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语文人教部编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怒涌(nǔ) 撑开( chēng)彷徨(páng)
C.律吕(l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晨曦(×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摈弃(bìn) 蹩进(bié) 卓尔不群(zhuō)
B.富饶(ráo) 汆汤(cuān) 人烟阜盛(fù)
C.倾吐(qīong) 榫头(sǔn) 命运多舛(chuǎn)
D.霓虹(ní) 抿嘴(mǐng) 轻鸢剪影(yuān)
3.(2020秋?路北区校级期中)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4.(2020秋?卡若区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愤青的重点不在“青”而在“愤”,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⑤②⑥③①④ B.⑤②④①⑥③
C.①④⑤②⑥③ D.④①⑥③⑤②
5.(2020秋?莲湖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蔚蓝 消融 阴霾 酣畅淋漓
B.晨曦 婉转 暗淡 怄心沥血
C.阴蔽 春霖 倦怠 不事雕琢
D.真挚 甜密 凌厉 霞蔚云蒸
7.(2020秋?苍南县校级月考)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8.(2020秋?商河县校级期中)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一对闺蜜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一套的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9.(2019秋?江苏月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的联系。
A.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
B.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
C.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
D.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
10.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
C.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峨日朵雪峰之侧》)
D.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致云雀》)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13.(2020秋?卡若区期中)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啊啊!不断的 ,不断的 ,不断的 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红烛啊!“莫问 ,但问 。”(闻一多《红烛》)
(3)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4)你好啊,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雪莱《致云雀》)
15.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 》(1923)、《 》(1928),表达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 、 、 。
16.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郭沫若(1892﹣1978),原名 ,笔名沫若,现代 家、 家、 奠基人之一, 首任院长、 首任校长。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 》。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由于 中国外交的失败,5月4日,在 爆发了以 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 、 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五四运动是 和 的分水岭,直接接影响了 的诞生和发展。五四精神是: 、 、 。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7.(2019秋?青神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 代 诗 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下面对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两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C.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D.第五节,诗人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彻底地反映了作者绝望的心情。
(2)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2022年高一语文人教部编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怒涌(nǔ) 撑开( chēng)彷徨(páng)
C.律吕(l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晨曦(×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考点】字音.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
【解答】A.“脂膏”中“膏”应读“gāo”。
B.“怒涌”中“怒”应读“nù”。
C.正确。
D.“情景”中“景”应读“jǐng”。
故选:C。
【点评】字音题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摈弃(bìn) 蹩进(bié) 卓尔不群(zhuō)
B.富饶(ráo) 汆汤(cuān) 人烟阜盛(fù)
C.倾吐(qīong) 榫头(sǔn) 命运多舛(chuǎn)
D.霓虹(ní) 抿嘴(mǐng) 轻鸢剪影(yuān)
【考点】字音.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生僻字、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读错。
【解答】A.“卓尔不群”中的“卓”应读作“zhuó”;
B.正确;
C.“倾吐”中的“倾”应读作“qīng”;
D.“抿嘴”中的“抿”应读作“mǐn”。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3.(2020秋?路北区校级期中)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考点】字形.
【分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形似音异字、音同形异字、音近形似字。
【解答】A.“赐于”中“于”应为“予”。
B.正确。
C.“锲入”中“锲”应为“楔”。
D.“消溶”中“溶”应为“融”。
故选:B。
【点评】字形题的答题方式一般是,对每一选项做出判读,看是否存在错别字,如果存在错别字断定应该是哪个,正确的应该如何去写,然后比较二者的差别,要注意据义定形。
4.(2020秋?卡若区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愤青的重点不在“青”而在“愤”,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⑤②⑥③①④ B.⑤②④①⑥③
C.①④⑤②⑥③ D.④①⑥③⑤②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愤青”的认识。做题时要注意其中的逻辑顺序。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故为⑤②的顺序。看清了后,表明内心有正义公理,而内心的正义公理促使着呐喊、疗救,故为④①的顺序。排除AC项。“虽不能……共鸣”承接“不平则鸣”,故为①⑥的顺序。根据“虽……却……”的转折关系可知,应先⑥后③.整改句群,⑤句“居于高地”可以作开头,④句则不能作开头。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5.(2020秋?莲湖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考点】课内阅读与赏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选:C。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蔚蓝 消融 阴霾 酣畅淋漓
B.晨曦 婉转 暗淡 怄心沥血
C.阴蔽 春霖 倦怠 不事雕琢
D.真挚 甜密 凌厉 霞蔚云蒸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全部正确;
B.“怄心沥血”中“怄”应改为“呕”;
C.“阴蔽”中“阴”应改为“荫”;
D.“甜密”中“密”应改为“蜜”。
故选:A。
【点评】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7.(2020秋?苍南县校级月考)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考点】古代文学常识.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错误。
故选:D。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8.(2020秋?商河县校级期中)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一对闺蜜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一套的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A.“奉还”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B.“苛责”用于形容对自己失误的调侃不当。
C.得体。
D.“割爱”对象应该是自己的东西,这里是店家的东西,不能用这个词。
故选:C。
【点评】表达得体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9.(2019秋?江苏月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的联系。
A.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
B.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
C.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
D.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解答】“来龙去脉”是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境是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来历,故选“来龙去脉”。“淹没”是(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是埋没。语境是神话传说埋没了,故选“湮没”。“千丝万缕”是有千条丝万条线连着。 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盘根错结”是树根木节盘旋交错,不易砍伐。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语境是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关系复杂,难以隔断,故选“千丝万缕”。
故选:B。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10.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考点】课内阅读与赏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
赏析:
本诗作于1919年9﹣10月间。这时,五四运动的伟大狂潮刚刚落下,五四的时代精神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漫延。诗人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放开喉咙充当号角,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呼号。
诗人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他和应着时代的节拍,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喊出时代的强音。在他的呼号之下,怒涌的白云列成阵势,壮丽的北冰洋掀起了让人感奋的力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的全部力量来把地球推倒”,这种伟大的力量要“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希望所在。最后诗人开始呼号创造的伟力,他要将这伟力汇入所有的艺术之中,诗人相信力的艺术将改变世界的面目。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十分显著。
【解答】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点评】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形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艺术特色等。具体方法有:抓诗眼、析意象、明“虚”“实”、推敲手法、知人论世等。
1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
C.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峨日朵雪峰之侧》)
D.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致云雀》)
【考点】修辞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和拟人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解答】A.比喻,把“力”比作“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
B.拟人,“急得流泪”拟人的情态动作;
C.比喻,把“石砾滑坡的嚣鸣”比作“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比喻,把“乐音”比作“银色星光的利箭”。
故选:B。
【点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B.就是提倡新格律体诗。
故选:B。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3.(2020秋?卡若区期中)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考点】课内阅读与赏析.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D.炬成灰泪始干”是本诗的主旨句,说法错误,诗歌只是以这句诗为引子,主体部分扣住了“灰”和“泪”两字。
故选:D。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啊啊!不断的 毁坏 ,不断的 创造 ,不断的 努力 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红烛啊!“莫问 收获 ,但问 耕耘 。”(闻一多《红烛》)
(3)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 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4)你好啊, 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雪莱《致云雀》)
【考点】词语(熟语)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本题要求填写课文词语,应熟悉课文并能熟记,在熟记的基础上正确地填写。
【解答】故答案为:
(1)毁坏 创造 努力
(2)收获 耕耘
(3)蜘蛛
(4)欢乐的精灵
【点评】词语(熟语)辨析题可以从词义辨析和语境辨析。词义辨析需要注意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不当、谦敬错位。语境辨析要注意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习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判断。
15.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 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 红烛 》(1923)、《 死水 》(1928),表达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 音乐美 、 绘画美 、 建筑美 。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答案:
新月 红烛 死水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6.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郭沫若(1892﹣1978),原名 郭开贞 ,笔名沫若,现代 文学家 家、 历史学家 家、 新诗 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 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首任校长。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 女神 》。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由于 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的失败,5月4日,在 北京 爆发了以 青年学生 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 帝国主义 、 封建主义 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五四运动是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分水岭,直接接影响了 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和发展。五四精神是: 爱国救亡 、 民主科学 、 文化启蒙 。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节日、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解答】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
郭开贞 文学家 历史学家 新诗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女神》
巴黎和会 北京 青年学生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爱国救亡 民主科学 文化启蒙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7.(2019秋?青神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 代 诗 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C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C.范围弄错,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原文第二段为“许多人来自乡土”。
(2)D.曲解文意,“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为“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3)B.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答案:
(1)C
(2)D
(3)B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下面对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两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C.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D.第五节,诗人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彻底地反映了作者绝望的心情。
(2)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考点】现代诗歌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和情感。要根据自己掌握的诗歌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对诗意的理解,逐项认真排查,确定正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艺术特色,要结合诗句的内容,从形式、内容上具体分析,分析其中一美。
【解答】(1)D.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但并未绝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2)“音乐美”可以从诗歌的押韵、节奏感方面分析,全诗句式整齐,“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与“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押韵,“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与“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押韵,节奏和谐;“绘画美”可以从诗歌画面的色彩来分析,“绿成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色彩丰富艳丽;“建筑美”,可以从诗歌章节、句式、字数上来分析,每节四句,每句都是九个字,具有对称美,符合建筑美学特点。
答案:
(1)D
(2)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点评】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2、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3、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