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自主预习+课文探究+拓展延申+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1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自主预习+课文探究+拓展延申+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0: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谏太宗十思疏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 《管子·牧民》
[释义] 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原文]  同引用
[解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种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诗海拾贝
述 怀
魏 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赏析】 魏征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义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前四句主要表现了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杖策谒天子……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其所负使命之重大。“郁纡陟高岫……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既伤千里目……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袒露。最后四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感情。
?主题时文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青年不惧严峻形势,毅然奔赴战“疫”第一线。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青涩的脸庞下是坚毅的内心,可爱的另一面是责任与担当,用防护服做铠甲,用本领战疫“魔”,青年在“战场”上发挥出主力军作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无论是最前线的医务人员,还是群防群控各个环节中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全力以赴地投入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中,为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贡献了青春力量。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拥有着朝气、拼劲与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不负韶华,未来可期,他们定能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肩负起民族未来,发挥磅礴力量。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谏议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与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为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作品】 《贞观政要》、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评价】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二、背景链接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637)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唯独他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幡然悔悟。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到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文化常识
1.疏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提出建议的文书。其特点是分条陈述。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疏主要有如下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经常突破骈文的束缚,使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疏多以论述为主,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疏多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论述时多采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讽”“谏”“谤”“讥”“说”辨析
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词:“讽”“谏”“谤”“讥”“说”。这几个词大都出现在劝谏文章中,都有指责、劝告、劝说之意,但又有差别,下面进行辨析:
(1)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此句中的“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就是此意。在古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2)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或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封建社会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例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此句中的“谏”和“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谏”都表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作动词时用作为动,表示对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对厉王阻止国人公开指责的事进行规劝。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谏”由动词化为名词,作“纳”的宾语。
(3)谤:一般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不作贬义词。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有用作贬义的,即说别人坏话,诽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讥:微言讽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例如《左传· 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5)说: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庄辛说楚襄王”中的“说”。又如“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和“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中的“说”。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求木之长(zhǎng)    2.浚(jùn)
3.载舟(zài) 4.壅蔽(yōng)
5.黜恶(chù) 6.弘兹九德(hóng)(zī)
7.谬赏(miù) 8.垂拱(gǒng)
二、积累词语
1.居安思危: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2.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3.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安定太平。古时比喻统治者什么也不做,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5.戒奢以俭: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戒除奢侈,行节俭。
三、积累名句
(一)课内名句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二)相关名句
魏征名言集锦
1.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
2.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3.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
4.政善于内,兵强于外。
5.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
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明确]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一、诵读第1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臣闻求木之长者 ________________
(2)必固其根本 ________________
(3)欲流之远者 ________________
(4)必积其德义 ________________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________________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________________
(7)永保无疆之休 ________________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________________
(9)不念居安思危 ________________
(10)戒奢以俭 ________________
(11)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2)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本质 (3)流:泉流,名词 (4)其:他们
(5)而:却 (6)固:稳固 (7)休:喜庆,福禄 (8)神器:帝位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9)念:考虑 (10)以:实行,厉行 (11)流:水流,名词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明确] (1)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极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固定句式)
(2)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判断句)
3.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义这个根本做起。
B.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用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是万万不可能的。
C.第三、四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D.本段运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明确] 选D。文中没有举例论证。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吗?
答:                                    
[明确] 运用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二、诵读第2段,完成以下各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 ________________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________________
(4)既得志________________
(5)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__
(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______________
(7)虽董之以严刑________________
(8)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
(9)貌恭而不心服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元首:指帝王 (2)繁:多 盖:表示推断 (3)取:攻取 守:守住 (4)既:已经 得志:实现愿望 (5)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含贬义;今义:尽情 物:别人
(6)骨肉:至亲之人 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在路上行走 (7)虽:虽然 董:督察 之:代人民 以:用 (8)振:同“震”,威吓 (9)貌:表面 而:然而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译文:                                    
[明确] (1)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有的人)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2)开头做得好的国君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却)非常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固定句式)
7.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
B.作者认为这些历史教训的原因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的“纵情”。
C.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D.本段采用的主要是对比论证——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明确] 选B。作者认为这些历史教训的原因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8.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                                    
[明确]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上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当然是可行的。
三、诵读第3段,完成以下各题。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诚能见可欲 ________________
(2)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________
(3)念高危 ________________
(4)惧满溢 ________________
(5)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_______
(6)乐盘游 ________________
(7)则思三驱以为度 ________________
(8)则思虚心以纳下 ________________
(9)想谗邪 ________________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_______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________________
(1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________________
(13)简能而任之 ________________
(14)择善而从之 ________________
(15)则智者尽其谋 ________________
(16)信者效其忠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诚:(如果)真的 (2)思:想到 安:使动用法,使……安 (3)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担心 (5)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以为:以(之)为 度:限度
(8)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无:同“毋”,不要 (12)弘:光大 (13)简:选拔 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16)效:献出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文:                                    
(2)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文:                                    
[明确] (1)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被动句)
(2)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11.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是对唐太宗的忠诚告诫。
B.“十思”可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戒纵欲;“虑壅蔽”“想谗邪”戒轻信;“恩所加”“罚所及”戒赏罚不公。
C.“思知足以自戒”谈的是君王的个人欲望,“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治理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D.做到“十思”,人君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致的。
[明确] 选D。D项,“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1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                                    
[明确] 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在当今社会,《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 观点一: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也有所泛滥。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观点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好、代表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观点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化建议,不能一把手说了算。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当面附和、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下属才会发挥出所有的力量。
【参考译文】
  
拓展延伸
文言文翻译——“五法”巧解文言实词
【考点对接】
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必考内容,命题人选择文言语段是独具慧眼的,总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段让考生翻译,这些语法现象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掌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翻译最终也要落到对实词的推断上。只有在阅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才能从容应对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一 代入推断法
对于翻译题,我们遇到多义词或者活用的词语,往往先入为主,用这个词的常规意思去理解,这个时候可运用代入推断法把其常规意思代入句中,查验是否恰当。
【考题印证】
1.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
(2018·高考全国卷Ⅱ)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推断过程:句中的实词“弦歌”“荐”的翻译为主要得分点,这两个词的常规意思分别是“歌声”“举荐、推荐”,翻译时需要把它们的常规意思代入文中,看看是否恰当。此处把它们的常规意思代入后讲不通:名词一般不作谓语,“弦歌”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奏乐歌咏;“荐”字结合“立祠”一词,译为“举荐、推荐”不恰当,意思应是“祭祀”。
【参考译文】
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
方法二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以下三种:
(一)课本联想法
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二)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三)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字词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考题印证】
2.利用联想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2019·高考全国卷Ⅱ)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令行于民期年 期年:一整年
推断过程:运用课本联想推断法。“期年”,联想初中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中的“期年”,便可知是“一整年”的意思。
【参考译文】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由于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富足。
方法三 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考题印证】
3.利用句式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2019·高考全国卷Ⅱ)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法:效法
推断过程:运用句式推断法。“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一个对偶句,“法”与“循”意思相近,先运用成语联想法,由“循序渐进”推出“循”为“遵循”之意,进而判断“法”是“效法”之意。
【参考译文】
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他,他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
方法四 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一)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实在)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二)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垄上”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考题印证】
4.利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高考江苏卷)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病目眚 病:患病
推断过程:运用语法推断法。“病目眚”中“眚”的意思是“眼病”,结合语法推断法可知,“病”应翻译为动词“患病”。
【参考译文】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张汝霖)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停,患了眼疾,放下帷幔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方法五 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束发成年)等。例:“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题目解释为“凭感情做事”,是不了解文化常识的原因,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
【考题印证】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并说出推断过程。
(高考浙江卷)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正误:正确
推断过程:运用常识识记法。“侯下车”中“下车”涉及文化常识,解释为“初到任”,正确。
【参考译文】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侯秬来(当涂)担任太守一职,正赶上(当涂)发生水灾,堤防都被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全郡)上下震惊动荡。王侯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最终)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侯秬都平静地对待。
【课内挖掘】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今天我们不仅应把历代政治家的这份为政宝鉴当作座右铭,更应时时处处用于规范我们的行为。
[适用话题] 个人与国家 正直 直面批评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运用范例】
魏征为唐太宗提出个人生活、思想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勤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
魏征提出的这些建议,有些具体含义和做法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不变的。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心中有民,才能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做事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心中有责,才能尽心尽责做事,主动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心中有戒,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为魏征“盛世”提“危言”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也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文鉴赏】
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比尔·盖茨也常常提醒自己:“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居安思危是保证个人成才的前提,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条件。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亡。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夫差之于勾践、项羽之于刘邦……国家如此,个人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唐朝有位才华出众的宰相魏征,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什么要居安思危?由于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一些突发的事件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还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学生,在生活无忧的时候,也不忘记考虑一下未来人生的艰难考验。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辛酸。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人生的格言。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危的人,必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是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佳作赏析】
文章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反复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现在处在安全的环境里,但是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要有随时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文章内容引人思考,极富感染力。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标题用了对比的手法,旗帜鲜明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学开头
由名言入题,以张瑞敏和比尔·盖茨的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
3.学举例
列举古代事例,有详有略,说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
4.学排比推理
作者运用排比句由商人“留一半清醒”到农夫“抬头看一看老天”来推理学生也要在生活无忧时考虑未来人生的艰难考验,逻辑力强,描摹生动,促人清醒。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30分)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听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闻名)
B.有善始者实繁(确实)
春华秋实(果实)
C.振之以威怒(同“震”,威吓)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挥舞)
D.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水流)
流水不腐(流动的)
解析:选B。B项“春花秋实”中的“实”应是动词,结果实。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何必劳神苦思
解析:选C。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解析:选C。骨肉:古今义都指父母兄弟子女。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诚信的人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下司:下属
解析:选D。 “下司”,两个词,下:臣下、下属;司:管理。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艰难“殷忧”与“得志乐逸”的对比等。
D.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创业容易守成难”的道理。
解析:选D。“以历代帝王为例”错,而且选项中的观点也并不是作者要陈说的观点。
6.下列语句全部是魏征认为君王应该拥有的品德的一组是(3分)(  )
①善始善终,竭诚待下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③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④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⑤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选C。②和③都是说明人民的力量值得敬畏,⑥是说国家大治所达到的境界。排除这三项即可。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劝谏君主这事儿,可是有大学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碰到的是“小心眼”的皇帝或者干脆是个昏君,大臣们如果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主动上前与他据理力争,简直就是把脑袋架在刀刃上,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历史上这样的臣子不胜枚举。
①不过唐太宗的气度不是一般皇帝所能比的
②歌功颂德、称赞奉承的话,皇帝们都喜欢听
③古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
④遇到这样一个从谏如流的好皇帝
⑤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臣子都能像魏征一样
⑥可批评建议的言语,即便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听了也会觉得不舒服
A.⑤①⑥③②④ B.③②⑥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⑥⑤ D.②③④⑥①⑤
解析:选B。通读这段文字可知,③引用名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作首句。②⑥讲皇帝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建议的言语,所以②⑥应连在一起;从“可”字能判断出②在前⑥在后;①紧接⑥,指出唐太宗不同于一般的皇帝。④中的“从谏如流的好皇帝”与下文“‘小心眼’的皇帝”“昏君”形成对比,在语意上承接⑤,故应连在一起放在最后。因此正确排序应为③②⑥①⑤④。
8.《谏太宗十思疏》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而有些人提意见却比较委婉。请阅读下面这一段人物对话,简要回答问题。(4分)
一个顾客在酒店里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身问酒店的老板:“你这儿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扬扬地回答说:“35桶。”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老板很惊讶,急忙问:“什么办法?”顾客说:“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1)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答:                                    
(2)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了他的什么心态?(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第(1)问时,注意结尾一句的含意;解答第(2)问时,注意老板神态的变化,开始“得意扬扬”然后“惊讶”“急忙”,这些词语表现了老板“急于牟取暴利的心态”。
答案:(1)讽刺老板短斤缺两,坑害顾客。
(2)暴露了老板急于牟取暴利的心态。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以“生命”为主题,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5分)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美丽舒展,绚丽多姿。
材料:
婉转悠扬 意蕴悠长 滚滚向前
音律和谐 奔流不息 清新流畅
流淌 优美 精美 乐曲 江河 小诗
答:                                    
答案: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致死,无容滥加酷刑。’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注]。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注】 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
B.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
C.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
D.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
解析:选A。根据“陛下”“少卿”等标志词和句意断句即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庙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B.“远夷”中的“夷”,是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自称华夏,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也用“海内”指中国。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县丞”,古代地方官职名,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协助县令,掌办事、文书、仓库、监狱等事务。
解析:选A。“贞观”是年号,不是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给予他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要引导大家劝谏,所以厚赏。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解析:选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4分)
译文:                                    
(2)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4分)
译文:                                    
答案:(1)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
14.魏征列举了哪些事例来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的变化?(3分)
答:                                    
答案:第一件事是即位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第二件是柳雄事件,戴胄劝谏。第三件事是皇甫德参上书事件,魏征自己劝谏。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做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做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但是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
“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百万钱。有人说:‘(孙伏伽)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像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的话。”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