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最新教学资料:《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最新教学资料:《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20:52:21

文档简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
  (本文原载上海《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执教时间:2011年5月31日;班级: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一(2)班
  师:同学们好。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通俗音乐圈里非常有名,比现在与周杰伦搭档的词作者方文山有名多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个人就是——
  生(齐):柳永。(PPT展示柳永简介)
  师:柳永比前面刚学过的《蝶恋花》的作者晏殊年长三四岁,比苏轼约年长50岁。拿这两个人相比,是因为柳永曾经去拜访晏殊,但晏殊有点瞧不起他,而苏东坡则不同,有一次在与朋友的闲聊中,苏东坡曾称赞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不减唐人高处”,也就是说,不比唐人最好的诗歌逊色。柳永生性浪漫,精通音乐,是当时通俗音乐圈里的第一把好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下面把它齐读一遍。
  (生齐声读)
  师:“竟无语凝噎”中的“凝噎”的正确读音是——
  生(部分): níngyē。
  师:对。刚才大家的朗读比较流畅。接下来我们听听名家的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词作,把握情感。
  (播放配乐朗诵)
  师: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可以用词中哪几个字来概括?
  生1(轻声):我觉得是“凄切”。
  师:这是形容寒蝉叫声的,当然也包含了作者的心境。试着再找找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
  生2:伤,伤悲。
  师:为何而伤呢?
  生2:为离别而伤,用词作中的话来讲,就是“伤离别”。
  师:大家认不认同
  生(齐):认同。
  师:好。(板书:伤离别)那么,词作是如何表现“伤离别”的呢?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上阕。
  (一生朗读)
  师:读得很有情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一开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生3:首先交代了时间。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生3:从“寒蝉”和“晚”,可见季节为秋天,时间是傍晚。
  师:哦,很有眼力,秋天的蝉才叫寒蝉。交代了离别的季节和具体的时间,那么,地点呢?
  生3:地点是在长亭。
  师:嗯,城郊的长亭。“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长亭送别”,崔莺莺送别张生上京应考也是在长亭。离别时,具体的环境景物怎样?
  生4: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师:不错。其实按照自然、真实的感受顺序,应该是——
  生(部分):“骤雨初歇,寒蝉凄切”,因为只有在急促的阵雨停歇以后,长亭里的人才能够清晰地听到寒蝉的嘶鸣。
  师:是的。“寒蝉”这个小东西,要么不叫,有一个成语叫——
  生(齐):噤若寒蝉。
  师:噤若寒蝉。寒蝉,强调的是“寒”。秋天,甚至可能已经到了寒意萧索的深秋,蝉面临生命的终结,因此,嘶叫的声音显得特别凄清、凄厉、凄绝,使离人倍添伤感的情绪。词作开头两句,用电影镜头的语言来改写,应该是“晚,长亭,骤雨初歇,寒蝉凄切”。大家特别留意一下,季节是——
  生:秋天。
  师(齐):而且可能是深秋。深秋时节,再加上又是秋天当中的什么时辰?
  生(齐):傍晚。
  师:一个“秋”,一个“晚”,是一季当中、一天当中时序变化最为明显最富有特征的时候,最容易触发多情诗人的情绪。柳永词集中刻画秋天的暮色及其思绪的作品是最多的,如《雪梅香》“动悲秋情绪”“浪浸斜阳”,《曲玉管》“千里清秋”“江边日晚”,《玉蝴蝶》“目送秋光”“晚景萧疏”等等都是。
  (PPT:展示叶嘉莹语)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这样说:“柳永特别喜欢写秋天的季节,也最喜欢写日暮的景色。”清秋,傍晚,在这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时刻,真诚、敏感的词人,感触总是最丰富、最深刻的。以后我们读其他诗人的作品,也可留意这一点。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气氛里,差不多喝了一整天的闷酒。这时,雨刚住了,天色也向晚了,船头的艄公催着要出发了。这时,作者是如何刻画难舍难分的场面的呢?
  生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一描写包括哪些动作和神态?
  生6:执手和相看。
  师:能否化为具体一点的描述?
  生6:就是手拉着手含情脉脉地长时间注视着对方。“执”,表示手长时间握着,久久不舍也不忍分开,泪眼婆娑,凄然相望。
  师:说得很到位,也很有文采。《诗经》里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执”确实体现了力度和时间长度,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而是情感的传导、情感的凝聚。接下来的“竟”,竟然,应该怎么理解包含在其中的心绪?
  生7:表明离别时本该有千言万语,但此刻竟哽咽住了,满腹的话语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只会无声地抽泣。这个场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PPT展示柳永纪念馆前矗立的柳永与心上人执手离别的雕像图片)
  师:执子之手,却不能与子相守,与子偕老;不舍离别,不忍离别,而竟然离别,最终离别。为什么离别?往低处说是为了糊口,往高处说是为了事业,为了前程,感受着“前方”的召唤。“念去去,千里烟波”,不仅表示空间距离的遥远,也突出了分别时间的久长。此去烟波浩渺,前途莫测,这是普遍的无助而又无奈的人生困境。古代不像现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有飞机、高铁和手机,即使远隔天涯也近若咫尺,但从另一方面说,也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诗意。现在,我们一齐把上阕再朗读一遍,再次感受这对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全班齐读上阕)
  师:下阕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表达方式上看,有什么特点?与上阕的开头有什么不同?
  生8:用议论的语言概括,有“历史从头数”的味道,当然议论中也有抒情,与上阕一开首就具体描写不同。
  师:说得很简练。把离情放到时间的长河中来考察,就获得了历史的纵深感和丰富性。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离别而悲伤,又有多少诗人为离别而吟唱。在你接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吟唱离别的诗句?
  生9: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师:哦,是《九歌 少司命》中的名句。
  生10:《古诗十九首》中有“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师:是啊,“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生离死别,何其伤悲!
  生11: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师:大家一下子就举出了这么多诗句,可见知识面还是很开阔的。 从大家的例举可以看出,“伤离别”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情感,抒写离情别恨的作品自然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当然如果仅有“自古”及今的概括议论,还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转到自身,紧扣离别的时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堪”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齐):经受,忍受。表明在情感抒发的层次上明显往前推进了。
  师:感受很准确。这里的“冷落”也不当动词用。
  生(部分):形容词,是冷清、落寞的意思。
  师:是的,一到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枯落,自然的景象给人以萧条、枯落的感觉。“清”不是清美、清和,而是冷清、凄清;同样,“节”也不是“节日”,而是节序、时序。我国古代把伤秋、悲秋的文人称作“秋士”(板书),一到秋天就特别失落,特别伤感。在冷清、凄清的秋天与心上人离别,当然更增添伤悲的情绪。
  (投影ppt并请学生朗读)
  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
  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咏怀古迹》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从以上投影的文字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清秋”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标示时令的词语,它已经赋予了一种深厚的文化意味。“摇落深知宋玉悲”,从宋玉到杜甫到欧阳修等等,都为“清秋”文化意蕴的积淀作出了“贡献”。在这样一个凄清的秋天,与心上人分离,而且是长久的甚至可能是终身的离别,这种悲伤是刻骨铭心的。接下来,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设想自己“今宵酒醒”时的情景,请一位同学把它朗读一遍。
  生12(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清代词人贺裳称赞这一词句为“古今俊句”,“俊”也就是“好”的意思,有神采,有特点。那么,它好在什么地方呢?
  生13:这是柳永想象自己酒醒后感受到的情景,却写得很真切,如在眼前。
  生14:河岸、杨柳、晓风、残月,不多的几种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画面感很强。
  生15:“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寒冷,传达出离别后凄冷的心境。
  生16:还有“残月”,似乎象征着今后难以团圆。
  生17:这两句妙就妙在用具体的景物传达出内在的感受,失落,伤感,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
  师:大家的体会都很深切,是在用“心”读书。这几句景语,确实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渲染得十分真切、充分,创造出了一种特别鲜明、典型的意境。词人酒醒梦回,扁舟临岸,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枝头,象征着柳永凄清的心情,他不忍心离去,但最终不得不离去,所以他忍受着离别的孤独和痛苦。柳永虽然不是画家,没有什么画作流传下来,但他是一个天分很高的人,如果挥笔作画,相信也是丹青好手。有画家根据这两句词意画了一幅水墨画,比较能表现这一意境。(PPT展示水墨画)刘永济先生说得好:“‘今宵’两句,传诵一时,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别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故一时传诵以为名句。”下面我们一起再把这两句词诵读一遍。
  (生齐诵读)
  师:把作词比作缝衣服的话,这首词的针脚是很紧密的。大家前后联系起来,仔细寻寻它的“针脚”。
  生18:“酒醒”照应前文的“帐饮”,“烟波”照应“兰舟”。
  生19:还有“晓风”照应“暮雨”。
  师:是的,这样一些细微的地方,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的。柳永就这样想象着离别之后的今天晚上,准确地说,应该是明天早上的情景。当然,到这里,他的情感并没有停顿,思绪也没有停滞。他继续发挥着想象,继续将情感往前推进——“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经年”是什么意思?
  生:(齐)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
  师:注意这里的虚词“应”,是一种什么口气?传达的是什么心境?
  生20:虚拟口气,属于一种揣想。良辰年年有,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优美的景致当然也到处都有,何况诗人走的是水路,去的是江南,有的是大好河山。然而这些良辰美景对诗人来说似乎统统都只是“虚设”,都毫无意义,都无法引起诗人的兴奋情绪。
  师:阐述得很具体,很有深度。退一步讲,退一万步讲,诗人登山临水,即便有无限情愫,特别是深切思念心上人的满腹话语,“更与何人说”?多么深挚,多么沉痛!
  那么,后来的情景是不是真如柳永所说呢?我们来看看他到了南方以后写的另一首词《曲玉管》。(课前已印发给学生,PPT展示《曲玉管》)我们一起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师:这首词可以说刚好“坐实”了《雨霖铃》的虚拟想象,简直可以看作《雨霖铃》的“姊妹篇”、“连续剧”。我们来看看两首词是怎样接续、关联的,请摘取原话加以联系。
  生21:“江边日晚”“烟波满目”与“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清秋”与“冷落清秋节”都互相映照。
  生22:还有“登山临水”与“良辰好景”,“平生心事”与“千种风情”也互相印证。
  师:是的,还可以例举一些。两首词写的应该是同一旅程的前后两个阶段,抒写的情感是高度一致的。“一场消黯”,“消黯”就是“黯然销魂”的缩略。“一场消黯”,无限伤心;“登山临水”,面对这样壮丽的山河,美好的景致,只能惹起“我”的万千“平生心事”,爱情,功名,离愁,别恨,到什么地方去诉说,又能跟谁去诉说?“永日无言”,“永日”就是整日,就是日复一日。念远怀人的苦闷没有地方可以倾诉,没有人可以交流,这是什么样的悲哀和伤痛?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柳永一生事业无成,他的悲剧源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这叫作性格决定命运。柳永年过五十才中进士,一生没有做过像样的官,当过县丞,管过盐场,最高的职务也就是屯田员外郎,所以人称“柳屯田”。不成功的人生却极大地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柳永的词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这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最后,让我们在诵读中再次深入感受柳永。
  (全班齐读全词)(共15张PPT)
导入语
上一周,我班有个同学发一条信息给我:老师,为什么我的心情,一到下午和晚上就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说明你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你的心情信天晴落雨,只要不患上抑郁病就行。
翻开语文书,古代离别羁旅在外的人的心情也会信天晴落雨。如: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如此,柳永也是其中一个,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浪子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词牌的由来与创作背景
贵妃死后,玄宗入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雨霖铃》为柳永从京城开封离开,准备前往南方上任新职时,相知女子在京城道外为他搭帐设席饯别。天生多情的词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阕堪称其词的代表佳作。
关于作者
婉约派四大旗帜:
四旗中号“闺语”:
四旗中号“别恨”:
四旗中号“情长”:
四旗中号“愁宗”:
李清照
晏殊
柳永 (流行歌曲鼻祖)
李煜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一、雨霖铃中的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也许真是红透半边天,引来代表士大夫雅词的大学士苏轼,想和代表民间鄙俚之词却能传遍大街小巷的柳永,互相较劲一番。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四、众妓葬柳:谢玉英、陈师师、赵香香。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靄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哀婉、悲伤、凄清
听朗诵,初步感受作者伤离别的情绪
1.景语(包括意象体会)
寒蝉、长亭晚
骤雨歇
烟波暮霭
酒、晓风、残月
环境悲凉、难舍难分
渲染气氛离愁别绪
夜色浓、天阔地阴、
无边无际的愁绪、茫然若失
别后思念苦酒醒伤情风情难言
离别前
离别难
别后
相思苦
融情于景虚实相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漂泊悲愁
清秋节
愁意浓浓甚于常情
与柳永《雨霖铃》意象相近的意象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3、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4、烟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66年那场春风,渐渐由少女变成了泼妇”
2.情语:
基调、情事、专注于恋人
情态、执手相看,可倾衷肠,他日天各一方,欲说而不能,更显愁肠百结。
离情甚于古人点旨
别后生活孤寂 落寞
凄切、无绪
执手、凝噎 —更与何人说
清秋伤别
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时
别后
念去去
连用、内心独白有咬牙忍痛之感
赏析名句: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
一幅鲜明的画面。一个“晓”暗合上片”晚”,暮霭中分别,晓雾中醒来,船行一夜,人隔千里,能不伤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
黯然而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
总结语
哀怨声声,从古传今而愈响愈烈。何谓伤情,何谓幽怨,尽显人间离别之无奈。艺术魅力彰显,感染读者纷纭。赏析古词,传其经典,闻其声而知其境、懂其音而知其心者,今有人几?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他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多读柳永则国学经典之传承可以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