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最新教学资料:柳永词两首(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最新教学资料:柳永词两首(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20:52:21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柳永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凭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入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
诗歌诵读技巧
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
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知识积累1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被后人尊奉为能和“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元曲”并驾齐驱“一代之文学”。
知识积累2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知识积累3
宋词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词——在词史上被称为是正宗和本色行当。内容上多是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言情);格调上委婉柔媚,偏于阴柔之美,音律上浅唱低回,代表作家是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唐代词人代表是温庭筠、南唐后主李煜。
豪放词——是由苏轼开创的,坦言自我,自然的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独特格调。后来南宋辛弃疾因自己在政治上遭遇排挤,在他笔下词成了抒发因报国无门悲愤不平的工具,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主题常常是抒发远大政治理想和乐观旷达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或描写雄奇博大的景物。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知识积累4
⑴地理形势重要。
⑵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知识积累5
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知识积累6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柳永《望海潮》译文
《望海潮》是投赠之作。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在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无不祥和欢乐。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也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知识积累7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译文
《雨霖铃》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词人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作者用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令人不胜伤感。
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
知识积累8
问题探究1
作者对于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问题探究2
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问题探究3
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问题探究4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问题探究5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问题探究6
练案(自主练习)
1.D 2.A 3.C 4.B
5. 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6.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 (清新,秀丽)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7.C
再见柳永词两首
核心目标:把握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学习表现手法。
辅助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导入:这个单元我们来学习宋词。词是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词的相关知识介绍:词,是歌词的意思,一种按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它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相当于宋代的“流行歌曲“。“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
词有它独特的体制特点,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1、词调与词题
词调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每个词调都有个名字,即词牌。如本词的词牌是《望海潮》,《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雄伟景观,调名当取其意。其他常见的如《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相见欢》、《龟虽寿》,听起来好象是写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总之,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2、词体
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9——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 每首词中有分段: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3、词句与词韵
词句是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讲究平仄,押韵,比诗要复杂得多,更加严整、细密。
宋词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词——在词史上被称为是正宗和本色行当。内容上多是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言情);格调上委婉柔媚,偏于阴柔之美,音律上浅唱低回,代表作家是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唐代词人代表是温庭筠、南唐后主李煜。
豪放词——是由苏轼开创的,坦言自我,自然的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独特格调。主题常常是抒发远大政治理想和乐观旷达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或描写雄奇博大的景物。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陆游等。
走近作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客死襄阳,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葬之南门外。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到京城赶考。凭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入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
二、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2、听《望海潮》朗诵。听完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1:“市列珠玑……竞豪奢。”——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
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示例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示例4;“云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示例5:“重湖……花。”——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
如果说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那么西湖秀色则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啊,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自然风光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示例6:“千骑拥高牙……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恐怕也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
示例7:“羌管……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合作讨论探究
总结本词在写景方面的艺术技巧。
【点染、铺叙】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论》中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态。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上片先点杭州的“形胜”和“繁华”,前三句是总写,继而九句紧紧围绕这三句作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整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抗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3、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核心目标: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请同学们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
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不难看出,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
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1、“寒蝉……歇”——“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里的蝉叫;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 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 ,再看恋人几眼 ,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这几个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
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正所谓“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
示例3、“念去去……阔。”——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示例4:“都门……催发”——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 “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示例5:”执手……凝噎.”——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示例4:“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春心莫共花争放,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结语: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