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 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31 16:1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2.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的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 《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3.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5.汉初的政论家陆贾在《新语》中写道:“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其旨在( )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希望君主无为而治 C.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D.引导统治者施“德政”
6.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 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7.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8.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
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9.有学者指出,在英美法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中,涉及程序的瑕疵往往会导致实体内容的无效。这表明( )
A.正当程序受到法律的重视 B.法律的判决缺少程序环节
C.程序决定法律判决的结果 D.近代西方国家均重视程序
10.日耳曼人的家庭中,家长权虽大,但是家长做出重要的法律行为时,由于涉及全家利益,不能个人决定,而是要征得家庭中成年男子的同意。作为氏族成员,当本氏族有人受到外氏族人侵害时,必须与其他氏族成员共同复仇。这反映出日耳曼部落( )
A.同态复仇观念严重 B.男性居于社会支配地位
C.维护贵族阶层利益 D.团体本位主义意识浓厚
11.“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俱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B.体现出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
1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颁行,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1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制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14.唐朝法律规定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其他方法拷打甚至致罪囚死亡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唐律的这一规定( )
A.防止了刑讯逼供的出现 B.是唐朝法律走向完善的表现
C.促进了开元盛世的出现 D.促进了唐朝政局的长期稳定
15.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16.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定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A.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 B.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17.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 而且把劳动看作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
A.导致西欧道德日益败坏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改变了欧洲民众的信仰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材料表明孔子的基本治国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 “仁者爱人” C. “克己复礼” D. “天人感应”
19.在罗马传说中,古罗马的第一个国王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了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
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立 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20.“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大生产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
二、材料题
21.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年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刚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强立法工作,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据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性质的改变。《共同纲领》在1949年颁布,此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选D项;1954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排除B项;《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经济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疏议》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天人感应和三教合一的内容,排除A、C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故选A项。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排除B项。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4.答案:B
解析:注意理解韩非子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罚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注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故选B项。商鞅这种轻罪重罚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完善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D两项说法本身欠妥,有绝对化倾向,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材料“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体现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实行“德政”,D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A项错误;材料中的“德”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理论,C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途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A项错误;C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环境的好转,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
8.答案:B
解析: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得到贯彻实施,故选B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涉及程序的瑕疵往往会导致实体内容的无效”可知,英美法系重视程序,正当程序的基本含义是程序公平、公开和公正,正当程序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法律判决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的判决缺少程序环节,故B项错误;程序不能决定法律判决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英美法系,不能得出近代西方国家均重视程序的结论,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看出在日耳曼部落中,个人行使权利或承担义务不能仅凭个人的意志自由决定,而要受团体的约束,这反映出日耳曼部落具有浓厚的团体本位主义意识,故D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经》六篇内容丰富,总结了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表现出了古代立法的成熟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制定《法经》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12.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并不能保证国家管理实现有法可依,故A项错误;题干中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B项正确;法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故C项错误;法制工作的开展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法制建设任务,反映了法制建设是为国家的建设服务的,故选D项;材料只是说明我国的法制建设与国家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走向制度化,排除A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依法治国理念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其他方法拷打甚至致罪囚死亡者”可知在刑讯过程中可以使用刑罚,故A项错误;据材料“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其他方法拷打甚至致罪囚死亡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可知唐朝法律对于刑罚工具有着明确的规定,说明唐朝法律注重规范,逐渐完善,故B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得知当时具体的时间以及是否处于盛世,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法律逐渐完善,并未涉及唐朝政局的稳定,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子产宣扬的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子产的治国理念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翻译过来是“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次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民主统战线的组织形式。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并不都是由选举产生,排除A项;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宪法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排除C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明新教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内容与天主教“因行称义”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宗教改革并未改变人们的信仰,排除C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德治思想。季康子问孔子,如果用杀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如何,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你自己是有道之人,民风肯定善良,小人必然倒下。这反映了孔子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
19.答案:D
解析:材料中罗马的第一个国王强调“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而他的话成为了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说明古罗马时期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法律是以维护君主专制为目的,C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铁人”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工人,大庆油田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重要成就之一,C项正确。
21.答案:(2)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解析:(2)问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整风”“反右”等信息看出两次民法典起草中断的原因是“整风”“反右”“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从材料二“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中断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二时间“1954—1956年”“1962—1964年”,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政策,可知当时“经济社会条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概括归纳;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三可知,民法典发展历程是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并且是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据此概括;第三小问有利因素,结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分析。
22.答案:(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相同: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经济立法;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
解析:(1)问第一小问清末原因,根据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得出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根据材料一“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得出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根据材料一“英、美也在它们1902年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得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根据材料一“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得出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新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得出“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根据材料二“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得出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根据材料二“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得出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2)问根据(1)问的分析可以从修订宪法的背景(汲取历史教训)、特点(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经济立法;改旧与立新结合)、负责机构(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