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09江南十校试卷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9.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 (4分)
答: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2分)董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分)
望帝春心托杜鹃,
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意象:
锦瑟 庄生 蝴蝶 望帝 春心 杜鹃
沧海 月明 珠泪 蓝田 暖日 玉烟
基调:
感伤 怀旧 悲叹 孤独 凄凉 茫然 迷离 ……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杀。
——梁启超《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王蒙
锦瑟蝴蝶已惘然,
无端珠玉成华弦。
庄生追忆春心泪,
望帝迷托晓梦烟。
日有一弦生一柱,
当时沧海五十年。
月明可待蓝田暖,
只是此情思杜鹃。
锦瑟 王蒙
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
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玉烟。
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
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
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 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上联)
春心悯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 可待有五十弦,托年华杜鹃迷。(下联)
追忆流年,犹如庄周梦蝶,既往的美好飘然而逝,迷离朦胧。
追忆流年,好似 ,
, 。
追忆流年,一如 ,
, 。
追忆流年,恰似 ,
, 。
仿写练习
仿写练习
追忆流年,犹如庄周梦蝶,既往的美好飘然而逝,迷离朦胧。
追忆流年,好似望帝啼鹃,难言的深情无以倾诉,孑然孤立。
追忆流年,一如沧海遗泪,隐约的伤痛挥之不去,凄寒寂寥。
追忆流年,恰似良玉生烟,内心的梦想袅袅升腾,惆怅无奈。
再见
2009.3.19《锦瑟》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锦瑟》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 设计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锦瑟》这首诗是高中二年级上册第七课近体诗六首中的一首,这课通过学习唐代六首不同风格的诗歌体会盛唐诗歌文学的繁茂。《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中心意义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准,故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各家无定论。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对令狐家的侍儿锦瑟的思念之情,但以为悼亡诗者为最多。全诗借助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由于这多重暗示的融汇统一,因而内涵也就显得虚泛、抽象和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但这些含意朦胧虚泛的象征性图景,又是被约束在“思华年”而“惘然”的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去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岁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锦瑟》这篇课文针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诗风的鉴赏,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个点文学的喜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设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能在通观全诗的基础上逐句梳理,一步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将典故作为特殊形象使用的用典手法,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过程方法:关键字联系前后文反复理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情感态度:感受作者的惘然之情,培养自己在面对失败时的良好心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凄婉怅惘的情感。2、掌握作者缠绵碗丽、意味深长的写作风格。3、通过朦胧的意象体会作者对往昔的追忆和惘然之情。4、典故与作者感情的结合。
五、教学活动策略1、 第一遍的朗读,学生齐声朗读,先熟悉文本内容。2、 老师带领下的品读,老师带领学生重点理解诗歌的“悲”的情感基调和朦胧美。3、 一同欣赏视频文件,通过观看视频短片,使学生对《锦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一)画出流程图
(二)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些千古名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另一代表作《锦瑟》。 学生认真听老师所讲内容,以便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
2、词人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卷入牛李党争之中,政治上受到压制,始终郁郁不得志,于46岁时病死在荥阳。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可惜他“运与愿违”,遭遇谗毁,横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尝开”。这就是他的诗常带感伤情调的原因。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响的一个诗家,尤其是他的七律有独特的风格。李商隐的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的,有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的,有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与杜牧被合称为“小李杜”。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风格婉转缠绵,有吐韵铿锵、工于唱叹等艺术特点。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通过老师对李商隐的细致讲解学生对李商隐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初步了解。
3、诗歌吟诵 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锦瑟》。在读时请同学们注意诗的朦胧意境。 学生齐声朗读,逐渐熟悉《锦瑟》的文本内容。
4、字词解释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庄周。 5、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6、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词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并做出细致讲解。
5、内容分析 品读课文:同学们,我们来看,《锦瑟》这首词共有四联八句。期中五句中都有典故出现,下面来具体看一下有哪几个?板书: 素女鼓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1)首联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一词使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这感叹像是在说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应,既见“华年”之美好,更见今日回思时的惆怅哀怨。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 (2)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颔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颈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3)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此联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李商隐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就是将典故当作一个特殊的形象来使用,并加以创造性的引申。“晓梦”、“春心”便是这种用典的写法,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晓”字所暗示了梦境的短暂,“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这种痴迷沉醉、怅然若失的情意才应该是诗人所欲表达的本意。“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又加以引申。此诗的幽婉即在于诗人对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叙述,而只是用种种不同的美丽且繁复的形象和曲折宛转的章法来给予读者一种直感和暗示,使读者可以因之而产生无数的感动和联想。晓梦”与“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与“杜鹃”,引起翩飞、悲啼的联想;“月明”与“日暖”,引人入苍凉寥阔、温丽凄迷的情境。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那是一种富于感动兴发之作用的诗情。这首《锦瑟》里就有五个,每个典故都在诉说着一个"悲"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到的典故是《汉书·郊祀志》所载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闻之甚悲,命破瑟为二十五弦的轶事。这个典故的运用,特别是对"五十弦"的强调("无端")立即给诗歌创设了"悲"的氛围。而下面颔、颈两联中密集的典故则更是强化了这个"悲"字。"庄生晓梦迷蝴蝶"借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结合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可以确定他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迷茫感:不知此生为谁,不知此生何为。这种迷茫感说到底就是"人生的悲"。"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远,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后的那一声声悲啼,早已被文人墨客们写了无数遍了。"沧海月明珠有泪"来自《博物志》南海鲛人泣而出珠的传说,它传递给我们的并不是一种新奇感,而是一种"心痛感":美好之物要用泪换取,岂能不"悲"?再看"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而有玉处则有烟笼之,也即是说这些玉是想埋藏也埋藏不了的;联想诗人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他的生命中注定也是有许多想要掩藏起来的人或事,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掩藏都掩藏不了。似是命运的嘲笑,更是人生的大悲。到此处,"悲意"已经够强的了,诗人又在尾联对"悲"作了更强烈的渲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句是对首联"思华年"的照应,又是对它的转折,强调"悲情"并不是到追忆时才产生的,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怅恨不已了;或者说,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迷茫了。不管如何解释,我们都可以明了作者是在极言人生的不可把握:怅恨而无法制止下一次怅恨的到来;迷茫而只能忍受下一次迷茫带来的悲痛。正如古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云,《锦瑟》不着一悲而尽得悲意。 学生回答:素女鼓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 老师问:首联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因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声感慨。 老师提问:“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回答: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老师提问:那“杜鹃啼血”又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回答: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老师提问:那“晓、春”又蕴含了什么?学生回答: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老师提问:大家知道李商隐喜欢用典,那有谁知道诗人用典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学生:----不知道。学生提问:如何从典故中理解作者的“悲”?
教学总结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锦瑟牵情,回首往事颔联为“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往事如梦,感伤深沉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对月而泣,美梦如惘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追忆此情,当时惘然全诗共用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通过这首诗我们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尽管这首诗晦涩难懂,但我们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说明只要用心感受,总会有所收获。 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徊,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的时代中正直而又不免于软弱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环境;既有所追求想象,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 从通体看,这首诗和诗人托物自寓的篇章性质是相近的。但由于他在回顾华年流逝时并没有采用通常的历叙平生的表现方式,而是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境遇和悲剧心理幻化为一幅幅各自独立的显证性图景。这些图景具有形象的鲜明性、丰富性,又有内涵的虚泛、抽象和朦胧等特点。这就使得他们既缺乏通常抒情方式所具有的明确性,又具有较之通常抒情方式更为丰富的暗示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但这些含义朦胧的象征性图景,又是被约束在“思华年”和“惘然”这个范围内,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去把握诗人的悲剧身世境遇个悲剧心理。这种总体含义的明确性和局部含义的隐约性,象征性图景的鲜明和象征性含义的朦胧构成了该诗的最大特点,同时,该诗的优点和缺点也都寓于其中。 一曲《锦瑟》弹罢,一个憔悴的背影消逝于凄婉的琴韵,留给读者的是那无尽的怅惘。
开始
聆听一段由瑟演奏的曲目,体会其中情绪与情感的表达
学生回答,畅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仔细听,总结并引出该科的课题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作者诗歌“悲”的情感基调
教师认真听并指出其中的朗读错误
学生齐声朗诵诗歌《锦瑟》
学生探讨其中的典故传说,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基调
教师对故事传说与作者感情的契合进行讲解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探讨并总结回答
学生观看情境短片与配音朗诵,再次深入理解作者的悲伤情感以及其意境的朦胧美
老师做出总结,最后布置作业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