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语
十二章
目录
语言构建与应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壹
肆
叁
贰
学习重点文言文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背诵、朗读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理解孔子的思维模式。
体验经典语录体文章的原创精神,明确其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学会赏析此类文章。
感受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会其中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章对自己进行反思,理解并弘扬其文化精髓。
壹
孔子介绍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不是我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不是我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惊不惊喜?吾又回来了
赶紧回忆一下
我的信息...
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贰
文章学习
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动词,接近,靠近
状语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
敏:勤勉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情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
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提示:
君子应该安贫乐道、多做少说。
以他人为例来改正、修正自己。
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而:如果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乐呢?”
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提示:
仁是孔子思想的主要部分。
孔子大部分的思想言论都是围绕“仁”展开的。
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提示:
表现了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提示:
君子重义,小人......
五、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五、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示:要重视榜样的作用。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鄙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之后才能成为君子。”
然后:这样之后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提示:
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本心。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仁:仁德
已:停止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提示:
读书人要有任重道远的意识。
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装土的筐子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有志于)前进,这是自己要前进的。”
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提示:
用堆土和填土2个比喻,学习要通过积累和依靠自己的道理。
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提示:孔子倡导的三种优秀品质--智、仁、勇
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动词,归复
一日:一旦
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提示:
强调“仁”与“礼”的关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不……呢”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叁
内容总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语》十二章
内容
主要观点
论证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理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理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
理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理证
第七章
意志坚强
理证
第八章
持之以恒
比喻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例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理证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例证
第十二章
学《诗》有益处
例证
肆
结构梳理
修身
仁
礼乐
学
恕
弘毅
义
思齐
克己
坚持
目的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正义
诚意
致知
格物
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
仁
义
礼
智
(方法)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