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下的《声声慢》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师:今天我穿了一件很喜庆的衣服,但要讲一首表达愁苦的词,同学们,如果借用诗词的表现方法来讲,这用了什么手法?
生:反衬、对比。
师:反衬,没错。我们接下来学习一首词,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这首词,我们学习诗词的另外一种表现手法。
师:在讲词之前,我们先聊一聊诗和词有些什么不同。平时我们都是诗词并举的,诗词相同之处很多,表达思想抒发感情,都要用比较固定的格式、要讲究韵律,比如押韵,特别讲究语言的锤炼。对不对啊?大家平时有没有想过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
生:(困惑)
师:同学一时想不到,可能是我们离诗词的距离比较远,其实我们读诗词的时候啊,不要把它们“神化”。我常跟我的学生说,诗词其实也就是古人写的日记,相当于你们的现在的QQ日志。比如说我来到我们的学校,见到我们的“葵花园”,了解到它里面蕴含的教育理念,很有感慨地说:哇噻,了不起的葵花啊!这就是我写的诗啊,只是这诗水平太低。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把读诗词弄得煞有介事。
师:除一般的形式外,诗词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说诗,有没有听说,“诗言志”(板书:志)这个“志”是什么东西呢?(停顿)思想、抱负、志趣,诗歌更侧重表达这些内容,同学们学过陆游的《示儿》吧,(学生摇头)没学过?但其中有两句诗同学们可能知道:王师北定(略停)
生:(齐跟上)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国家打了胜仗,你们在祭奠父亲的时候,可不要忘了告诉我啊。它表达了爱国诗人的志愿。但是,词呢?词其实也很简单,比如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唱的歌,歌词是谁写的?
生:(齐)方文山。
师:方文山写的歌词在古代就是词啊,词最初起源的时候就是歌词。
师:那么诗与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古人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言长”是什么意思呢?“言长”主要是说词更侧重表达感情,能够把感情表达得更曲折、更宛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声声慢》,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情,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看到词作的最后一句,那就是――
生:愁。
师:对,就是愁。(板书:愁)整首词作者要抒发的就是愁,现在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来写愁的。
师:要懂得如何表现愁,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愁。我们常说“知人论诗”,那么我们先要认识李清照,以前学过李清照的诗词吗?
生:学过。
师:那么那位同学来介绍下李清照?(有学生举手,老师示意),好的,就说说你认识的李清照。
生:嗯,李清照的早期生活是非常愉快的。在当时是一位有名的才女,她早就认识赵明诚了,但他们都是高府的子女,由于他们(的父亲)是不同派别的,相结合很难,但通过李清照的父亲的努力,他们俩结合了,然后赵明诚到别的地方去……(老师提示:任职),嗯任职,李清照就开始相思了,写下了什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师:呵,“闲愁”,你用了一个很好的词语。(用眼神鼓励学生继续)
生: 然后……
师:这首词(指板书的《声声慢》)是不是写闲愁啊?
生:不是,这是她晚期写的,这时候赵明诚死掉了(老师补充:病逝。)南宋又衰败了,她带了一大批金石,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流落吧,后来,她的金石又被抢了。
师:那么,《声声慢》所写的正是这个时期的愁,你说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介绍得非常好,比我了解的李清照还要多。看来这位同学的阅读视野很广,值得大家学习。
师:关于李清照,我们的同学自己介绍了,大家听清楚了吧,我再概括性的说一点,正如刚才的同学所说,李清照小时候,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大家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她嫁给了如意郎君,就是刚才我们同学说的,赵明诚。他们夫妻志趣相投,关系很好,夫妻关系和谐,我们用一个很文雅的词,大家会吗?
生:(不同的回答)恩爱、和睦、举案齐眉。
师:还有一个叫:琴瑟和鸣。(板书)同学们把它记下来,我们不断地积累词语。
师:这个时候她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刚才我们同学讲过,在她中年的时候,也就是跟你们父母差不多大的时候,48岁,生活出现了很大的转折,那年,北宋――刚才我们同学说是南宋,这个不对。北宋灭亡,国家没了,而她的丈夫又病死在任上,李清照流落到南京,南渡之后,李清照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声声慢》所写正是她孤独无助之中的愁,是伤夫之痛,忘国之恨。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她是怎样来写这种愁。在此之前,我想还要做个铺垫,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写愁的诗句,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愁的。
生:(思考)
师:李白很夸张地写过愁。有没有学过?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师:愁比三千丈的白发还要长,这是夸张。刚才我听到同学说到另一首写愁的诗,来,请你说。(示意刚才说的同学)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师:很好,还有吗?有没比喻愁的呢?问君能有几多愁――
生:(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注意刚才这些诗句,它们写愁的时候,是不是都有“愁”这个字啊?对,它们都没离愁这个字,而我们现在要学的李清照的这首词,通篇都写愁,但是,它却不直接写愁,有人评价说,这首词是“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板书:字字含愁,声声是愁)但词人却没把愁说破,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表现愁的呢?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这首词不适合齐读,因为它的停顿很有特点,有什么特点呢?同学先自己读一遍,轻轻读。
生:(轻声朗读)
师:好,读完一遍吗?停顿的特点我们留到等会儿再说,下面同学再读这首词,再读的时候请注意,词人除了在最后一句写到愁字,前面都没写到愁,但是我们又说它是“字字含愁”,那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她的愁呢?请同学再读一遍,这次把声音放高一些。读完之后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愁的?
生:(学生较大声的朗读,老师在行间巡视。)
师:(待朗读声音停下)李清照的愁,你读出来了吗?有没有感觉?这样,我们一起来看词的第一句,我举个例,和大家讨论一下,后面的就由同学们自己来分析。
师:第一句,(老师示范性朗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大家注意到停顿了吗?多是几个字一顿?
生:两个。
师:两个,不错。我们读诗词啊,都要读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呢有时是词人自己,有时是作品中所描写的其他人,这首词,大家看看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的是谁的愁情?
生:李清照的。
师:那么,第一句是怎样写她的愁呢?“寻寻觅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啊?我们知道写人可以从很多的方面来入手?“寻觅”是写词人的……
生:动作、行为。
师:动作,不错。那她寻找什么呢?(停顿)有人说,她从梦中醒来,在寻找梦中的情境;有人说,她在寻找一些温暖的回忆。再看第二小句:“冷冷清清”,这是对什么的描写啊?
生:环境。
师:环境,不错,作者在到处寻找,看到的却是周围冷清的环境。我们常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者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我们可能用杜甫的诗来作证,“感时花溅泪,(学生齐跟诵)恨别鸟惊心。”伤心的时候,看到花朵上的露珠,就觉得那是花在流泪。所以,我们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悲伤的。最后,她寻找到的结果,大家看,第三小句,是来写人物的什么的?
生:心理、内心。
师:心理,“凄凄惨惨凄凄”,寻觅的结果是内心更加愁苦。这第一句的三小句,都没有写到愁字,但它却让人笼罩在一种愁的氛围之中,这就是《声声慢》的写愁,没有直接写愁,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
师:好了,刚才我做了一个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读下面的词句,然后,我们按照顺序,一句一句来分析它们是怎样写愁的。现在,同学们边读边讨论,然后,我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学生相互讨论,老师在各小组提示。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有愁吗?“雁过也,正伤心,却是借时相识。”怎样写愁?)
师:(约4分钟)可以了吗?我们现在试着说一说,好吗?来,我们来看第二句。“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一句怎么体现词人的愁情呢?来,这个小组,请派一位代表。
生(女):“乍暧还寒时候”写的是秋天。
师:呵,秋天!
生:对,秋天本身就给人萧瑟的感觉。秋天忽冷忽暖,是最难调理的时候,这就表现了她的愁苦。
师:难调理,也可以理解为难以入睡。同学们,我们常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愁,你们看这个字,它本身就是秋与心的相叠。诗人在表达愁的时候,往往选取这个特定的时令。你们学过马致远的《秋思》吗?(学生回应)你们看,他把那个“断肠人”放在哪个季节写的?
生:秋天。
师:这里也选取秋的时令来体现愁。来,下一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又怎样体现愁呢?
生(女):晚上的风很大,她就喝酒,一个人。
师:一个人喝酒,“怎敌他”,是挡不住吧,我们常说喝酒有些什么作用啊?
生:借酒消愁,还有驱寒。
师:好,我们先说驱寒,这里能不能驱寒啊?
生:不能。
师:是的,挡不住风寒。这里更多的还有同学们说的借酒消愁,但这愁能消吗?
生:消不了。
师:为什么消不了啊?是这酒无力吗?这里有个很特别的词,大家看一下,“淡酒”,淡酒表面看来好像是酒力不够,不过,李清照之前也写过词句,她这样写,她说“浓睡(顿)不消残酒(学生齐背)”。对对对,什么意思?(顿)睡了很久那种酒意还没法消除啊。酒还是同样的酒啊,那为什么这里就变成“淡酒”了呢?
生:(指其中一小组,男生)喝酒的心情不一样。
师:心情不一样,不错,这时候她的内心很愁苦,她的愁很重、很深,烈酒也压不住她的心愁。所以用的是“淡酒”。这里没有写愁字,却表达了愁情,我们接着再来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借时相识。”怎么写愁啊?
生:(指其中一小组,男生)李清照是北方人,看到大雁南飞,(想念故乡),还有就是他曾写给赵明诚的《一剪梅》里面有大雁,写雁是说她想起了她的丈夫。
师:呵,你理解得很好。在我们文化里面,有个关于大雁的成语,叫做(顿)鸿雁传书(有学生回应)。作者视线投向天空,看到的是南飞的大雁,再仔细看,那似乎就是曾给丈夫捎过信的大雁。但是现在怎么样?
生:不会有信了。
师:是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永远也不会再有信来了。所以,此情此景,令人心痛甚至心碎啊。
师:这是词的上片,这些组的同学理解分析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词的下片,也叫下阕。下阕又是如何不写愁字表达愁情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好,这一小组的代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所描绘的场景?
生:(示意一女生,站立,欲言又止。)
师:黄花是什么花?
生:菊花。
师:这句所写的其实就跟我们现在这个季节的景物一致,对吧?哪一位帮助这位同学?说说词句写得是什么样的画面?
生:(主动站立)菊花凋谢了,花瓣掉了一地……(顿)
师:“如今有谁堪摘”这里是不是含有对比啊?“如今”,那说明曾经怎么样?
生:有人摘。
师:谁摘?摘来干什么?
生:她,还有赵明诚。
师:不错,她与丈夫一起来赏花,并摘花相赠。但是现在物是人非,所以这种伤痛无法排遣。进一步写愁。现看下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句比较简单,简单的留给老师说,词人百无聊奈,孤独无助,坐在窗前,触景又伤情,睹物呢,又思人,这个时候,作者内心充满凄苦。我们再看下一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你能不能也先描绘一下这句词所写的情形啊?
生(男):一棵梧桐树立在那里,细雨绵绵地下,然后呢,梧桐叶挡住了细雨,到黄昏的时候,雨停了,只有桐叶上的雨水一滴一点地落下。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看看窗外,秋天的梧桐叶是怎样的情形?
生:梧桐叶在飘落。
师:落叶本身就给人落寞、凄清的感觉,这时候又下起了绵绵细雨,就跟我们今天窗外的景色一样(注:正好当天下着小雨),只不过我们的心境不一样。同学们注意这个地方,作者又选定了一个什么特定的时间?
生:黄昏。
师:是的,之前她选了特定的季节――秋天,这里又选了特定的时间――黄昏,还记得《秋思》里那个“断肠人”处于什么时间吗?怎么写的啊?
生:也是黄昏,“夕阳西下”。
师:秋天的黄昏,令人更加伤感,令人的愁绪更加深重。“点点滴滴”,我们的同学把它理解为――雨停了,雨水再从树叶上滴下来,如果我把它理解为雨没停,还在不断的洒落,也是行的。这个雨啊,在自然界是雨,但在词人来说则是眼泪,它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也一点一滴地打在窗前词人的心上。
师:现在大家看,整首词写到这儿,有没有出现一个愁字?
生:没有。
师:的确没有!通篇都是愁,但作者却没把这个愁点破,那么,作者是靠什么来渲染这种愁的呢?
生:写景,借景写愁。
师:不错,以景写愁,借景抒情。它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营造一种凄苦的氛围。表达词人的愁情,这比直接写痛苦和泪水更加感染人,所以有人说,整首《声声慢》,“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板书:呜咽)正是这种手法的作用。
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词的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法就是――
生:借景抒情。
师:以景写情,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师:这就是我之前所讲的,词和诗侧重点的不同,一种愁情,作者把它写得曲折、含蓄。这是词不同于诗的一个特点。
师:我们再看看词人的最后一句,它概括性的把愁表达出来了。同学们一起来读下这句,注意它的停顿。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上面所写的光景,渗透了作者的愁。但是作者的愁,还远远不止这些。
师:刚才大家读最后一句,有没有注意到,它是几个字的词句?
生:七个。
师:在诗歌里面,七个字的诗句我们叫七言诗,比如,七言绝句,七言律诗。这首词之所以表达感情这么曲折,这么含蓄,还有其它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词句的停顿。
师:我们又用诗来比较,诗歌,我们举七言诗的例子,大家回想一下,它的诗句是怎样停顿的?同学们学了杜甫的《登高》,请回忆一下它中间的两联。
生:(稍作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联,也就是颔联,看它是怎样停顿的,怎样的节奏,它是七言一句,停顿是――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前四个字连在一起的,是按照4、3的规律来停顿的。你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我们再看第三联,也叫颈联。它是怎样的节奏,读一读看。
生:“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这是怎样的停顿规律?
生:2、2、3。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现在我们看这首词,这里的最后一句也是七字句,大家看它是怎样停顿的?它是不是4、3或2、2、3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标示出来。(停顿)好,你来(示意一学生)。
生(男):3、2、2。“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那么,你认为呢?
生(女):我也这样认为。
师:很好,的确是3、2、2,“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知道,词又叫做长短句,它的停顿跟诗有很多不同,有很多变化。但同学注意这首词没有?这首词里很多句子都用的是2个字一顿,两个字一顿来结尾的词句,我们叫它双式句(板书:双式句)。
师:这个双式句,大家记住了,它也是词表达感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词作里面,双式句越多,它所表达的感情就越曲折、越含蓄。这一点同学们以后可以慢慢体会。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希望同学们喜欢这首词。(下课铃响。)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借 景 抒 情
愁
(字字含愁 声声是愁)
志
呜咽
琴瑟和鸣
【附】教学反思
这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与另一位老师同讲《声声慢》的一节课。另一位老师确定的教学主要内容是诗词的意象和这首词里叠音词的运用,我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自己感受古诗词的同时,理解词作借景抒情的手法,并了解本词通过有特点的停顿(节奏)表达感情的特点。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反思。
首先是这堂课教学主要内容的确立,我的依据是王荣生先生所倡导的两个原则:其一是根据体式,即把词当词来上――与诗歌比较,词更侧重于表达感情,侧重于表达感情的曲折和含蓄。在把握词总体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李清照《声声慢》的主要特点――以景写情的表现手法。其二,是根据学情,上课之前,我在上课的学校已挂职学习一周多时间,听了十多节语文课,并特地听了三节“诗歌鉴赏”课,发现所在学校的学生与古诗词有一定的隔离,从常态凭自己的个人感受去欣赏古诗词的习惯还没养成――不少学生还停留在对古诗词各类手法的辨认上。而《声声慢》本是上海版教材安排在高二的内容,但因为高二学生已去基地学农,所以放在高一来上。针对高一学生对于诗词的体会、感悟更为粗浅这一特点,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把握词作的特点之外,还预想着要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所以考虑到从生活化的内容入手,力求在认识和心理上消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些障碍。这也就是这节课开头部分,从诗与词的异同谈起的意图――但从这样导入所化的时间(4分20秒)与方法(主要是老师介绍)看,我觉得这一环节还有待改进。
其次是这节课的教学方式。我相信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方法即是合适的教学方法。诗词本在于学生的感受、体验与想象,用多媒体往往会限制学生的体验程度与想象空间,所以我放弃了多媒体,只用了一只粉笔作为教具,还学生最常态的诗词阅读方式――朗读、感受、体会、分析、讨论。另外,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始终以学生的感觉为基础,拿读原词为例,整堂课共朗读了四遍。第一遍,学生轻声自读――关注停顿;第二遍,学生较大声朗读――思考不用愁字如何写愁;第三遍,边读边停下来讨论――这一句的愁情在哪里体现;第四遍,老师在请学生分析之前的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感受“声声是愁”。尽管有四次朗读,但给学生的感觉是并不显多余与重复,因为每一遍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把这些朗读有机地安排到教学的环节之中,不让学生感到突兀。再者,我赞同“一课一得”,即教学环节不宜过多的原则。这堂课我安排的核心环节就两个,一是让学生感受、讨论与分析词作如何以景写情、借景抒情,二是了解词作何以“声声是情”——主要是通过有特点的停顿表达愁情。而在两个教学环节内部,又注意了教学流程的清晰(有预设也考虑了生成)。对于前者,先做了两个铺垫(主要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知人论诗”,请学生代表介绍所认识的李清照时,让其余的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感受词人的情感);另一个铺垫则是通过对比,回顾以往所学的“写愁”的诗句,以“含愁字”与“不含愁字”及采用其它手法的比较来明确今天这节课的任务,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接着以词作的第一句为例,给予学生一个感受与分析词句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与讨论基础之上,指派代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并给予分析(按顺序逐句完成)。最后,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悟之时,老师作精要的总结――“作品靠写景来渲染这种愁苦,这比直接写痛苦和泪水更加感染人。所以有人说,整首《声声慢》,‘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正是这种手法的作用啊。”至于后者,其实在教学流程的前段,我已作了铺垫――在让学生第一次轻声朗读时,就要求大家关注停顿;在进入教学的第二个核心环节时,又让学生先回顾七言诗(以七言为例)的停顿规律,再让学生对比词作的最后一句(七言),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本词停顿的特点,就此推出“双式句”的知识,但落脚点不在认识“双式句”,而在于让学生知道这一特点对于表达词人感情的作用,让学生懂得本词在“字字含愁”之外,还“声声是愁”。
第三是备课上课的考虑均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上面已谈到,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力求以学生的“学情”――对于词作的认识、感受与学习的基本情况为起点。上课之前始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这堂课上将收获了什么,是否会有收获,我将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得到这种收获。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有隔膜,我就尽量采用通俗、生活化的内容和语言来引导与表达;对于这节课希望让学生得到的收获之一——懂得词作如何以景写情,则设计好课堂的“主问题”:“词人到最后一句之前,都没有把愁说破,她是怎样表现愁情的?”(“你从哪里读出她的愁呢?”“这一句是从哪里写出愁情的呢?”)。至于这节课希望让学生得到的另一收获——了解声音也能表达感情,则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朗读来发现。有些遗憾的是,这一内容没得以充分展开――若在课堂最后还能让学生根据本词停顿的特点,朗读一遍全词,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同样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实际上课时间的统计与备课时的预想基本符合,第一个主要环节占时22分多钟,第二个主要环节是10分钟多一点。以第一个主要环节为例,学生三次带着不同任务朗读与体会的时间分别是约1分、2分、3分钟,而学生分享体会、分析回答问题并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是16分钟。这样的安排也就从时间保证了课堂“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
尽管这堂课得到当时听课老师的肯定,课后学生的反馈有如下的评价:“有收获,觉得读词有趣。”“懂得了以景写情的手法”等,但自己感到这堂课的欠缺还有很多:一是课堂“前奏”显得过长,应该还要设计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二是对于让学生感受“声声是愁”这一教学内容展开得还不充分――学生对此还没有较为深切的感受。三是对“学情”了解不具体――课前没有直接与这个班的学生就诗词阅读了解情况、交换意见,故在问题的设置上开放度不大,处理教学细节上显拘谨,不能像平时对自己的学生那样收放自如,因此自己感觉课堂气氛未得以充分调动。四是课堂语言带有口头禅――“对不对”、“是吧”。这也是要克服的毛病。(共24张PPT)
声声慢
宋词简介
李清照简介
课文赏析
教学内容
词是什么: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音乐文学。又叫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产生与发展: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白居易、李煜、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
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流派:婉约、豪放
一.宋词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状元王拱辰之孙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殁于建康(今南京),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
李清照简介
生平简括:
人生之幸:书香门第富贵家
情投意合如意郎
(亦师,亦友,亦妻)
生之不幸: 偏安东南亡国恨
夫死家亡思亲苦
辗转异乡漂泊愁
玉壶颁金伤心案
遇人不淑二次婚
李清照简介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其词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谐和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苦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清·王士祯)
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
(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清人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沈去矜)
李清照简介
三、课文赏析
1.内容赏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讲解
上阕:
用清冷环境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阕:
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课文讲解
七组叠字赏析:
寻寻觅觅(行为:心灵痛苦)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寂寞)
作用:七组叠字以情入笔。音韵上婉转哀切,绵绵不绝;感情上层层递进,一意贯通,如泣如咽。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惨淡和悲戚的基调,顿挫凄绝,可谓“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委婉细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凄凄惨惨戚戚 (心灵:悲伤凄惨)
2.艺术特色赏析
三层:由外到内,由客观到主观
一.音调起伏,以平为主。
二.多为齐齿音
课文讲解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个叠字者。
张端义《贵耳集》
连下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清·梁绍壬)
课文讲解
写景赏析:
选典型秋景暗用“对比”,化故为新,情景交融。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清照其它词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
添字采桑子
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
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思考与练习
1.以实例为证说一说李清照词前后期的不同。
2.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3. 具体说明作者如何借暮秋之景抒情的?
4.赏析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艺术效果。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
律,又分清浊轻重。”
李清照《词论》
五音:指五个发音部位。唇、舌、齿、喉、鼻。
五声:宫、商、角、徵、羽。
六律:所谓六律则是指用来限定声调高低的宫调
12律吕(简称六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
洗、仲吕、等,相当于西乐风琴的“C, E, E, F, G,, A, , B“
等12级音。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