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销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然而好景不长,遭遇靖康之变,两人躲避战乱于江南,南渡不久,丈夫病死,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最后,怀着对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和孤寂中死去。
李清照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擅长的还是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
____郭沫若
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又到了美好的节日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 《古诗十九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
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朗诵体会
小组讨论
词中哪个字体现了对丈夫的浓烈的相思之情?
明确: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作者用哪些物象和画面来表达这种愁情别绪?(小组讨论)
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橱、西风、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琅嬛记》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拓展延伸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玉簟秋”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 围,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基调?
2、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 句,试作简要赏析。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李清照集》 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
《李清照评传》王延梯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清照词鉴赏》周振甫、周笃文等撰写一个人的《醉花阴》
——《醉花阴》教学设计(修订版)
课题:《语文》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之《醉花阴》。
教学班级:淮南一中高一6班(A)。
教学时间:2008年4月18日第四节课(11:00-11:45)。
授课地点:淮南一中东教学楼四楼南多媒体教室。
执教者:安庆市宿松二中吴忌。
学情与教材分析:
1、本次教学为安徽省教坛新星评比考核,学生都是此前教者不了解的,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但可以将学生定位在稍高的水准层次上,因为淮南一中是安徽省示范中学。教者对学生素质可以有较高的预期。
2、备课后允许授课教师接触学生,师生可以先期沟通,布置预习,这为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行阅读教材。
3、李清照一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遭遇前后期变化巨大,诗词创作风格变化也很明显。课文选词两首是前后期的代表作,感彩悬殊。本课着重分析鉴赏《醉花阴》,重在品味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
4、教学以诵读为重,通过诵读,把握《醉花阴》的内涵与语言韵味。因为内容是明白浅显的,要求当堂成诵。
5、注意时代的“隔阂”,年龄的“隔阂”,这两个隔阂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巧妙的环节予以打通。“闺怨”在宋代即如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述,而现在呢?北宋时代的少妇她们的爱情生活、思想情感也如词所示,现在呢?这是理解和鉴赏《醉花阴》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6、难点之二是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
教学目标:
1、 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2、 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 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教法建议:
1、朗读;2、讨论;3、比较拓展;4、多媒体技术支持。
教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
课外活动时间允许与学生见面(得班主任给的名单一份,30人)。向同学们问好,简单说明教学缘由。请求大家配合。
赠送执教者吴忌个人散文集三种,《雨的缝隙》、《凝视一切》、《以痛止痒》。期望引起学生兴趣,赢得好感。
匆匆告别,话不多说。
提出预习要求: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训练美读,争取课前背诵《醉花阴》;
2、搜集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作比较阅读;
3、领悟《醉花阴》的内容,思考“愁”什么?对比古今处理如此情感的不同方式;
4、建议走读生回家将《醉花阴》词读给自己的母亲听听,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近景近情引入宋词,扣住“人性”常理,“人情”常态来切入李清照的“闺中”之愁,之恋。
检查预习,设置提问引入对课文的思考。(问题先不展开,搁置,先要求朗诵,再讨论。)多媒体图片,快速导入:
图片1,巨幅市景,现代化城市。文字:“我随春风到淮南!”、“高一(6)班同学们好!”
图片2,八公山文化节。“多么热闹的淮南!”
图片3,淮南风光图,忘情谷。“多么美丽的淮南!”(板书“忘情谷”,问淮南人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忘情谷”,内容与《醉花阴》可以关联。)
图片4,特级教师井多德校长等组图。“多么严肃的一中老师!”
图片5,高一学生运动会组图多么活泼可爱的一中学生啊!
图片6,光头吴忌问好图。天下最丑的老师,今天算是见识了啊。
给出课题:一个人的《醉花阴》(图片7)。
强调“一个人”,谁?李清照,请学生说出相关文史知识、创作背景。
(实际上“一个人”是本课最紧要处,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一个人的相思,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这是我对《醉花阴》最真切的感悟,是我设计本教案的“轴心”。)
二、组织诵读:
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
给出“李清照《醉花阴》诗意图”(图片8)
给出音频资料。
三、切入提问:
1、《醉花阴》里的李清照是怎样一个李清照?
讨论。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图片9)
愁永昼
半夜凉初透
把酒黄昏后
人比黄花瘦
——真个是说不得的“愁”啊!
“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这个女子的生活不好过吗?我们看诗歌中的物什,看篱笆院落,看菊花,看酒,都是悠闲的幸福啊。诗人内心“欠缺”什么?我们应该猜测一个女子的心事。
2、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图片10)
讨论:
把握表达手段:细节,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注意季节,时间(重阳)
教师要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种“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启迪学生语言运用。也如老师一样说出。
季节:佳节又重阳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
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
意象:人比黄花瘦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
这是“一个人”的独守,是一个失眠女子的倾诉。
而诗人为什么“失眠”?
好一个“销”字,好一个“瘦”,这样失去的就是爱情的斤两和形状。
重阳节是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
酒是浇愁的,但一个人的寂寞,可能“举杯消愁愁更愁。”
菊花为谁而开?一个人与秋冷之花的重叠。意韵无比丰富。
这里的“瘦”真个是一个人形体的消瘦吗?不,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应该是一个丰腴的少妇,有精致的富态之美,像盛开的菊花一样鲜艳。(指点学生讨论,对比,分析)这里的“瘦”是心理之瘦,情感之瘦。
——爱情在心中燃烧,就是瘦的感觉。
3、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
李清照有怎样的“愁”?李清照为什么“愁”?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讨论:
A、李清照的“愁”没有说明白,是什么?(图片11)
追问。
一个人的孤独:
思念!
思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
哦,愁的原来是爱情!
能说李清照想她的男人吗?那就俗啊。如何才雅?这需要文学的手法,需要修辞。我们看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此含蓄的表达。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B、李清照为什么要“愁”,不“愁”不行吗?(图片12)
追问。
不行!
这是要命的“爱情”!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1)“闺怨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学生举例……)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有什么样的胆识啊!要知道这是封建社会啊!而不是今天的现代语境,不是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时代。
而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闺怨诗的作者都是男诗人。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
我们必须明确,爱情是“人性”之至美!李清照在此有了直陈“人性”的直率之美!当得起“勇敢”二字。
(2)李清照为什么“愁”?这要涉及人性中的“爱情”。这是本课文本中没有直接说出的,是“含蓄”和委婉。这是鉴赏的一个大难点。我们面前这些少男少女学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讨论之,引导之。
开放问题,不必给定一个唯一的答案。但必要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C、对比法教学。
A、李清照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与李清照作一番对话。(图片13)
比如舒婷(我们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吧)。
可以朗诵《致橡树》(初中学过?)。(音频资料)
B、也可以让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都市生活……
给李清照一部手机,让她打可视电话,
上网QQ聊天视频,
坐飞机或者动车组旅游。
C、务必使学生对“闺怨诗”的中国传统有一个认识,对爱情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追问:是李清照那样的相思有滋味,还是我们今天的相思有滋味?
李清照的《醉花阴》多么含蓄、典雅,古人由于相对闭塞的时空,相思有更多的滋味。我们可以欣赏闲愁之态,闺怨之情,人性深处,诗意细密。而我们今天由于快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联络,没什么想头了。或许正如我们吃的快餐食品,它不是“大菜”,三下五除二,就满足了,结束了。
当然这本无高下,只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已。
4、背诵。
在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了,可以安排检查背诵,看学生是否能够背出,是否能够以声传情达意。
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再播放视频朗诵。
5、处理“研讨与练习”。
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做一个当堂落实。对《醉花阴》的艺术表达作一个深入的讨论。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但点到为止。因为仅仅这一首词就不必多说了。
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具有感人的魅力。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也是我们对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
可以就中国古典诗歌“人”与“花”的关系设计一个练习,看看学生的积累如何。要注意集中,不可散开。突出“花”的行色与人的情感的对应关系。诗意的表达都是具体形象的。
训练学生的想像与联想。并由此引入写作方法的借鉴,点拨之。
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板书:
“人面桃花相映红。”
“芙蓉如面柳如眉。”
“芙蓉向脸两边开。”
四、回到预习中第四个问题的讨论。(图片14)
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我们昨天回去把这首词念给自己的母亲听了,你母亲有什么反映?你们讨论了一些什么?有什么感想?
组织这个讨论可能有难度——
一是学生可能“胡扯”,也可能依然“封建”,也可以“羞涩”。
但高中生已经在成人的道途之中,语文的使命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成长。可以将问题提出来,种下一粒“种子”,待将来发芽生长也是好的。
讨论,明确:
天下女性,千古深情!(板书)
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即使一只大雁失去了爱侣,也会痛不欲生绝望而死。物犹如此啊!
对爱情,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的颂歌!
五、课外作业。(图片15)
A、请大家在日记里写一篇私密日记。表达对学习李清照《醉花阴》的最真诚的感受。
你要不同意,老师不准看啊,父母也不准看的。
当然你也可以发表出来,也可以贴在学校的论坛上讨论,像李清照一样将这篇私密日记留在文学史上……
B、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仍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向下一课引导: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图片16)
不!
引出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
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这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
六、总结。
告别。(图片17,小孤山)
七、附录板书:(图片18)
醉花阴
李清照
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
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
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丽!
课后反思:
从江北到淮南,千里奔驰,备课上课。在淮南两天,我东南西北都没有搞清楚。但我知道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我的课堂都有很多遗憾。
一、手写的教学设计有错别字,有病句,多处错用标点符号。晚上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设计做相应的完善,并打印出来,我用的是智能ABC,仍然有多处错误。比如“北宋的美女”成了“背诵的美女”,“设计一个练习”成了“设计一个联系”,“形象而生动”成了“现象而生动”,“赵明诚”成了“赵明成”,“生当作人杰”成了“生当做人杰”。半夜了,我身上有很多瞌睡虫。
二、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水准估计过高,课堂设计的“讨论”实施不能完全到位,孩子们还真的像《醉花阴》一样“含蓄”而“害羞”。我就只好多说一点了,课堂没有我想像的“激情”和“活跃”。老师多说一点,也是教法之一吧。虽然仍然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对《醉花阴》的鉴赏教学,能够按照我预设的思路进行“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但并不十分出彩。少了许多我老吴惯常的“风采”。这是最遗憾的。
原因可能是第四节课孩子们疲劳,饥饿。还有彼此的陌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休息和食物,而不是北宋时代的爱情相思。更可能孩子们看我老男人一个,说什么少妇的相思闲愁,不恰当啊。我陡然来这么一节课,本来就是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干扰。要向孩子们道歉。
特别感谢一个男生,他多次主动配合答问,尤其是“讨论”在现代语境下“我母亲的相思”,他做了很好的表达,语言流畅而得体。这里有表达的积极,情感的成熟,价值观的正确,课堂交流的美感。这是我最满意的。
三、我的教学设计多少是有一点“另类”的。我知道孩子们初中学习过,至少接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所以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以孩子们熟知课文为前提。第一重点是对《醉花阴》“爱情”文化内涵的开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第二重点是领悟古典诗词这种不能说,不得不说,不说而说的含蓄的“表达”;第三重点是指导朗诵,读出情味,集体而高声的朗读明显是不恰当的,这是一个人的心灵的独语,委婉而缠绵。
孩子们比我预计的要单纯。大多是些很乖的孩子。教学的时候,我很尊重他们。我不接受有一种做法,老师指挥课堂就是玩大把戏的导演。上课也是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师生心灵的交流。孩子们接受老师有他们平时的习惯。应该尊重的。即使课堂不很好看而影响被评价,那是次要的。先要为孩子们上课,再为自己文学及教育的情感与理念上课,为了得分为了一个好的评价就排在最后了。
四、我个人平常教学放肆而多少有点嬉皮。一时间要这些陌生的孩子配合默趣,也很难。但我的理念是,语文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文学是深刻而鲜活的文学。我要求我个人的见解新鲜而深刻,要求我个人的语言准确而生动。我愿意为此而努力。
2008年4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