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07: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一课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基础素养巩固(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
,但在科研工作者
的努力下,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袁隆平院士年逾八旬,仍
,工作在田间地头。通过探索,研究人员建立了海水稻的区试测试和配套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技术体系,同时,应用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实现了土地利用效能的提升。2018年10月在青岛市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试种的海水稻,实测亩产261.39公斤,接近袁隆平院士亩产300公斤的目标。
中国15亿亩盐碱地中,其中约2至3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推广种植“海水稻”,(    ),在荒废的盐碱地上实现“中国技、中国粮、中国梦”,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同时,中国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令世界
。2018年1月,阿联酋与中国海水稻团队在迪拜开展了项目建设,海水稻种植在国外取得了初步成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寸步难行  艰苦卓绝  身先士卒  侧目而视
B.进退维谷
殚精竭虑
以身作则
侧目而视
C.步履维艰
艰苦卓绝
以身作则
刮目相看
D.寸步难行
坚苦卓绝
身先士卒
刮目相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让亿亩荒滩变粮仓,国内外万亿级产业受到带动
B.亿亩荒滩变粮仓,国内外万亿级产业受到带动
C.让亿亩荒滩变粮仓,在国内外带动万亿级产业
D.亿亩荒滩变粮仓,在国内外带动万亿级产业
3.“在荒废的盐碱地上实现‘中国技、中国粮、中国梦’”句中的“中国技、中国粮、中国梦”的顺序能不能调换?简要说明原因。(3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9月18日上午,年过八旬的袁隆平院士亲自来到隆回试验田基地,查看超级稻生长状况。
C.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5.下列语句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②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③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二、能力素养提升(35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自然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7.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8.“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二)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1题。
材料一
“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
000公斤,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的人懂不懂。
“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到830公斤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公斤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
梦想在变,从500公斤增长到1
000公斤。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
材料二
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
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
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
000亿元。
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
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
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
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说,今天说袁隆平涨了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2分钱,不好听。
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袁隆平觉得划不来。
“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
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
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材料三
“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
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当作正面教材宣扬。
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湖南车展上,为给老伴挑选座驾,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
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市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
“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
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
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
“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
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材料四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
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9.下列各项对袁隆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抱负伟大,播撒大爱。袁隆平不畏困难,甘于奉献,用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造福世界人民。
B.扎根基层,脚踏实地。袁隆平坚守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基本上每天都去试验田。
C.潜心探索,有创新精神。袁隆平完成从杂交稻到超级稻的创新;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完成了从“资本”到“知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D.为人淳朴,淡泊名利。名满天下的科学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间;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股价;喜欢穿那件15块的衬衫,戴的表260元,穿的鞋子100多块等。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
D.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说明了盛名下的袁隆平做人懂得谦逊谨慎,严于律己。
11.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试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语言表达(11分)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功绩不容抹杀。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13.下面一段文字是网友的评论,你读后有什么见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78岁的袁隆平院士驾驶奔驰敞篷车开向试验田?这不可能。近日,在湖南车展现场,袁院士仅多看了两眼奔驰SLK3000K,网络上就直接将该车划到了袁老的名下,最后更是演变成“袁老拥有几辆豪车”。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老人根本未曾也没有计划购进该款价值68.8万的奔驰,而且,老人“家里”的六七辆车都很普通,分属其子女所有,“袁老自己只有一辆”。面对袁隆平“家里已经有了六七辆车(注:实际上是包括子女在内共有六七辆车,此为网友误读)”的坦言,网友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支持。袁隆平自己也曾坦言:“坐奔驰宝马车,耀武扬威有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步履维艰”,形容行走艰难,强调前进艰难。“寸步难行”,形容走路、行动困难,也比喻开展某项工作困难重重,强调开始的时候很艰难。“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强调环境。“坚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强调精神。“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身先士卒”,泛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的样子。
2.答案:C
解析:结合“推广种植‘海水稻’”分析,“让亿亩荒滩变粮仓”,与前面主语保持一致,排除B项、D项;结合“在荒废的盐碱地上实现‘中国技、中国粮、中国梦’,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分析可知,“在国内外带动万亿级产业”,与后面的句式保持一致,排除A项。
3.答案:不能调换,从形式上看是三个并列短语,但其实在逻辑上有先后顺序:中国技术是前提,然后创造中国粮食的高产稳产,最后才是实现中国梦。
4.答案:B
解析:A项,递进关系不当,应该把“不仅”“而且”领起的内容互换;C项,主语残缺,应删除“由于”;D项,宾语残缺,可在“民以食为天”后加宾语“的说法”。
5.答案:D
解析:④追溯历史,从大的方面说,适合做首句;②是承接④中“‘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应在④的后面;③中的“那时”应紧跟在①后面。
6.答案:C
解析:C项,无“工作之谨慎”。
7.答案:B
解析:B项,无“心理描写”。
8.答案 :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④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9.答案:C
解析:材料二原文是“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
10.答案:B
解析:B项,“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
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表述错误,因为有的梦想还没实现。
11.答案:①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②现实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人要生活,追求钱财是合理的;但不能只一味追求钱财而失去道德的准绳,应光明正大索取,干干净净做人。“该用则用”,是说要按照必需、可能的进行合理性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性消费;小气吝啬,守财奴,也失去了占有财富的意义。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要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财富观。
12.答案: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13.答案:(示例)袁老的财富来得光明正大,他的消费自由只要符合法律和公德,别人不应说三道四。
解析:此题虽为开放性题目,但是要结合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和卓越贡献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