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优化教案《呼兰河传》(导学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优化教案《呼兰河传》(导学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21:08:46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呼兰河传
萧红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给下列字词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蚂( )蚱( ) 蚌( )壳( )
蝙( )蝠( ) 谷穗( ) 倭( )瓜
锄( )头 水瓢( ) 拴( )住
玩nì( ) 闪shuò( ) jiǔ( )菜
给下列字词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蚂(mà)蚱(zha) 蚌(bàng)壳(ké)
蝙( biān)蝠(fú)谷穗(suì) 倭(wō)瓜
锄(chú)头 水瓢(piáo) 拴(shuān)住
玩nì( 腻) 闪shuò(烁) jiǔ(韭)菜
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地点在哪儿?
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举例说说。
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
祖父是一个豁达、通达、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童年生活
环境:大花园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颜色:白、黄、金、绿……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人物:祖父:快七十岁 豁达、通达、慈祥
我:四五岁 天真烂漫
摘黄瓜、追蜻蜓
采花心、绑蚂蚱腿
种小白菜
铲地(认错谷子)
浇菜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事件
品味语言 读出感情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品味语言 读出感情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深入探究
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自由的,园子里的人也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与动物、植物一道,共同体现出了生命的美。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好,多么值得渴望,多么让人怀念啊!
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失家”之痛:9岁丧母,继母的虐待,父亲的暴戾,大大压抑她的个性。20岁起就漂泊流浪,国难之际亡命香港,她曾说:“若是那时候能回到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缺乏,使“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失爱”之痛:当预产期临近,初恋把她抛弃在旅馆抵债,腹中胎儿生下来、养不起、送了人;与第一任丈夫萧军在争吵和暴力后带着满身、满心的创伤,带着腹中胎儿离婚,胎儿养得起,却不幸夭折;与第二任丈夫的爱情也最终失败。枕边人与腹中胎儿的割裂感,血肉分离的剥离感,在萧红的灵魂中蚀出一个骇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
“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红的个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 为“主流”文化的“他者”,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在后花园中,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
主题思想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很多人去过鲁迅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同样,如果现在给你机会去一下萧红的后花园,你也许会和许多人一样,觉得很普通。为什么很多作家,在成人以后如此怀想童年呢?《呼兰河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1. 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2 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难重点: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
1、加点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修葺(qǐ) 步履(lǔ) 素味(mèī)平生
B、跌宕(dàng) 忏(chàn) 惟妙惟肖(xīào)
C、徜(cháng)徉 诧(chà)异 拈(nīān)轻怕重
D、撷(xǐé)取 倭(ǎī)瓜 偃(yǎn)旗息鼓
2、选词填空,将正确的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___________(A.闪耀 B.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②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_________( A.冒 B.长)了芽了.
③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A.跑 B.飞)了.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现代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性的小说.课文节选部分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C、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
D、狗尾草则汉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二、课内研讨。
(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烂漫的内容(如: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并作一些分析。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平实贴切,充满孩子般的欢愉和真挚。试品味下列语句。
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揣摩体会。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三、本文主旨是什么?
四、品读赏析
1、列出一段文字品析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读出来
2、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议本文的语言特点(讨论)
五、仿写
例:童年在清澈的河流里,那里沉淀着我童年玩耍的欢乐,还沉淀着我散留的欢声和笑语。(独立完成)
六、课堂小结:
七、回忆一下你的童年,并写一段文字。
八、拓展延伸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花园之大?
2、对榆树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它的不同情态,突出了作者对它的情感。
3、怎样理解“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冒烟了”?
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试品读这一句话: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5、试品味景物描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6、这几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 描写,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
教(学)后记:
教 学札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