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语文人教部编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雕琢(zhuó) 平添 着(zháo)手成春 雕虫小技
B.漂白(piāo) 阔老 墓志铭(míng) 废寝忘食
C.挑剔(tiāo ti)燥热 千载难逢(zǎi) 臻于至善
D.疆埸(yì) 雍容 熟视无睹(shóu) 离群索居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召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C.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建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D.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指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3.(2020秋?新邵县期末)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A.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B.“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C.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4.(2017?郑州三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相信伪科学和谣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个体的“偷懒”习惯﹣﹣我们在认如上的“吝啬”,会让我们通过捷径来处理信息。①这种认知捷径会受到先入为主的信息左右,②起初我们接受的信息存在着偏差,③后续改变这种态度和观点的难度就会很大,④我们会用已有的观点来同化后续的信息和观点。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要注重科学传播的质量﹣﹣这不仅包括科学性,⑥要和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科学更接地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虽然 但是 / 所以 更
B / 即便 然而 虽然 因此 而且
C 而 如果 那么 因为 / 还
D 然而 因为 所以 因而 其实 /
A.A B.B C.C D.D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工匠精神被时代一次次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刻不容缓。
B.君子慎独,看一个人在独处的时间里做什么,往往能暴露他的真实性格和文化素养。
C.深化医疗改革,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D.日前,杭州召开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数字经济已成杭州城市发展重要抓手。
6.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少些来回比划的雕虫小技,少做些表面文章。
②两人笑笑,学着电视里的大哥,尽量摆出莫测高深的样子,却不知那种沐猴而冠的神态,就是两个小丑。
③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④“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诗句如是说,充满隐者离群索居飘逸洒脱意境,但身处囚室中的他可没有这么高雅脱俗。
⑤他的身高,即使在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也是出类拔萃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看足球比赛,当他们的球队参加比赛的时候,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为他们的队员加油。
⑦东西两路军同室操戈,紧密配合,在长山湖一带重创来犯敌军。
⑧此书面世以后,我读到过十余位评论家的文章,评论家的崇论宏议都很精辟;也收到了百余位普通读者的亲切来信。
A.①③⑤ B.②④⑧ C.①④⑥ D.②⑤⑦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安土重迁,告别家乡,外出打工,在异地他乡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辛的生活。
B.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不能出类拔萃地浪费一生。
C.1945年,声名显赫的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
D.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8.(2017?龙泉驿区校级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让中国创造遭遇了“人才瓶颈”,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进发。
①例如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的被调查者愿意当工人
②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指的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③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④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创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曾经的辉煌
⑤工匠精神体现在将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的过程中,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
⑥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
②③⑤①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⑤④⑥②③① D.⑤②④⑥③①
9.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0.辨析词义。
(1)精湛?精深
【辨词】二者都有水平高、程度深的意思。“精湛”侧重在技艺深,不可超越;“精深”侧重在内容深,不易了解。
【选词】
①顾医生的医术很 ,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②他最大的爱好是读博大 的古典哲学。
(2)风尚?时尚。
【辨词】“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偏精神化;“时尚”指的是一种流行观念或者趋势,偏物质化。
【选词】
①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 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②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为权威所吓,也不为 所迷惑。
11.识记字音。
①墓志铭 ②挑剔 ③雕琢 ④精湛
⑤造诣 ⑥雍容 ⑦铸魂 ⑧臻
12.辨识字形。
铸 诣 湛 殊
畴 脂 堪 诛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3.(2020秋?安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那就是“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提到“工匠精神”,并有具体事例,兼有评论。
B.材料二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较,虽然格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3)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14.(2019春?鞍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环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客)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B.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C.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奖励办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工匠精神时,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
D.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并积极弘扬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么“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我们应找回逐渐被遗忘的工匠精神。。
D.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以及相关制度,铸就了历朝历代名扬四海的精品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15.(2019春?殷都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____.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______。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______,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中国古代工匠_____,( ),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就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
B.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
C.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D.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就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B.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
C.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D.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以求 闻名遐迩 精益求精 匠心独运
B.孜孜以求 如雷贯耳 千锤百炼 匠心独运
C.梦寐以求 闻名遐迩 千锤百炼 独辟蹊径
D.梦寐以求 如雷贯耳 精益求精 独辟蹊径
2022年高一语文人教部编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雕琢(zhuó) 平添 着(zháo)手成春 雕虫小技
B.漂白(piāo) 阔老 墓志铭(míng) 废寝忘食
C.挑剔(tiāo ti)燥热 千载难逢(zǎi) 臻于至善
D.疆埸(yì) 雍容 熟视无睹(shóu) 离群索居
【考点】字音;字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着手成春”中“着”应读“zhuó”;
B.“漂白”中“漂”应读“piǎo”,“阔老”中“阔”应改为“佬”;
C.全部正确;
D.“熟视无睹”中“熟”应读“shú”。
故选:C。
【点评】同音字的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召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C.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建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D.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指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召牌”中“召”应改为“招”;
B.全部正确;
C.“建康”中“建”应改为“健”;
D.“指归”中“指”应改为“旨”。
故选:B。
【点评】同音字的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3.(2020秋?新邵县期末)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A.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B.“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C.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考点】标点符号.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书名号和括号三种。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
【解答】例句:表示引用。
A.表示特殊含义。
B.和例句相同,表示引用。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B.
【点评】标点符号歌
句逗问叹分顿冒,一律不在行头标。
括号引号书名号,“前半”不在行尾掉。“后半”不在行头跑。
破折号与省略号,就怕割断半中腰。
有疑问词非问句,后面不可用问号。
引语中插“某某说”,“说”后用逗不用冒。
“某某说”后是转述,“说”后也不用冒号。
4.(2017?郑州三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相信伪科学和谣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个体的“偷懒”习惯﹣﹣我们在认如上的“吝啬”,会让我们通过捷径来处理信息。①这种认知捷径会受到先入为主的信息左右,②起初我们接受的信息存在着偏差,③后续改变这种态度和观点的难度就会很大,④我们会用已有的观点来同化后续的信息和观点。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要注重科学传播的质量﹣﹣这不仅包括科学性,⑥要和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科学更接地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虽然 但是 / 所以 更
B / 即便 然而 虽然 因此 而且
C 而 如果 那么 因为 / 还
D 然而 因为 所以 因而 其实 /
A.A B.B C.C D.D
【考点】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复句间的关系,注意掌握常见关联词和副词,以此来判断复句关系.
【解答】解析:
“我们会用已有的观点来同化后续的信息和观点”是“后续改变这种态度和观点的难度就会很大”的原因,即前果后因,所以④处填“因为”恰当;“起初我们接受的信息存在着偏差,后续改变这种态度和观点的难度就会很大”这里构成了假设关系,所以②③处填“如果…那么”;
据此故选:C。
【点评】常见的关联词语的种类有:
1、 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於)…所以(因 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2、并列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 么…那么、既然…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
3、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4、转折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 、却、不过、然 而、只是.
5、 条件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 …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6、递进关系中的关联词有: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 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 、尤其、甚至.
7、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工匠精神被时代一次次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刻不容缓。
B.君子慎独,看一个人在独处的时间里做什么,往往能暴露他的真实性格和文化素养。
C.深化医疗改革,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D.日前,杭州召开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数字经济已成杭州城市发展重要抓手。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语序不当,“弘扬和培育”排列语序不当,应改为“培育和弘扬”。
B.偷换主语,“看一个人在独处的时间里做什么”前主语不再是“君子”,应删去“看”。
C.成分残缺,“实现”后缺少相应的宾语搭配,在“服务”后加“的目标”。
D.没有语病。
故选:D。
【点评】宾语残缺类语病:
(1)缺动词的宾语
例如: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基金。本句缺少与“扩大”搭配的词,应在“教科书”后加“的范围”。
(2)缺介词的宾语
例如: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本句中,介词“以”缺少宾语,应在“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后面加上“的精神”。
6.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少些来回比划的雕虫小技,少做些表面文章。
②两人笑笑,学着电视里的大哥,尽量摆出莫测高深的样子,却不知那种沐猴而冠的神态,就是两个小丑。
③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④“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诗句如是说,充满隐者离群索居飘逸洒脱意境,但身处囚室中的他可没有这么高雅脱俗。
⑤他的身高,即使在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也是出类拔萃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看足球比赛,当他们的球队参加比赛的时候,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为他们的队员加油。
⑦东西两路军同室操戈,紧密配合,在长山湖一带重创来犯敌军。
⑧此书面世以后,我读到过十余位评论家的文章,评论家的崇论宏议都很精辟;也收到了百余位普通读者的亲切来信。
A.①③⑤ B.②④⑧ C.①④⑥ D.②⑤⑦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①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结合前面讲要真抓实干,因该改为“花拳绣腿”,错误。
②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正确。
③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用来形容赛场上的表现,可以用“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错误。
④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正确。
⑤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出类拔萃”不用来形容身高,错误。
⑥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正确。
⑦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句中误理解为“一家人拿起刀枪对抗外敌”,错误。
⑧崇论宏议: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安土重迁,告别家乡,外出打工,在异地他乡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辛的生活。
B.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不能出类拔萃地浪费一生。
C.1945年,声名显赫的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
D.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和“告别家乡”矛盾,错误。
B.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不能用来形容“浪费”,错误。
C.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该成语为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集中营”,错误。
D.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正确。
故选:D。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8.(2017?龙泉驿区校级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让中国创造遭遇了“人才瓶颈”,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进发。
①例如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的被调查者愿意当工人
②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指的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③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④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创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曾经的辉煌
⑤工匠精神体现在将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的过程中,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
⑥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
②③⑤①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⑤④⑥②③① D.⑤②④⑥③①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读完题目提供的六句话,明确总体话题,找出其中的关键性词语(比如代词和关联词),然后结合材料的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进行排序.
【解答】本语段的关键词是“工匠精神”。②紧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所以排除CD.③不能放到②之后,“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与前面的句子不能形成对应关系,所以排除A;
故选:B。
【点评】做句子衔接题,总体来说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1.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2. 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3. 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4.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5.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彩要一致;
6.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7.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9.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D.“新闻就是事实”错误,真实性是前提,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象性。
故选:D。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0.辨析词义。
(1)精湛?精深
【辨词】二者都有水平高、程度深的意思。“精湛”侧重在技艺深,不可超越;“精深”侧重在内容深,不易了解。
【选词】
①顾医生的医术很 精湛 ,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②他最大的爱好是读博大 精深 的古典哲学。
(2)风尚?时尚。
【辨词】“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偏精神化;“时尚”指的是一种流行观念或者趋势,偏物质化。
【选词】
①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 风尚 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②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为权威所吓,也不为 时尚 所迷惑。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解答】(1)①语境是形容顾医生的医术高,故选“精湛”。
②语境是形容古典哲学的内容深,故选“精深”。
(2)①语境指社会的风气,故选“风尚”。
②语境是不要被流行观念迷惑,故选“时尚”。
故答案为:
(1)①精湛
②精深
(2)①风尚
②时尚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11.识记字音。
①墓志铭 míng ②挑剔 tī ③雕琢 diāo ④精湛 zhàn
⑤造诣 yì ⑥雍容 yōng ⑦铸魂 zhù ⑧臻 zhēn
【考点】字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答案:
①míng
②tī
③diāo
④zhàn
⑤yì
⑥yōng
⑦zhù
⑧zhēn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12.辨识字形。
铸 铸造 诣 造诣 湛 精湛 殊 特殊
畴 范畴 脂 脂粉 堪 难堪 诛 诛杀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答案:
铸造 造诣 精湛 特殊
范畴 脂粉 难堪 诛杀
【点评】形近字有以下情况应掌握:
1.音同而又形似的字,这类字与上节谈到的同音误记误写有交叉现象。
如把“璧”(完璧归赵)写成“壁”;把“毖”(惩前毖后)写成“毙”;把“措”(不知所措)写成“错”;把“恻”(恻隐之心)写成“侧”等等。这种误写,多为以常见字代替次常见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或者是阅读时粗心大意,忽略了两个字的区别,或者是阅读量少,造成文字积累量不足。
2.单纯形似而造成误记。
比如“徒”与“徙”,“茶”与“荼”,“刺”与“剌”,“蒿”与“篙”,“管”与“菅”,“苔”与“笞”,“裁”与“栽”等等。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3.(2020秋?安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那就是“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三则材料都提到“工匠精神”,并有具体事例,兼有评论。
B.材料二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较,虽然格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3)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解答】(1)C.“格局略显狭隘”说法不正确,格局没有显得狭隘,这里无中生有。
(2)A.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
(3)本题有两问,先要表明观点,答出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可以结合“‘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进行概括。再要结合“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等事例进行论证。
答案:
(1)C
(2)A
(3)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对卓越的追求,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4.(2019春?鞍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环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客)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B.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C.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奖励办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工匠精神时,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
D.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并积极弘扬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么“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我们应找回逐渐被遗忘的工匠精神。。
D.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以及相关制度,铸就了历朝历代名扬四海的精品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解答】(1)B.原文第二段说“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并没有说那时就开始追求精益求精;朱熹的注解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C.结合原文第四段可知,主要错在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的是统一度量衡。D.因果关系不成立。结合原文第四段可知,秦朝建立的管理制度除了奖惩,还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2)C.“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文本没有体现。
(3)B.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从最后一段可知。
答案:
(1)A
(2)C
(3)B
【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5.(2019春?殷都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____.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______。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______,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中国古代工匠_____,( ),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就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
B.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
C.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D.只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就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B.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
C.他们把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连同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D.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孜孜以求 闻名遐迩 精益求精 匠心独运
B.孜孜以求 如雷贯耳 千锤百炼 匠心独运
C.梦寐以求 闻名遐迩 千锤百炼 独辟蹊径
D.梦寐以求 如雷贯耳 精益求精 独辟蹊径
【考点】语段综合考查.
【分析】(1)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2)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3)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解答】(1)此处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应“只有……才”,排除AD;B.“做出”缺少宾语,应: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2)注意逻辑顺序。“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是工匠揣摩感悟的对象,应先提思维对象,再说揣摩感悟,排除ABC。
(3)孜孜以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此处指绵延百代不知疲倦地探求,故:孜孜以求,排除CD。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此处指古代的“中国制造”远近闻名,故:闻名遐迩,排除B。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经过艰苦的斗争和长时期的锻炼,也比喻对诗文字句做多次精心修改。
匠心独运: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
答案:(1)C。
(2)D。
(3)A。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