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下册 期末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格调” 作为诗论术语,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而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超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材料二: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材料三: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艺术三要素——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的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解析:选B。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的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由材料二第五段“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的读者,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解析:选D。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此处是说对作品的理解不必与作者一样,可以有更多的生发,而非“越背离……越能体现……”。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的这一点。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故选D。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一种境界。
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
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的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解析:选A。材料三观点是美在意象,只有A项符合要求。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答案:①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②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③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④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6分)
答:
答案:(1)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
(2)诗歌能够培养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一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
(3)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秋 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四行围绕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描写了普遍的农家活动,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乡野风韵。
B.“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句并未表明农人的心情,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欢快欣喜的。
C.诗中第二节的“雾”“霜”及第一节的“露”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营造并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D.“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侧面表现了诗人眼中秋天的宁静与悠远。
解析:选C。第一节的“露”所要表现的是明朗与纯净的场景氛围,这与第二节所传达的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不同。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在讲究“圆圆的网”“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种形与影的精细视觉效果的同时,也穿插了听觉描写。
B.“栖息”用在第一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适的氛围。
C.第三节诗从草野、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起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
D.诗人的感觉敏锐而丰富,表达新颖别致,用象征手法把秋天写得神秘莫测而又清净脱俗,显示出思想的高深厚重。
解析:选D。诗人并没有把秋天写得神秘莫测,其思想也不是高深厚重的。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此诗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情味深长。
8.诗人在每一节都似乎不经意地各用了一个“满”字,试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答:
答案:三个“满”字构成了“满披着”“满载着”“满流着”,使诗中意象愈发显得饱满;“满”与诗中“肥硕的瓜果”“圆圆的网”等意象一起,真正写活了秋天的圆满结实。
9.场景和画面描写是本诗的显著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
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避开喧嚣的场景,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眼中充满诗意的秋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移浙西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再以江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马光祖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解析:选C。“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B两项。“艰食”,指粮食匮乏;“和籴”,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因此“京师艰食”“和籴增价”中间均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权,官职调动词语,指兼任官职。除此之外同样可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假、摄、守等。
B.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军需、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鳏寡,鳏夫和寡妇。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鳏寡,可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D.建祠,文中指为纪念官员功德,表达对造福当地的官员的感激之情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即建生祠。
解析:选A。“权”是暂代官职,并非兼任官职。“兼”“领”指兼任官职,“假”指临时的、代理的,“摄”“守”指暂代、代理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兴祖兴办教育,重视贤才。他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此外他对贤才也以礼相待,所征召的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
B.马兴祖加强边防,以固境安。他在建康任上曾招兵设寨,甚至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亲,还曾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得以安定。
C.马光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已。
D.马光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他写信给贾似道说如果定要在江东实行公田法,除非罢免自己;任临安府知府期间,他厉声指责荣王,获得粮食,救活了很多百姓。
解析:选C。C项,“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已”错误。“百姓对他思念不已”是在马光祖第一次离任建康知府之后,时间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4分)
译文:
(2)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4分)
译文:
解析:(1)撙节,节省;减于市价(状语后置),比市价低;利,使动用法,使……获得好处。(2)会,适逢,正赶上;发廪,打开粮仓;谒,拜见。
答案:(1)(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
(2)适逢这一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推辞。
14.马光祖是如何打开荣王府的粮仓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
解析:分析马光祖向荣王借粮这件事时的言行举止,同时结合文章对马光祖品性的分析,整合得出答案即可。
答案:有胆有识,心系百姓,敢于主动去拜见荣王;坚持,有毅力,不被召见却坚持留在荣王府会客处;晓之以大义,善于说理;见招拆招,事先做好调查,以事实堵住借口。
【参考译文】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考中进士,调任新喻县主簿,已经有能干的名声。调任浙西提点刑狱,当时暂且代理浙西提举常平。授任户部尚书兼临安府知府、浙西安抚使。皇帝指示丞相谢方叔催促马光祖进京觐见,马光祖请求加强运米下海的禁令,并且陈述了京城粮食短缺、和籴涨价、海路招致强盗三大危害。加官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建康府知府兼行宫留守。刚到任上,就将通常定的公用器皿钱二十万支付犒赏军民,减少租税,赡养鰥夫、寡妇、孤儿、患病和没有依靠的人,招兵设寨,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亲。兴建学校,礼待贤才,征召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拜授端明殿学士、江陵府知府,离任以后建康的百姓思念不已。皇帝听后,命他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再任建康知府,男男女女互相庆贺。马光祖更加想着宽舒滋养百姓财力,兴修废坏,知道的没有不去实行的,免除前任拖欠钱款一百多万缗,鱼利赋税全部减免给予百姓,修建明道、南轩书院以及上元县学。(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靠他得以安定。他治政宽严恰当,处事顾全大体。公田法推行,马光祖写信给贾似道说公田法不合适,请求不要推广到江东,如果一定要实行,罢了马光祖的职才行。召他前往皇帝所在地,升为提领户部财用兼临安府知府。适逢这一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推辞。第二天前往,也是这样,又过一天再去,躺在会客处,荣王没有办法才见他。马光祖严厉地说:“天下谁不知道大王的儿子是太子,大王还不在这时候收服民心吗?”荣王以没有粮食为由推辞。马光祖取出怀中文书说:“某庄某仓有多少(粮食)。”荣王没有办法推辞,(马光祖)获得粮食救活了很多百姓。(马光祖)再次以江东安抚使身份任建康知府,郡民给他建了六座生祠。请求退休,没有被允许。咸淳五年,拜任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遭到监察御史曾渊子弹劾罢职。给事中卢钺又驳回新的任命,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去世,谥号庄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野 老
杜 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C.在这首诗里,作者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
解析:选B。“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分析错误,末句“城阙秋生画角哀”也是写景,应为以景结情。
16.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答:
解析:①“片云何意傍琴台”中以浮云比喻自己,浮云漂泊不定,比喻自己在蜀中漂泊滞留。②借景抒情,看似写浮云依傍琴台,深婉含蓄,实则传达出自己孤身漂泊在外的孤独、报国无门的伤感。③运用疑问语气,更加突出自己流寓他乡的无奈孤独之情。
答案:①“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②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③运用疑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智慧通达的道理。
(2)《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说“________________”,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3)族秦者秦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这里,加拿大红枫高达十几米,红得鲜艳而浑厚,像被重重的油彩涂抹过一样,一株株挺立在风中,如同戏里的红脸关公,铁板铜琶高声大唱;矮矮的灌木石楠,则红得鲜嫩而跳跃,像是刚刚在清水里洗过,一簇簇鲜灵灵地( )在房前房后,如同小姑娘脸上的笑靥,像轻轻吟唱的乡间民谣。当然,还有山茱萸、山胡桃、紫叶李、槭树和橡树,还有我认不出的树的叶子,____①____,橙红、酒红或深红、紫红,将红色渲染得( )。
黄,也不仅仅是以前见惯的银杏叶子的一种。叶子变得金黄的,____②____。白桦树,在北大荒时见多了,那时注意的是它修长而洁白的树干。这时才看清,它的叶子是心形的,边缘带锯齿,叶脉清晰,左右对称如卡通画里的一株小树。和其他树密集的叶子不同,它的叶子已稀疏得很,金黄中带有不甘心退去的绿色,摇曳在秋阳中。
树上的叶子萧萧飘落,是秋天的另一种( )。萧萧是声音,需要安静作为背景,与喧嚣相背离。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千山天远大,这样壮观的情景,都已很难见到。有一天,在社区散步,忽然听到身后一片喧哗,以为是人的脚步声,回头一看,一片金黄色的落叶正铺天盖地地飘落,叶子落在地上发出的萧萧之声,我是第一次听见,( )这样的响亮而清脆,犹如一阵急雨琵琶。
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蜂拥 淋漓尽致 风景 居然
B.簇拥 淋漓尽致 景致 居然
C.簇拥 酣畅淋漓 景致 诚然
D.蜂拥 酣畅淋漓 风景 诚然
解析:选B。簇拥,围着,聚成一团,围着一个人或物。蜂拥,形容像蜜蜂一样成群结队地迅速聚集。此处用于灌木丛,应选“簇拥”。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此处指颜色的渲染,应选“淋漓尽致”。景致,指风景和景物精致新奇。风景,指的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此处有景物美好之意,应选“景致”。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诚然,表示情况确实如此。此处强调第一次听见,感到出乎意料,应选“居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它的叶子已稀疏得很,金黄中带有不甘心褪去的绿色,摇曳在秋阳中”,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具体分析原因。(4分)
答:
解析:分析两句话的不同点,只有一处用词不同,原句用的是“退去”,改句用的是“褪去”,分析两个词在语义、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即可。
答案:“退去”有“罢退,撤离,离开”之意,文中运用“退去”,将白桦树的叶子拟人化,强调“不甘心”,富有情感和意味。“褪去”没有这种效果。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
②
解析:第①空,语境描写各种叶子,根据“橙红、酒红或深红、紫红,将红色渲染得淋漓尽致”可知,此处应填“红得不同”等意思;第②空,此处介绍树叶,由银杏叶子过渡到白桦树叶,据此推知应填“还有白桦的叶子”。
答案:①红得深浅层次不同 ②还有白桦的叶子
21.请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给青年学子再写一句寄语。(4分)
我相信你们会好好利用“停课不停学”的这段日子不断学习,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当你们走出社会,在各行各业都将由你们披甲上阵。
答:
解析:内容上,是给青年学子的寄语,鼓励学子在疫情期间不断学习,将来才能回报社会;手法上,“铠甲”运用比喻修辞;形式上,句式大体一致,语意贯通即可。注意仿写细节:“用知识缝制铠甲”与“披甲上阵”在内容和逻辑上要相互呼应。
答案:(示例)用实力铸就宝剑,以后的日子,当你们迈入职场,无论任何艰难险阻你们都能披荆斩棘。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北京大学教务部发布的《关于清华大学部分优质课程面向我校本科生开放选课的通知》中写道:2020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开放12门优质课程(15个班次、170个名额)。其中包括工业系统概论、制造工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系统与计算神经科学等知名课程。清华大学考试时间如与本校课程考试时间冲突,确实无法协调解决的,可以安排退课。北京大学教务部提醒,学生应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学业。北京大学规定,学生所选的清华课程学分计入学校文化素质核心课学分。
清华大学教务处、注册中心今天发布的《关于北京大学部分通识核心课面向我校本科生开放选课的通知》也指出,2020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27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部分名额向清华本科生开放。课程列表显示,北大开放课程以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包括《汉书》导读、理想国、发展心理学、逻辑导论、中国历史地理、西方美术史等。清华大学规定,学生所选的北大课程学分计入学校文化素质核心课学分。
答:
解析:报道共分两段,两段分别介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互相开放选课的情况,关键信息有:北京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开放12门优质课程(15个班次、170个名额)”“学生所选的清华课程学分计入学校文化素质核心课学分”,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27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部分名额向清华本科生开放”“学生所选的北大课程学分计入学校文化素质核心课学分”。据此整合概括即可。
答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均发布通告,决定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互认学分。北大开放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27门课程,清华开放以理工科为主的12门课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3年非典暴发时,“90后”还懵懂无知;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们尚青春年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他们挺身而出,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逐渐成长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国家的希望。
有人说,苦难是时代的启蒙者。作为新世纪即将步入社会的“00后”,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假定你是“众成中学”的一名学生,要参加新世纪的“00后”演讲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愿望。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然后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深层含义。
审题:材料以90后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到90后在苦难中的经历与成长,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责任与担当。材料给予90后极大的肯定与赞扬,让我们看到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那么,作为00后,从90后的成长中收获了什么?材料要求站在新世纪的00后的角度思考未来,“将成为怎样的人”提示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长、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在时代进程中发挥作用是写作的重点。考生可以从苦难锻造青年性格,从时代的巨变、家国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从砥砺前行、赓续奋斗传统等多个角度来写。写作时注意以00后的成长思考为主线,但要结合90后成长的经历启示,更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来写,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参考立意:1.让青春在砥砺奋斗中拔节生长;2.苦难磨砺人生;3.肩负使命,赓续奋斗传统;4.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参考例文]
以青春的名义出发
亲爱的众成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青春的名义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抗击疫情斗争中的“90后”“00后”的群像,深有感触:“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习近平总书记为战疫一线的青年点赞的举动,鼓舞了青年们战疫的士气,也指引着青年们在新时代的各个战场上担当有为,为勇夺胜利贡献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曾几何时,由于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艰辛,“90后”“00后”被贴上了“叛逆”“张扬”等标签;曾几何时,在父母眼前,“90后”“00后”还是个“孩子”。然而,在这场防控疫情的阻击战、人民战中,他们站在抗“疫”最前线,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战士、勇士,用热血、坚毅、奉献,书写着战“疫”的青春故事,淬炼着年轻的脊梁,彰显着青春的担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为“00后”的我们绝不是娇滴滴的一代,更不是时代的观众和看客。迈入新世纪,我们将以青春的名义出发,担当奉献,勇毅前行,不负青春,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不负青春,要保持战略定力。心定则谋定,谋定则事成。保持定力,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才不会贻误事业和人生,才能不负青春。而定力源于坚定的信念。作为“00后”,我们要不负青春,不负人民重托,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加强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好战略定力。
不负青春,要锤炼过硬能力。本领过硬方能落实担当,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无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我们都必须努力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通过刻苦勤奋的学习,不断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走出“舒适区”,加强自我锤炼,努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能力水平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不负青春,要激发不竭动力。动力来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对目标的执着,来源于必胜的信心。动力是干事的条件,作为“00后”,我们要树立勇于奋斗、不懈奋斗的思想,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永葆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以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激励自己,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斩关夺隘,一往无前,用必胜的信心开辟希望的原野。
岁月不老,青春不朽;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跟着青春步伐,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接好时代赋予自己的接力棒,既着眼当下,为打赢战疫而贡献青春智慧,又要立足长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努力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理想,在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激扬青春活力,让青春不负梦想、奋斗不负时代。
谢谢大家!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