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0:0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国有德而兴、人有德而立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定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材料二:
何谓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古人早就指明了教育的基本方式和目的:以身作则,使其向善。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这话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同时点出了人性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教育要注重滋养“人性”,抑制其动物性,尤其是“恶”的成分。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的争论在我国已延续了数千年,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难免从各种渠道浸染到“恶”的因子,以校园欺凌为代表的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各类涉暴行为,便是这种“恶”的因子滋长和外溢的结果。鉴于未成年人年幼无知,当其做出恶行后,不少人都会选择去谴责其家长,认为问题孩子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这种推断虽显武断,有的家长也会感到委屈,但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犯了错,不首先谴责他们又该谴责谁?
教育焦虑是当下众多中国家长的共通情绪,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不少家长焦虑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考了多少分,报了多少个培训班,如何一步步跻身名校……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巨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争取各种机会。
我们会发现,一些家长张口闭口“为了孩子好”,但他们所谓的“好”,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考个好成绩、一步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好对象,却忽略了“好”字最基本的内涵: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拥有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固然是培养各类人才,但成为人才的前提是成为“人”。我们常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难发现,“树人”的基本前提就是“立德”。一个人在某方面拥有非凡的特长或技能可以称其为“人才”,但假如其不具备基本的德行,对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缺乏起码的敬畏,抑或为了金钱、权势而不惜出卖灵魂,更有甚者丧失了最基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那么这样的“人才”越“优秀”,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是我国古代先贤眼中的三大人生祸患,而“德薄”被排在首位。几千年过去,如今这话依然堪称警世名言,而其中包含的教育智慧,更值得当下的家长们认真体味。
(摘编自《时刻不忘激发孩子向善的力量》,《中国教育报》
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材料三:
道德模范是时代的精神脊梁。这些道德模范虽然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经历,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社会,用自己的所为诠释着道德的真谛,用自己的“凡人善举”践行着社会的道德价值,谱写了一曲曲充满社会正能量、人间真善美的正气之歌。
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需从每个人身边的事情做起。中国古话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模范们的事迹足以说明,美德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位杰出的道德模范代表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只要我们每个人像那些道德模范一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同样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要关爱道德模范。一个道德模范就是一面道德的旗帜。对道德模范关爱,就是在厚植社会的道德土壤,擦亮引领社会风尚的先锋旗帜,是对社会文明道德行为的一种宣示和引导,在全社会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要关心关爱道德模范,落实好各类政策,切实帮助道德模范解决实际困难,让道德模范受尊重、有地位,绝不能让道德模范吃亏、让道德模范寒心。
哲人有言,道德模范是看得见的哲理。道德模范越是呈现涌流之势,我们的社会就越能集聚正能量。让我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从他们的品格中汲取力量,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B.材料一认为孟子之所以提出“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C.材料二认为教育注重滋养“人性”,抑制其中“恶”的成分,因此如何避免教育出问题孩子就成为如今家长教育焦虑的重点。
D.材料三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每个人就都能成为道德模范代表。
解析:选A。B项,将原文中的关键信息与孟子的观点混为一谈且强加因果,“‘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是作者的观点而非孟子的观点。C项,“如何避免教育出问题孩子就成为如今家长教育焦虑的重点”分析错误,原文是说“不少家长焦虑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业成绩”。D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每个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可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C.一个人假如不具备基本的德行,即使在某方面拥有非凡的特长或技能也不能被称为“人才”。
D.全社会都关爱道德模范,就是厚植社会的道德土壤,是集聚正能量,能够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
解析:选B。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可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但是说“当时的人们都有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是错误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是爱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爱,哪怕进行教育惩戒,也是基于爱的需要。
B.家长充满教育焦虑,总希望孩子成“人上人”,于是不尊重孩子意愿,规划孩子的发展。
C.人的野性无异于橡树林中的各种野兽。(本·琼森)
D.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解析:选D。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然后根据观点来选择论据。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要注意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强调“德”的重要性。据此,D项可作为论据。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答案:①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②文章重点论述了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了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③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④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岀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向善的力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①从个人角度上,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②从父母家庭角度上,父母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向善,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人。③从国家社会层面上,要引导、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关爱道德模范,落实好各类政策,切实帮助道德模范解决实际困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④”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紧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⑤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
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 ①中浣:每月的中旬。②《会真记》: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③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④“苗而不秀”两句: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6.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
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银样镴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
D.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解析:选A。B.黛玉并不是真的“告状”“躲开”。C.黛玉对宝玉并没有生气。D.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清晰起来。
7.下列对选文的艺术特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蹙眉瞪眼,形容很生气的样子。文中“似蹙非蹙”“似睁非睁”用“似……非……”的格式来传达林黛玉的特殊心理。
B.节选部分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宝玉读《西厢记》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引入了下文宝黛关于葬花的讨论和情节。
C.“共读西厢”所展示的宝黛爱情画面是极为优美的,它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与作者在艺术上的精心处理也有很大关系。
D.林黛玉院外听戏文的文字,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解析:选D。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8.选文缘起黛玉偶见宝玉品《西厢记》,情节动人,请简要概括这部分选文的主要情节。(4分)
答:                                    
                                    
答案:宝玉花下读《西厢记》——黛玉担锄葬花——黛玉细读《西厢记》——宝黛“戏语”表衷情——黛玉独听《牡丹亭》曲。
9.一样惜花爱花,但宝黛二人葬花的方式不同,其内在心态自然也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答:                                    
                                    
答案:①方式不同:宝玉兜起花瓣,放入流水之中。而黛玉用花冢葬花,让花日久与土相化。
②心态不同:宝玉认为落花、女儿、流水,都洁白无瑕。怕落花遭人践踏,故以对待女儿的心来对待落花,把花放入清澈的水中。以为流水干净,不会玷污花瓣;不甚关心或没有想落花的归宿。黛玉认为眼前流水虽是清澈,可到了有人家的地方,仍旧有可能会被糟蹋;且流水还会让落花继续漂泊,漂泊之中仍会有一番苦难的历程。泥土才是落花的归宿,让落花与泥土一体,以此希求落花的洁净;自己就是落花,以此希求自身的超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也。少有大度,以交结贤士大夫为务。随德皇帝在鲜于修礼军。及葛荣杀修礼,帝时年十八。荣下任将帅,察其无成,谋与诸兄去之。计未行,会荣灭,因随尔朱荣迁晋阳。始以统军从荣征讨,后以别将从贺拔岳讨北海王颢于洛阳。
普泰二年,尔朱天光东拒齐神武,留弟显寿镇长安,召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东下。岳知天光必败,欲留悦共图显寿,计无所出。帝谓岳曰:“今天光尚近,悦未必贰心;若以此事告之,恐其惊惧。然悦虽为主将,不能制物,若先说其众,必人有留心。进失尔朱之期,退恐人情变动;若乘此说悦,事无不遂。”岳大喜,即令帝入悦军说之。悦遂与岳袭长安。帝轻骑为前锋,禽显寿。及岳为关西大行台,以帝为左丞,领岳府司马,事无巨细,皆委决焉。
魏永熙三年正月,贺拔岳欲讨曹泥,遣都督赵贵至夏州与帝谋。帝曰:“曹泥孤城阻远,未足为忧。侯莫陈悦贪而无信,是宜先图也。”岳不听,遂与悦俱讨泥。二月,至河曲,果为悦所害。三军未知所属,于是赵贵言于众,称帝英姿雄略。若告丧,必来赴难,因而奉之,大事济矣。诸将皆称善。士吏咸泣,请留以观其变。帝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机也;今不早赴,将恐众心自离。”帝乃率帐下,轻骑驰赴平凉。帝至平凉,将士悲且喜曰:“宇文公至,无所忧矣。”
二年正月,魏帝诏帝为左丞相、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十月乙亥,帝薨于云阳宫,时年五十,葬于成陵,谥文公。及孝闵帝受禅,追尊为文王,庙曰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
帝知人善任使,从谏如顺流。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恩信被物。能驾驭英豪,一见之者,咸思用命。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及河桥之役以充战士皆得其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云。
(节选自《北史·卷九》,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及河桥之役/以充战士/皆得其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
B.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及河桥之役/以充战士/皆得其死力/诸将岀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
C.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及河桥之役/以充战士/皆得其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
D.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及河桥/之役以充/战士皆得其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
解析:选B。这个句子赞颂宇文泰善于收拢人心,善于驾驭英豪的特点。“所获囚俘”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因此,可以排除A、D两项;“释而用之”中的“之”是代词,指囚俘,因此“用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项。此外,也可以根据句子陈述主语的变化来确定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领,古代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语,指兼任。古代表示官职提拔的词还有“陟”“升”“擢”“黜”“左迁”“右迁”等。
B.薨,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的记载。
C.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
D.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每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解析:选A。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判断文化常识正误的能力。“黜”“左迁”不表示提拔官职,而是降低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宇文泰善于观察分析。十八岁时尔朱荣委任他为将军,但宇文泰观察后认为尔朱荣难成大事,就和几位哥哥打算离开他,但后来又跟尔朱荣迁至晋阳。
B.宇文泰善于处理政务。贺拔岳任关西大行台时,封宇文泰为左丞,兼领贺拔岳府中司马,无论大小事情,都由宇文泰来决定。
C.宇文泰善于谋划。尔朱天光出兵抵抗齐神武帝时,贺拔岳想与侯莫陈悦共同对付尔朱显寿,宇文泰出计策说服了侯莫陈悦,并作为先锋,抓住了尔朱显寿。
D.宇文泰有雄才大略。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后,宇文泰面对夏州的官员和民众劝阻,晓以大义,飞奔平凉,收服了贺拔岳的军队。
解析:选A。A项中“十八岁时尔朱荣委任他为将军,但宇文泰观察后认为尔朱荣难成大事”中的对象错误,不是尔朱荣,而是葛荣。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进失尔朱之期,退恐人情变动;若乘此说悦,事无不遂。(4分)
译文:                                    
                                    
(2)难得而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机也;今不早赴,将恐众心自离。(4分)
译文:                                    
                                    
答案:(1)这时侯莫陈悦前进的话必定误了尔朱天光规定的期限,后退的话又怕军心变故;如果乘此时再劝说侯莫陈悦,事情一定能办妥。
(2)难得而易失去的是时,等不得一天结束的是机;如今不早些前去,只怕众心离散。
14.文中称呼宇文泰为“周太祖文皇帝”,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你知道历史上还有谁像他这样被称为“帝”的?(3分)
答:                                    
                                    
                                    
答案:宇文泰没有做过皇帝,称他为“帝”,是因为他的后代建立北周政权,在武成元年,追尊他为“文皇帝”。历史上的曹操、司马懿等人都像他一样,被后代子孙追尊称帝。
【参考译文】
周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名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他从小很有气度,把结交贤士大夫作为大事。他跟随父亲在鲜于修礼的军队里。到葛荣杀鲜于修礼时,宇文泰十八岁。葛荣委任他为将军,但宇文泰观察后认为葛荣难成大事,就和几位哥哥商量准备离开他。可是他们还没有行动,正好葛荣灭亡,他们便随着尔朱荣迁至晋阳。宇文泰起初以统军职务跟着尔朱荣四处征讨,后来作为别将跟从贺拔岳到洛阳讨伐北海王颢。
普泰二年,尔朱天光向东出兵抵抗齐神武帝的进攻,留他的弟弟尔朱显寿坐镇长安,召令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东下合兵进击。贺拔岳知道尔朱天光这次出兵必败,想留侯莫陈悦共同对付尔朱显寿,但想不出什么好的计策。宇文泰对贺拔岳说:“如今尔朱天光军队离此较近,侯莫陈悦恐怕还不会对他怀有二心;如果把这件事直接告诉他,只怕会让他惊恐不安。不过侯莫陈悦虽说是主将,并不能真正控制住他的军队,如果先说服他的部下,这些人必定愿意留下来。这时侯莫陈悦前进的话必定误了尔朱天光规定的期限,后退的话又怕军心变故;如果乘此时再劝说侯莫陈悦,事情一定能办妥。”贺拔岳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让宇文泰到侯莫陈悦的军中劝说众人。侯莫陈悦便和贺拔岳一起偷袭长安。宇文泰带领轻骑兵作为先锋,抓住了尔朱显寿。当贺拔岳任关西大行台时,宇文泰被封为左丞,兼领贺拔岳府中司马,无论大小事情,都由他来决定。
北魏永熙三年正月,贺拔岳准备攻打曹泥,他派都督赵贵到夏州和宇文泰商量。宇文泰说:“曹泥占据孤城,又是偏远地区,不足忧虑。侯莫陈悦贪得无厌又不讲信用,应当考虑先除掉他。”可是贺拔岳不听,便跟侯莫陈悦一起出兵攻打曹泥。二月间,军队来到河曲这个地方时,贺拔岳果然为侯莫陈悦所害。这时三军不知该归谁统领,于是赵贵便对着众将竭力称赞宇文泰英姿焕发而又有雄才大略。如果告知他贺拔岳的丧事,他一定会赶来参加,大家便乘势拥戴他主持军务,大事就可成功了。众将都称赞是好办法。夏州的士兵与官吏都哭泣起来,请求宇文泰暂时留在夏州以观望事态的发展变化。宇文泰说:“难得而易失去的是时,等不得一天结束的是机;如今不早些前去,只怕众心离散。”宇文泰便领着部下,轻骑飞奔来平凉。宇文泰到达平凉后,将士们都又悲又喜,说道:“宇文公到了,我们不用担忧了。”
二年正月,魏帝下诏书任命宇文泰为左丞相、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十月乙亥日,宇文泰死于云阳宫,时年五十岁,葬在成陵,谥号文公。等到孝闵帝登基,追封尊号为文王,庙号为太祖。武成元年,追封尊号为文皇帝。
宇文泰知人善任,听从别人的意见如同流水一样顺畅。崇尚儒家学说,明晓通达政务,恩信惠及他人。能够驾驭英雄豪杰,人们一旦见到他,都想为他效命。沙苑战役捕获的俘虏,释放后为他所用,等到河桥战役时,让他们充当战士,都能够拼死效力。诸将出征时,宇文泰把谋略授予他们,没有不取胜的。性格崇尚朴素,不追求虚夸掩饰,总是把反对世俗恢复古代礼制作为自己的内心追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5.下列对诗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背影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听到雄鸡高唱,看到缺月高挂,早行之人要动身出发了。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解析:选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象嫦娥自己问自己。
16.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                                    
                                    
答案:①侧面描写月色,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他句均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②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③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④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答出三点即可,如果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之所以对子路的话“哂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把佛手放在卧室里,____①____。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扑满了整个卧室,甚至像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____②____,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香味倒是很浓郁,比如榴梿,却有些浓郁得刺鼻。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多一分则过了界,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西方是将亨德尔宗教色彩浓郁的清唱剧《弥赛亚》中那段清澈透明、高蹈如云的《哈利路亚》,视为天国的国歌的,我想我们东方可以把佛手之香,称之为天国之香的。这样说,也许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处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通感、反问、借代    B.双关、反问、比拟
C.双关、比喻、借代 D.通感、比喻、比拟
解析:选D。“飞出我的卧室”是比拟;把“香味”说成一种“毛茸茸的感觉”,是通感;“像家里有条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是比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像长了翅膀似的扑满了整个卧室,有时候像宠物狗一样扑向刚刚打开房门从外面回来的我,那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解析:原文与修改后的句子相比,具有句式短、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更细腻生动的特点。结合二者之间的不同一一进行表述即可。
答案:①原文多用短句,表意清晰;②原文先“扑满”,再“飞出”,符合逻辑规律;③原文的描写更细腻,表现更生动。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①                                    
②                                    
解析:①后面的“特别”说明横线上应突出佛手的香。②根据语境,横线上的主语应该是“菠萝”,根据后文的“浓郁”,横线上应是“浓郁”的反义词,即“清新”。
答案:①没有想到它会如此的香 ②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由①处前文“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和后文“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可以推导出①处可填“有些先长叶后开花”。根据②处后文“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则先花后叶”可以推导出②处可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依据两个“如果”句的对应关系,可以推导出③处可填“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另外,要注意题干的字数要求。
答案: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22.下面是某校学生申请校外租房居住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5分)
答:                                    
                                    
答案:学生申请校外租房居住先由个人提出申请,并须征询家长意见。家长不同意,不予受理。家长同意,须签订保证书和承诺书,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无法提供不予受理,材料不完整须完善,材料完备通过审查后,报后勤服务中心备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硬核”一词流行。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引发了一场对“硬核科幻”的讨论;在中美贸易战中,华为集团绝地反击,成功突围,被称为“硬核华为”;在大连地铁上,76岁刘增盛老人腰部挂着一个“勿需让座”的LED显示牌,被称为“硬核大爷”……
“硬核”一词因出现频率高,弘扬社会正能量,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2019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硬核”,译自英语“Hardcore”, 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华民族面临巨大考验。在抗疫过程中,“硬核”一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作为新时代有为青年,对于“硬核”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①审材料
“硬核科幻”:
《流浪地球》创作团队有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创新,有爱国的自豪感、自信心,能不畏困难把想象落实到行动。
“硬核华为”:
华为身上有着狼性文化——敏锐的嗅觉, 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取精神、群体奋斗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华为直面挑战,脚踏实地,自主创新,科技自立;有忧患意识,艰苦奋斗,勇毅坚定,用长远眼光看未来。
“硬核大爷”:
刘增盛老人拒绝年轻人给他让座,是一种自立自信的体现。老人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荣,这反映出了老年人群体对其他年龄阶层群体的理解,令人尊敬感佩。
“勿需让座”体现的是善意和理解,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自觉。当这种道德自觉成为个人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所带来的正是人心与人心的拉近。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做好自己,多为他人着想,多传递正能量,都是值得点赞的。
②审提示语
写作中需涉及疫情中的“硬核”表现,并结合自身谈对“硬核”的认识和思考。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