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李逵负荆
施耐庵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
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又名 《忠义水浒传》 。它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 。
小说内容
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起义发生:“乱自上作”
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
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
他们手下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西门庆、郑屠等,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值的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反抗。以至许多英雄豪杰被逼上山落草,主持正义,反抗压迫,终于汇成声势浩大的梁山泊起义的斗争故事。
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
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
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
鲁智深
林冲
武松
晁盖、吴用、宋江上山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
晁盖
吴用
宋江
起义的失败
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
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
二是像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
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
宋江受招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用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 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
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不同说法。实际上,“受招安”“宋江起义的失败”有总结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出路的寓意。
李逵
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
沂州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勇猛无比。
李逵杀四虎
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岭时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
前情提要
课文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从。宋江到东京之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使得宋江一行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带着大队人马回了梁山。没有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故事压缩
开 端:荆门寨惊闻宋劫刘女;
发 展:大闹山寨,立状争持;
再发展 :荆门对证,李逵负荆;
高 潮: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结 局: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
1、塑造的人物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2、结构不同。《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精彩情节大家说
“智取生辰纲”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倒拔垂杨柳” “三打祝家庄”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开端:荆门寨惊闻宋劫刘女
“这大户人家,却不强似客店多少!”
李逵直走入去,燕青拖扯不住,直到草厅上。李逵口里叫道: “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 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听得太公、太婆在里面哽哽 咽咽的哭,李逵心焦,那双眼怎地得合。巴到天明,跳将起来,便向厅前问道:“你家甚么人,哭这一夜,搅得老爷睡不着。”
“又来作怪!夺你女儿的是谁?”
“我且问你:他是几个来?”
“小乙哥,你来听这老儿说的话,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李逵 便对太公说道:“你庄里有饭,讨些我们吃。我实对你说,则我便是梁山泊黑旋风 李逵,这个便是浪子燕青。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发展:大闹山寨,立状争持
李逵那里答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
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
“我闲常把 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哥哥,你说甚么鸟闲话!山寨里都是你手下的人, 护你的多,那里不藏过了 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是酒色之徒: 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 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我若还拿你不着,便输这颗头与你!”
“这后生不是别人,只是柴进。”
“不怕你不来。若到那里对翻了之时,不怕你柴大官人,是米大官人,也吃我几斧。”
柴进道:“这个不妨,你先去那里等。我们前去时,又怕有 跷蹊。”李逵道:“正是。”便唤了燕青:“俺两个依前先去,他若不来,便是心虚,回来罢休不得。”
再发展:荆门对证,李逵负荆
“如今我那宋江,他自来教你认他,你和太婆并庄客都仔细认他。若还是时,只管实说,不要怕他,我自替你做主。”
李逵提着板斧立在侧边,只等老儿叫声“是”,李逵便要下手。
李逵道:“你两个先着眼瞅他,这老儿惧怕你,便不敢说是。”李逵随即叫到众庄客人等认时.
“只是我性紧上,错做了事。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你把去献与哥哥便了。”
“怎地是负荆?”
“好却好,只是有些惶恐,不如割了头去干净。”
李逵没奈何,只得同燕青回寨来,负荆请罪.
黑旋风脱得赤条条地,背上负着一把荆杖,跪在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
“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
“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我去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高潮: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李逵心焦面热,却回来望西边寻去。
李逵那里睡得着,爬起来坐地。 只听得庙外有人走的响,李逵跳将起来,开了庙门看时,只见一条汉子,提着把朴刀,转过庙后山脚下上去,李逵在背后跟去。
李逵赶上,劈衣领揪住,直拿到古庙中,喝问道:“你把刘太公的女儿抢的那里去了?”
李逵把那汉捆做一块,提起斧来喝道:“你若不实说,砍你做二十段。”
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李逵抢将过来,只一斧,劈胸膛砍倒,便把两颗头都割下来,拴做一处。李逵性起,砍将入去,泥神也似都推倒了。那几个伴当躲在灶前,被李逵赶去,一斧一个,都杀了。
结局: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两个牵着马,驼着金银,提了人头, 径到忠义堂上,拜见宋江。
李逵的性格特点:
直率、蛮横
粗鲁、正直、嫉恶如仇
李逵、鲁智深的性格对比:
相同点:粗鲁、豪爽、讲义气
不同点: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粗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粗”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最后死在宋江的手里,关于李逵的死书中和电视剧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你认为那一种更好的?
原书:
宋江在李逵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喝了毒酒,之后才告诉他,李逵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电视剧:
宋江告诉李逵是毒酒,但李逵还是一口气都喝了,也说那一番话;《李逵负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对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2、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2、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阅读《世纪金榜》中《水浒传》的有关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课外阅读《水浒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的喧嚣让曾经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似乎都沉沉睡去,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我们依然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之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108将中的“黑旋风”——李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水浒传》有关常识
1、作者
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2、内容和主题思想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作于元末明初。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了他们从个体觉醒到发展成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3、小说结构特点(单线纵向进行)
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故事单纯但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本身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小说或者将某个人物的几篇故事串联起来,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
4、故事梗概(《世纪金榜》第7页)
5、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世纪金榜》第9页)
三、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段)——惊闻宋江,霸强刘女。
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发展(第2-7段)——大闹山寨,负荆请罪。
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结果是假松江所为,李逵负荆请罪。
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李逵与燕青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
结局(第13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四、分析李逵性格特征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金圣叹
(一)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2)“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的出。”
参考: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时,顿时火冒三丈,直呼宋江的大名,甚至当着宋江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大骂宋江“畜生”。回到梁山砍到黄杏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并警告宋江,若不还人家女儿,早晚都要杀了他。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的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崇尚正义,嫉恶如仇,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其实这是李逵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二)粗蛮鲁莽、不分是非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参考: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是粗话的。
(2)燕青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道:“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参考:对于燕青的提醒,李逵听不进去,因为他耳朵里听不进一个“奸”字,他认为宋江之前都去东京兀自找李师师,到了这里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做判断,只听刘太公说是“梁上泊头领宋江抢了女儿”的话,就采取了行动,最终差点掉了脑袋。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参考:当听到宋江霸强民女之后,李逵直回梁山伯找宋江,此时在他心里的宋江已经不是大哥了,而是“畜生”。到了梁山,不分青红皂白,先“拔”出大斧,“砍”了杏黄旗,接着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几个动词把李逵的粗蛮鲁莽、不分是非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1、语言描写
(1) “只是我性紧上错做了事。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你把去献与哥哥便了。”
(2)“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
(3)“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参考:当对证之后,知道抢夺民女之事不是宋江所为,只好认赌服输,毫无怨言地准备接受军令状,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展现我们面前,表现他的敢作敢当的性格。
2、动作描写
(1) 宋江道:“若要我饶他,只教他捉得那两个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你。”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我去,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参考:当听到宋大哥说,只要捉住那两个假宋江就可以恕罪时,李逵这时就“跳”起来,说到“我去”。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李逵那副急于戴罪立功的神情和体会那种迫切的心理。
(2)“李逵那里睡得著,爬起来坐地。只听得庙外有人走的响,李逵跳将起来。”
(3)“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参考:“跳”这个动作表现出李逵急于给自己将功补过心理,更能看出是他的直性子才会如此频繁出现这样的动作。
(四)小结
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我们发现,有些行为只有李逵做得出,有些话只有李逵说得出。我们认识了李逵个性鲜明特点: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粗蛮鲁莽、不分是非;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五、布置作业
1、完成《金榜》练习。
2、阅读所发的资料。
板书设计
李逵负荆
一、《水浒传》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段)——惊闻宋江,霸强刘女。
发展(第2-7段)——大闹山寨,负荆请罪。
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结局(第13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三、李逵性格特征
1伸张正义、嫉恶如仇。 2、粗蛮鲁莽、不分是非。 3、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2、对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3、讨论《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一、导入
二、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一)学生阅读所发的资料,勾画出相关描写的语段或语句。
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七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二)《水浒传》中李逵之形象
李逵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义”和“蛮”,表现出“纯义至蛮”的特点。
所谓“纯义”是说李逵的心里只有“义”,至少是一切以“义”当先,他的“义”是纯粹的,并无一己之利。
所谓“至蛮”,是指李逵粗豪鲁莽到了无以富加的程度。李逵外号“黑旋风”,他的粗豪鲁莽夹杂着威猛,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有诗句为证:“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第三十八回)
1、性格之“纯义”
(1)重义气。
对待朋友,他情义之浓到了两肋插刀、不顾性命的程度。
如:劫法场救朋友。他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最前头。(第四十回)
(2)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这是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如:他听说宋江抢了民女时,就大骂宋江“畜生”。他的这种打抱不平的行为是无私的。(第七十三回)
再如:听说李鬼有母在堂,便送他十两银子做本钱。(第四十三回)
(3)维护梁山聚义事业,是他“义”的集中表现
在李逵眼里,梁山聚义不仅是结义兄弟同甘共苦的义举,也是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义举。所以凡是与梁山聚义相违的事情,他就坚决反对。他是最积极提倡聚义的人,也是梁山上反招安最激烈的人。
如:当宋江被迫与官军对抗时,他跳起来叫道:“都去,都去,但又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便罢!”(第四十一回)
再如:他的理想就是“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第四十一回)。
再如:当最后宋江自知吃到毒酒后,来找李逵,对他说到“朝廷赐酒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第一百二十回)
李逵的“义”是纯粹的,但他的“义”又“纯粹”到近乎盲目的地步。如他将宋江视为义的化身,对之崇拜得无以富加。他平时因为宋江的拘管而按奈性子的事很多,而无奈接受招安和无怨无恨地认可宋江的药酒便是典型的例子。“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第一百二十回)
2、性格之“至蛮”
(1)粗蛮鲁莽
李逵的一言一行常常带有粗鲁之气。本是个善良之人,对下层百姓具有同情心,但因他粗鲁,坏脾气也经常撒在一些下层人身上。
如:“原来这寿张县贴着梁山泊最近,若听得‘黑旋风李逵’五个字,端的医得小儿夜啼惊哭,今日亲身到来,如何不怕!”(第七十四回)
再如:在酒楼因误会了酒保欺负自己,便“李逵听了,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第三十八回)
有时候李逵的这种粗鲁野蛮到了不讲道理,甚至是失控的状态。
如:滥打滥杀,切法场时杀得性起,“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倾翻的,不计其数”。连晁盖都叫不住。(第四十回)
再如:三打祝家庄时,“他杀的顺手,提着双斧直入已经投降的扈家庄,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将庄院门一把火烧了,却回来献纳。”(第五十回)
(2)李逵形象中的细心、机智、天真、风雅等特点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从而使他的粗心鲁莽的性格更为凸显。
“细心”小说中并不多见。
如:“李逵道:‘他这一去,必然报人来捉我,却是脱不得身,不如及早走罢。我大哥从来不曾见这大银,我且留下一锭五十两的大银子,放在床上。大哥归来见了,必然不赶来。’”(第四十三回)
“机智”就更是少见。书中基本没有关于他的施展计谋的内容,相反倒是有些他对机智反感的描写。
如:他看不起细作(间谍)工作。打祝家庄时,宋江要派细作,他笑道:“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只兄弟自带三二百个孩儿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何须要人先去打听。”宋江喝道:“你这厮休胡说!且一壁厢去,叫你便来。”李逵走开去了,自说道:“打死几个苍蝇,也何须大惊小怪。”(第四十七回)
“天真”也所剩无几。
如:在寿张县乔坐衙,算是他最表现出“天真”的个性了。但是在断案中,他竟说:“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第七十四回)
3、小结
梁山好汉没有粗鲁野蛮超过李逵的人。其实他性格的“至蛮”是与“纯义”紧密相连的,相互映衬的。一方面,重义者必直爽,直爽者多性急,性急者多粗鲁,粗鲁者多野蛮。一方面,粗鲁者必性急,性急者多直爽,直爽这多重义。所以义越纯,蛮性就越烈。这就是《水浒传》中李逵丰富的性格特点。
三、比较研究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
1、相同点:粗鲁、豪爽、讲义气。
2、不同点: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粗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粗”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四、《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水浒传》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对既真实又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小说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的面目都很清晰,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
1、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这里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们又多带有传奇色彩,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石秀跳楼救人,花荣箭无虚发等等。但作者在写这些时,又将传奇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不给人以虚假之感。比如写武松打虎,先写他因醉酒而壮着胆子上冈,又写他得知有虎后碍着面子硬着头皮上山,再写他发现老虎后慌乱中打折哨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后写他打死老虎后用尽力气而又遇两虎时失声惊叫等等,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2、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发展变化。
《水浒传》将许多人物统合在“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中,同时又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性格的立体感,使人物更富于个性化。
比如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家庭富足,受父亲的封建传统思想熏陶极深,因此他虽然仗义疏财,结识不少江湖好汉,但并不主张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对江湖义气的追求。在上梁山前,他为了江湖义气,私自将官府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通报给晁盖等人;在杀死阎婆惜后,又因为要尽孝于父亲,便到处躲藏不愿落草为寇。但他最终还是受到造反者的“牵连”,处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报效朝廷无望,无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一面用义来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汉的野性,一面又用忠来满足朝廷降将的心理平衡,从而使他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终不能与封建正统思想决裂,一旦有了适宜的气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除了宋江,整部小说中,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描写得最为突出的。
3、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
金圣叹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这句评语点明白话对于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
五、讨论《水浒传》的小说主题。
1、“忠义”说
2、“农民起义”说
小说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尽管领导这支义军的主要领袖并不出身于农民,且在思想上打着“忠义”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些领袖出身于“庄稼田户”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有一种“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的气概和“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一大批庄客佃户、农民渔夫。他们在官逼民反,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治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这就清楚地规定了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质是农民起义。
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3、“市民的意识与追求”说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之所以喜爱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水浒》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杀贪官污吏,拒千军万马,一往无前,“敢于大弄”。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特别是当这种勇力和智谋表现在为百姓抱不平、申正义时,更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鲁智深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说“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都由于建筑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而更加激动人心。小说中的李逵、阮小七、鲁智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学”“大头巾”的虚伪做作、心胸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水浒》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带有一定的市民意识,与后来涌动的个性思潮息息相通。至于小说反对钱财的积聚与贪求,强调“疏财”以成“义士”;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的气息。
六、布置作业
1、完成《金榜》练习。
2、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四大粗人”形象:《水浒传》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岳飞传》中的牛皋。他们都是“粗”人,但每个人的“粗”又是各不相同。请大家试着做些简单的探讨。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一、李逵之形象
1、性格之“纯义”
(1)重义气 (2)伸张正义、嫉恶如仇 (3)维护梁山聚义事业
2、性格之“至蛮”
(1)粗鲁野蛮 (2)有勇无谋 (3)
二、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1、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2、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发展变化。
3、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
三、《水浒传》的小说主题。
1、“忠义”说
2、“农民起义”说
3、“市民的意识与追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