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0: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诗歌诵读篇
登岳阳楼
【诗韵诵读】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文本研读】
[背景提示]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57岁,当时他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古文今译】
【领读课文】
1.《登岳阳楼》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答:                                    
                                    
[明确] 这首诗主要写了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日月星辰、孤舟、关山、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活动总结
【精读课文】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实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日月星辰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的气势恢宏的景象。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眼望万里关山,天下还动荡不安,诗人倚定栏杆,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
[明确] 选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无”和“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表现了作者年老多病且远离故乡亲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从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知,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桂枝香·金陵怀古
【诗韵诵读】
根据下面词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词,体会词韵。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念/往昔,繁华/竞,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
【文本研读】
[背景提示]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了不少咏史吊古之作,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词大约作于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时间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之后。
【古文今译】
  
【领读课文】
1.本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                                    
[明确] 此词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2.活动总结
【精读课文】
1.下列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
C.“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概括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
D.“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明确] 选C。“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念奴娇·过洞庭
【诗韵诵读】
根据下面词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词,体会词韵。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
【文本研读】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谋反,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次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背景提示]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这首《念奴娇》就是他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古文今译】
  
【领读课文】
1.作者来到洞庭湖,心情怎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答:                                    
[明确] 悠然
2.作者描写的洞庭湖有什么特点?
答:                                    
                                    
[明确] 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
3.活动总结
【精读课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平浪静,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词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明确] 选D。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几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
答:                                    
[明确] ①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当作美酒,把北斗星当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游园(皂罗袍)
【诗韵诵读】
根据下面曲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曲,体会曲韵。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良辰美景/奈何,赏心乐事/谁家!朝飞/暮,云霞/翠;雨丝/风,烟波/画——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
【文本研读】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三十四岁考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弃官归里,致力于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他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尤其是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以及《紫箫记》和“临川四梦”都有明清刻本传世。《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其思想和创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背景提示]
这支曲子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万历年间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传奇作品。《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
【古文今译】
【领读课文】
1.概括此曲的主旨。
答:                                    
[明确] 本曲写主人公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折射出明中叶后人们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2.活动总结
【精读课文】
1.下列对本曲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情与景的矛盾,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B.“原来”一词犹如百花园门前的一道屏风,游人经过,顿觉春色扑面,春花斗艳。“红”与“紫”,描绘出鲜花盛开百媚千娇的美,这是一“喜”;而这样的美景“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是一“怨”。这一“喜”一“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怨恨。
C.“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实写,把万般愁绪、满腹哀怨融入“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之中。
D.这支曲子情深意远,有客观描绘,有主观抒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
[明确] 选C。“这是实写”错,“赏心乐事”为虚写。
2.这支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请你指出其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杜丽娘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                                    
[明确] 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喜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
美文拓展篇
岳阳楼上思悠悠
春日的阳光,温暖地照在洞庭湖上,粼粼的波光倒映出岳阳楼巍峨的身影。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绿影婆娑,正是游湖的好天气。沿湖边走向古楼,湖水轻盈荡漾,垂柳飘曳,岸边连接栏链的石柱,刻着一首首咏岳阳楼的诗词,连绵近一公里,诗词竟然没有重复,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等。走在其中,久远的岁月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缅怀起那些历经时光仍闪亮耀眼的人。
走上山坡,过了“巴陵胜状”门楼,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从唐朝到清代的五座岳阳楼模型。岳阳楼因为是木结构的,年代一久,经过风吹雨打虫子咬,每隔几百年就要重修一次,每次的风格都会有所不同。这五座岳阳楼全部用铜按比例缩小制作,都挺拔雄浑且各具特色,它们跨越一千七百多年,却拥有同一个名字,使得岳阳楼成为一种厚重的文化象征。阅读这些记载着岳阳楼饱经风霜、坎坎坷坷的文字,心情不免激荡。
有时候,文化的积淀,是缓慢的,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渗透,一如岳阳楼前的碑文,带着些质朴与沧桑,于不经意间留住游人的脚步。碑廊上,有着范仲淹亲笔书写的《岳阳楼记》。与之遥相呼应的仿古建筑“双公祠”,则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所修,祠内既有两人的塑像,更多的是图画、照片和文稿,记述了他们的生平与抱负,同时还详尽地介绍了岳阳楼的变迁和历史。现存的岳阳楼是清朝的建筑,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是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古建筑。我站在岳阳楼前,仰视神往已久的名楼。岳阳楼原为东吴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棒,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简单的数字“四”代表四季,“十二”代表十二个月。岳阳楼有三层高,每层都是金光闪闪的琉璃瓦顶,远望去,如同一只金色的巨鹰蹲踞在洞庭湖边,展翅欲飞。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设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一楼挂着大幅木雕《岳阳楼记》,全篇用了四种字体,有楷书、行书、行楷、草书,最为叫绝的是十个“之”字,居然有十种不同的风格。上了二楼,我们惊奇地发现有一块一模一样的牌子。听了导游的讲解,才知道一楼的只是仿品,二楼的才是清朝大书法家张照宝贵的真迹。原来,清道光年间,当地吴知县企图将木雕《岳阳楼记》盗为己有,他请人仿制了一幅屏雕,偷梁换柱更换了真迹,离任时把真品带上船。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船行至洞庭湖时,风起浪卷,船翻人亡,真品沉入湖中,枯水时被渔民打捞上来,当作船与岸的跳板,后被当地名士发现,一块一块找到并拼凑起来,重新悬挂楼中,而那幅仿品也挂到了一层。有时候,很多故事会在时光流转中带上神秘的色彩,而有着深沉文化底蕴的岳阳楼,其辗转修复,历经人手,更是成为人们臆想神往的所在,而它也从来不负众望,在岁月的长河中浮浮沉沉,与它相关的人与故事,早已不可数计。
顶楼的陈设比较简单,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从窗户放眼望去,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前,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与湖光相接,几只沙鸥在空中飞翔,时而俯冲下来,横掠水面,给深邃迷人的洞庭湖又增添了几分惬意。我不由得吟起“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真的无法想象范仲淹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被贬在邓州,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仅仅是凭着滕子京给他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自想象。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定是他真实的、刻在骨子中的思想,这两句话哺育了后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岳阳楼的存在,也许很大原因,是它为文人的气节树立了标杆,为胸怀天下者指引了方向。
徜徉在岳阳楼,沐浴着前人的思想之光,感受到一种对心灵的洗涤。我想,这亦是我来此的目的吧。
烟雨·金陵·秦淮
秦淮河夜雨纠缠水滴,谁吹长笛。是前世欠你的爱意,化作今生情思记忆。金陵城灯火萧瑟秋意,青丝换霜雨。
——《金陵秦淮夜》
初到南京,天空飞着细雨,如薄雾,似轻纱,笼罩着这个宁静的城市。汽车在高架上行驶,窗外一排排古建筑在细雨中缓缓而退。
走在古城墙旁的林荫道上,抚摸着古城墙上斑驳的印记,有青苔,有弹孔,似乎还可见淡淡的血痕。金陵城,这个南京的故名,一下子有了历史的厚重,又慢慢,随着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随着那饱经沧桑的古城墙,随着那青烟般的细雨,渐渐升华。
有人说,若是到南京旅行,自然不能错过夫子庙;游过夫子庙,自然不能错过秦淮河;而游秦淮河,自然是晚上最佳。若能有幸在细雨朦胧的时候观赏,那绝对是一种享受。我正好交上了这好运。街道的喧闹渐渐平息,我们一路漫步,来到了夫子庙。这条古南京——金陵最繁华的商业街,依旧是灯红酒绿。我们走进一家店铺,店铺虽然是新建的,但仍然保留了许多古建筑的特点。房檐上的雕梁画栋,木桌旁一闪一闪的明灯,似乎是在向我们展示着金陵城中的人们那如诗如画的恬静生活。我们坐下来,细细地品味小吃。热气渐渐弥漫,散入窗外无边的细雨中。店里的人并不多。店主悠闲地躺在靠椅上,遥望着远处的青山,看着山头的云朵一会儿聚拢,又一会儿消散。品完美食,谢过了店主,走过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耳旁听着游人的欢笑和店家各具特色的叫卖声,看着一盏盏霓虹灯不断地变换、交织,慢慢地就到了码头。
秦淮河,那一场清丽的梦!河流,是一个城市的动脉,她养育了一方人,成为这一方水土上人们生生不竭的动力;她又塑造了一个城市的灵魂,成为这一方水土上人们心灵相通的纽带。秦淮河的水是平静的,正如金陵城一样,给人带来的是安宁与祥和;秦淮河的水是澄澈的,正如金陵城一样,她就在那里,让人们看清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在发生着什么,将来要发生什么,看见这片土地上的江山一代又一代更替,城里的人们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们登上一艘游船,船夫一摇桨,船就离岸去了。煮上一盏香茗,茶香溶解在周围的空气里,钻入我们每个人的心尖。清脆的桨声,打碎游船上那红灯笼的倒影,缓缓地飘进烟雨织成的雾霭里去。旅程才刚刚开始,我就被她迷住了。一晃百年,她还是那么美。也难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会令人那么陶醉。
烟雨,秦淮,雨丝轻轻拂拭着窗棂,像是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游船穿进一片浓浓的雾霭,让人摸不清方向,置身于幻境。只听见那一串串的桨声,从迷幻般的雾中款款而来。船檐上的灯笼,也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船夫不紧不慢地驾着船,忽而来个急转弯,船就在迷雾中迅速地激起几圈涟漪。当游船终于冲破那团幻影,一座拱桥出现在我们面前。金色的光芒簇拥在它的周围,拱桥的倒影与拱桥相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游船行驶在圆圈里,桨声响了许多,拱桥上的石壁上刻着一些字,在灯火下熠熠生辉。在夜色的笼罩下,在细雨的纠缠中,游船继续向前驶去。
两岸一排排的仿古建筑,和秦淮河相互照应;而岸边一下子热闹起来的小路,又为古河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虽然没有炫目的灯光、纵横的画舫、悠扬的笛响、吱吱的胡琴声,但游人的喧闹,使秦淮河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低头是华灯映水,抬头是细雨霏霏。金色的碎影忽而聚拢,又忽而散开,热烈一片。岸边忽然传来一阵花香,我惊奇地望去,似乎是一丛丛的桃花,正火热地盛开。原本粉白色的花朵,披上了一件金衣。几片花瓣飘落水中,像小船一样自由地浮在水面,又似无忧无虑的天仙,飘在天地间清澈的夜色里。
伴随着桨声灯影,我们又来到一个用彩灯扎成的彩楼,彩灯映衬着载歌载舞的影子,我仿佛看到古代的君王在秦淮河畔赏游,观看表演的情景。金陵,这个六朝古都,至今还能在现代的南京城中找到许许多多她留下的印记。
不知不觉中,我们又经历了一座座亭台楼阁。在那隔着细雨的桨声灯影中,我们品完了茶,船也即将靠岸。我回想着这条河风花雪月的柔情,两岸雕梁画栋的壮美,金陵城那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似乎还徜徉在那美丽的一楼、一墙、一水间。现在或将来,又会有多少爱恨别离、阴晴圆缺等着我去书写?历史是久远的,人是会变的。我凝望着这条平静的河流,凝望着金陵的灯火,这河流,这灯火里,到底隐藏着多少人的忧伤怨憎?烟雨、金陵,或许一切都会改变,但或许永远不会改变的,是那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无聊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了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了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落魄、衰老。
D.全诗紧扣“罢郡归洛阳”展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灌注了真情。
解析:选B。B项,诗人虽然心境有所变化,但并未“心灰意冷”,从后文夜深高唱“商歌”的情景可以推知。
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从“濩落唯心在”可知诗人失意却不改初心,努力保持淡定、豁达的心境。②从“平生有己知”可知诗人以人生幸得知己来宽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和内心的宽慰之情。③从“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可知诗人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达了诗人对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渴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新 荷 叶①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②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 ①该词是为一位友人祝寿而作,这位友人信息不详。 ②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上片前五句交代了友人举办寿宴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秋季,地点是某处楼台。
B.这首词上片末尾两句从多个角度描写侍女,表现了她们美好的形象,也表明友人待客真诚。
C.这首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上片中的“簪笏”代指宾客,下片中的“鹤”“松”代指友人。
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描写场景,下片侧重于抒发情感,整首词语言清丽,风格典雅,主旨深远。
解析:选C。“‘鹤’‘松’代指友人”理解错误。“鹤瘦松青”意为你像鹤、松一样长寿。这一句以“鹤”“松”喻友人,没有运用借代手法。
4.下片末尾两句有何含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下片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 颀
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 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市北,东距太室山约十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②见:同“现”。③过景:落日余晖。④行人:指王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三、四句中,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解析:选A。“拟人手法……似与王宁分别”错,首句“别”的意思是“格外不同”。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②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行人与我玩幽境”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③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当时诗人寓居于此。此诗为诗人在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而作。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抑郁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解析:选C。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对诗歌的技巧分析有误。“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结合注释③④可知,前者为想象景,后者为眼前景,故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故选C。
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答案: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在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太 白 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 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解析:选B。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项。
10.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                                    
答案: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是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是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