋蟀又要遭到毒打,成名一家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抓来的那只蟋蟀就成了他们一家最后的生机,所以在抓来的那只蟋蟀“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后,成名恐惧得“如被冰雪”。
格里高尔是一个最普通的旅行推销员,每天必须兢兢业业地上班拼业绩,不能有任何一点儿偷懒和怠惰。他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并起不了床的时候,公司的协理亲自来到他家催促,并表示不能相信他是因病请假的。这两个家庭都是在整个社会的挤压之下不断挣扎,却无力反抗。
2.《促织》和《变形记》两篇小说所讲述故事中的“变形异化”的结局有何不同?
分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回答:
[我的理解]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身蟋蟀,后又精神复苏,使他的家庭不仅摆脱了悲惨的境地,反而因此飞黄腾达,悲剧变成了喜剧,形成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之后,不仅丧失了工作、没有了劳动能力,而且使整个家庭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而他本人也悲惨死去。自始至终是一个悲剧。
3.格里高尔的变形与成名之子的变形有何异同?
分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回答:
[我的理解] 同:在这两个故事中,发生变形的主体都是一个家庭中儿子的角色。他们都是在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或是恐惧的情况下发生变形的。
异:①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外形变了,但思想意识情感仍然正常;而成名之子的变形是身体虽在,魂灵却离身而去。②成名之子的变形是“自愿”的,是为挽救全家性命弥补自己的过失而自觉为之的;而格里高尔的变形是非自觉的,一觉醒来,已“面目全非”矣,尽管做了种种恢复人形的努力,却终于成了“非人”,格里高尔的变形恰似一场荒唐的噩梦,而成名之子噩梦醒来又恢复为正常的人。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