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31 16:3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蒋介石在193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余始终认定倭寇此时尚不敢与我正式战争,不久彼必觅一回转之途径也。不过我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由此可见(  )
A.日本此时军力尚不如中国
B.国民政府对抗战早有准备
C.国共两党此时已捐弃前嫌
D.蒋介石对日本太掉以轻心
2.2016年10月22日起,中国在法国冈城举办了《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主题展,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物品、信件、证词以及视频资料,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B.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照片
D.国际友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
3.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被称为(  )
A.一二?九运动 B.华北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开始
5.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6.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被害人总数达30多万。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
①是日本侵略者在华暴行恣意泛滥的结果 ②是日本侵略者侵华政策长期发展的结果
③不是偶然的 ④值得中国人民、日本人民以及其他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深思。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7.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短短4个多月便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国民政府推行错误方针
C.中日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D.中国国内矛盾逐渐加剧
8.历史漫画是历史信息直观形象的表达。如图所示是发表于1939年的漫画﹣﹣《这一槌的滋味如何》。下列对它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各种抗日力量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B.正面战场的正规军是日本进攻的唯一目标
C.日本侵略者从未侵入过中国内地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告彻底失败
9.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这样,在1940 年6 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
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
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
会谈,遭到蒋方拒绝。”这段材料(  )
A.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
B.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C.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
D.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10.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
B.有国际力量的支持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日本是小国,资源匮乏
11.中国的全面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在(  )
A.淞沪会战结束后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武汉、广州陷落后 D.台儿庄大捷后
12.“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  )
①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②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④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4.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15.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已经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
C.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
16.“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 D.战略反攻的需要
17.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材料中的“它”(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帷幕 D.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18.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 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
19.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其中“后方挖蒋根”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B.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C.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D.提高各个阶层反蒋的积极性
20.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军事行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
C.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D.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二、问答题
21.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摘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22.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从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我国政府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平。为了使双方作出让步,国民党必须建立自己的议会,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中国的政府,各党派才能在政府的宪法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条件一项也未实现。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
﹣﹣摘编自【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一一司徙雷登回忆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奇逊关于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国民党抗战的准备工作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介绍当时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情况,无法判断孰弱孰强,故A项错误;
B.按照材料“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这一关键信息,可以知道国民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是有准备的,故B项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国共两党关系的信息,故C项错误;
D.材料中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轻视之意,但是后面表明已有准备,所以说“太掉以轻心”显得夸大,故D项错误。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结合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并得出结论的有力证据,屠杀现场的遗迹与当时摄制的照片是第一手资料,最能够直观再现当时的场景,客观公正、不可更改,故C项正确;
战争回忆录、控诉材料及国际记录评论均带有主观色彩,是对当时情形反映的第二印象,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不能成为有力证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结合华北事变的概况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侵华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自此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B项正确;
A项是中国青年学生的抗日活动,故A项错误;
C项发生在1931年,故C项错误;
D项发生在1936年,故D项错误。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中共提出国共二次合作宣言,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故C正确;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
全面抗战正式开始于七七事变,排除B;
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开始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的大革命,排除D。
故选:C。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全国纷纷相应,故选C;
1919年五四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三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对侵华日军罪行的认识。对分析角度的准确解读是解题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从日军的残忍性分析的。
②是从日本的长期政策分析的。
③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的结论。
④是从史影响进行分析的。
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生可根据材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短短4个多月便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导致东北迅速陷落,故B正确;
ACD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B。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依据材料可知,不仅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各种抗日力量配合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因此,答案为A。
B.材料看不出正面战场的正规军是日本进攻的唯一目标。
C.选项是错误的表述,日本侵略者深入了中国内地。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告失败,材料体现不出来。
故选:A。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A.百团大战不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B.从材料可以看出,百团大战是在蒋介石有投降危机的情况之下爆发的,说明中共发动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中有巨大的作用。
C.材料体现不出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D.共产党领导的居民是在敌后进行抗战,而不是正面战场。
故选:B。
10.【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解答】通过材料“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结合所学知识,朱自清是在强调中国改变了一盘散沙局面,开始共同团结起来进行抗日斗争,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这样抗日战争就可以取得胜利,故A正确;
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国际力量支持中国抗战的叙述内容,同时它也不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排除B;
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对中日之间的国力进行对比的相关内容,排除CD。
故选:A。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淞沪会战是在防御阶段。
B.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在相持阶段。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日本人占领武汉,广州以后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
D.是在防御阶段。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
【解答】从材料“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联系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走过24年,则为1945年,可得出为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结合已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故选A,排除BCD。
故选:A。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
【解答】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故A项正确;
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典型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平行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增强了抗战的信心,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错在“全方位”一词;
B项表述错误,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
D项表述错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材料信息“1940年8月”'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等表明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华北八路军抗击日军,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C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赴缅作战的信息,故A排除;
B项不合史实,排除;
材料中信息在华北地区,没有提到徐州,且徐州会战在1938年,时间不符.故D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学生要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爱分析。
【解答】A.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是民国35年,也就是1946年,而重庆政协会议召开是1946年初。材料是国民党军队要进攻解放区的表现。二者之间不相符。
B.1946年夏天,国民党重点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正式爆发。迫使中原解放区进行突围。这正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
C.国民党实施重点进攻应该是在1947年。
D.战略反攻应该是在1947年。
故选:B。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迫使国民党进攻陕北和山东的部队回援,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B项;
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的开始,故排除A项;
1948年秋,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发动三大战役决战,故排除C项;
1948年11月发动的淮海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战役,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其胜利起到重要作用,故排除D。
故选:B。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1946年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开始。
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
C.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
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中共北平和谈是在1949年。
故选:A。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改革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因为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后方挖蒋根”指的是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摧毁蒋介石所依靠的阶级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故A项正确。
B.国统区应该在解放战争时期属于前方而不是后方。
C.国民党的经济风俗应该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不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D.材料中后方挖蒋根应该是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没有动员各个阶层反蒋,比如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就没有参与。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
【解答】根据材料“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联系所学,这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故A正确;
B项是三大战役,故排除;
C项中“战略决战”错误,应是战略反攻,故排除;
D项是淮海战役,故D排除。
故选:A。
二、问答题
21.【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第一问,主张根据材料一“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分析概括;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解答;第二问的暴行,依据材料二,结合南京大屠杀的概况分析;第三问的感悟,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分析。
【解答】(1)主张:根据材料一“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可以得出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原因:根据材料一“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结合所学可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等方面分析。
(2)暴行:根据材料二“1937年12月”、“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日军在南京进行的南京大屠杀。
(3)感悟: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解答,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故答案为:
(1)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暴行:南京大屠杀。
(3)感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2.【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考查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及其背景;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掌握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解答】(1)第一小问的准备,依据材料一“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可以得出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可以得出改善交通;“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以得出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第二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本小问的经济举措,依据材料二“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可以得出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3.【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艾奇逊对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主要是从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国民政府局限性来认识的。对其评述。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党失去民心和共产党赢得民心两个角度去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艾奇逊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官僚资本桥取豪夺,导致民不聊生;同时伪国民大会召开何为宪法的任命,国民党建立一党专制独裁统治丧失了政治信誉。这些措施导致国民党失去民心,必然导致失败。
而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农民实现政治,经济翻身;在政治上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赢得各界人士支持,这是共产党胜利的根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