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优化教案《香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优化教案《香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21:08:46

文档简介

《香玉》教学设计
学目标
1、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2、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3、了解文章的结构及层次大意
4、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难点:理解本文的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 (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五、《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
《聊斋自志》说: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一)梳理文意,把握情节
开 端(1):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 展(2):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3—4):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 潮(5):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 局(6):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二)艺术鉴赏
1、《香玉》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黄生——香玉(爱情)
至情 “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
黄生——绛雪(友情)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至深的爱情”呢?
(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忠贞不渝
①黄生邂逅香玉,“ 爱慕弥切 ”,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
②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 夷 ” 。
③一年之后,香玉复生,“ 款洽一如从前 ”。
(2)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无限情深
作者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绘:“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 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感慨不已!
明伦对此评价:“ 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3)想像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为情死生
黄生说:“ 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
黄生离世前说:“ 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
这段神奇的描写,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3、探讨: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哪怕无法“大团圆”,也来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化碟双飞”或“鸳鸯相向鸣”,但小说在结尾处却不这么处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①对作者而言,希望借此表达“完美的爱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凉与无奈”的现实;②对黄生、香玉和绛雪来说,凸现了“只要至情在,死何异于生”的愿望。
4、思考: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体现的?
参考: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①作者赋予香玉和绛雪以人的优秀品质;
香玉的热烈多情:“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 “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绛雪的善解人意:“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
②作者捕捉香玉和绛雪的形貌特征;
香玉身为白牡丹,作者写她身着“素衣 ”;花枝摇曳多姿,状其“盈盈而入”;花易凋零,则写“妾弱质,不堪复戕”;花遭风雨吹打,即“妾忍风雨以待君”;花香扑鼻,则“ 香风洋溢”。
(三)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小说《红玉》,结合蒲松龄的创作特色,谈谈你的感受,写一篇鉴赏文字,题目自拟,不少300字。(共53张PPT)
⒈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项羽
⒉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⒊数点梅花亡国泪,三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
⒋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⒌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⒍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⒎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忍辱负重,铸成史书照尘寰。——司马迁
⒏犹留正气参天地,还存丹心照人间。——文天祥
蒲松龄为什么以谈神说鬼来寄幽怀?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 (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聊斋自志》说: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科场中的不得意,生活的艰难,使他牢骚满腹,同时文字狱的威慑,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及“南洪北孔”的悲剧,又使他不能直言心迹,所以就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这是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聊斋志异》是怎样的一部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蒲松龄在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聊斋志异》,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2.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中,断绝了功名之路。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叶生》、《于去恶》、《王子安》、《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这类故事大约是由于立意在于劝诫,这类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这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如《种梨》、《画皮》、《崂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5、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蒲松龄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6、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写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聊斋》里不但承载了一个考举人考了近60年而不中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而且展示了一个个先锋的女性形象。
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
《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的特点什么?
⑴《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⑵《聊斋志异》受广大读者喜爱,既因为其谈狐说鬼,更因为其充满人文关怀
跟其他古典名著相比,《三国演义》写兴王图霸帝王将相,《水浒传》写杀富济贫英雄传奇,《红楼梦》写诗意享乐贵族男女,《西游记》写踢天弄井神魔妖怪,这些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远,而《聊斋》关注的是中下层老百姓,特别是关注女性。蒲松龄是写女性的行家里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更加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写过的禁区,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其中几篇写花仙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和《黄英》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参照注释,了解梗概)
《香玉》一文的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个香艳而凄美的故事。一个姓黄的书生坐在崂山下清宫里读书。院里有几棵耐冬和几株牡丹。一天,黄生看见一穿白衣的女子在花丛中若隐若现,后来又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女子。于是他对白衣姑娘顿生爱慕之心。并且作诗数首以寄相思之情。终于感动女郎并与其成其好事。女郎告诉他,自己叫香玉,红衣的叫绛雪。有一天,园里的一株牡丹被买走,黄生方知香玉是花精。后来,黄生得知牡丹枯萎死去,就作了50首情诗悼念香玉。终于感动花神,让香玉重生。在香玉柔弱生长的时候,绛雪就陪黄生读书。最终,香玉完全恢复,和黄生过上了夫妻一样的生活。10年后,黄生死去。他死前说,我死了会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红色花芽,长五瓣叶子。果然如他所说。3年后,道士的徒弟把黄生化身的牡丹砍掉,随后,园里的耐冬和牡丹相继徇情而死。
请概括本文主要的情节,并用整齐的句式将之表述出来。
开 端(1):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 展(2):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3—4):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 潮(5):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 局(6):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香玉
相遇
清宫相遇
互诉心曲
结为连理
相别
香玉被迁致死
绛雪以友相伴
黄生痴痴等候
魂归
香玉复活
和洽相处
殉 情
三人同逝
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体现的?
①作者赋予香玉和绛雪以人的优秀品质;
香玉的热烈多情:“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 “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绛雪的善解人意:“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
②作者捕捉香玉和绛雪的形貌特征;
香玉身为白牡丹,作者写她身着“素衣 ”;花枝摇曳多姿,状其“盈盈而入”;花易凋零,则写“妾弱质,不堪复戕”;花遭风雨吹打,即“妾忍风雨以待君”;花香扑鼻,则“ 香风洋溢”。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文中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应该怎样说?
香玉等是为爱而生,因爱而死的女子
绛雪,她是一个“冷美人”
黄生是“至情人”和“骚雅士”
《香玉》象《聊斋》中其他的作品一样,它首先具有神奇性,这种神奇性及突破了自然,又合乎自然。牡丹,耐冬这些植物能变成美丽的女子,勇于追求心心相印的情人,生死不渝,死了可以重生,生了又可以重死,植物的“异化”中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似乎不在存在,植物“异化”后的人性美是何等的神奇。
其次,是它的优美,它的回肠荡气,摇曳多姿。全篇围绕香玉,绛雪生的生生死,悲欢离合的故事,象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对人物来说,它与《葛巾》的硬派不同,而是温柔缠绵,一往情深生死相依;就结构而言,以诗为线,“空山人一个,对影自成双。”情景交融,灵动优美。
《香玉》特色不仅在于此,更动人的是它能透过历史帷幕,展示人类情感生活的美丽,这种“人性的美丽”净化了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情至性,惊世屏俗。
《香玉》中,蒲松龄对书中主人翁的爱情的描绘投入了浓重的笔墨。而这种生死相依的爱情是以“才情”和“至情”为前提的,篇中反复强调的是“才”与“情”。黄生如果不是对香玉、绛雪“爱慕弥切”,也不会“女郎忽入”。但是,只是一往情深,唯愿白头到老,而胸无半点文墨,愚钝不文,没有善于表达“无限相思苦”的文才,那也无济于事。因此,“至情人”和“骚雅士”是黄生获得香玉和绛雪爱情的两大法宝。不仅如此,蒲松龄在作品中更是强调了“才气”和“至情”还是心灵和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尤其是“至情”,黄生原不知香玉和绛雪是花妖,是得知蓝氏掘走了“白牡丹”,才知道香玉乃是花妖。但他并不以异类而震惊,厌恶,而是“怅恨不已”,“怅恨”的是恨不早知,未能及早的保护,这是真正的爱情。又听说牡丹到蓝家后,“日就萎瘁”,以至凋谢,他就“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清。这种生死不渝的深情,才改变了绛雪的“年少书生,什九薄幸”的看法,净化了绛雪的心灵。
有意味的是“至情”不仅使绛雪自省,也进化了黄生的心灵。黄生一开始还是有庸俗气的,还是有点轻薄,他一看到美丽的女子就偷看,就“暴起”“追过短墙”。和香玉结成连理后,又“每使邀绛雪来,辄不止,生以为恨。”“得陇望蜀”,好象对香玉的爱情并不专一。后来,香玉死了,绛雪来吊,他对绛雪讲“无福可消双美”,可见他还是想消受“双美”的,一种占有欲跃然纸上。可是,他听了绛雪的正言相告:“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相见之欢,何必在此”。绛雪这种深沉的感情感化了黄生,使他化庸俗为高尚,化鄙亵为纯洁,使黄生的心灵得到了难以言喻的后难为继的洗涤和净化。
《香玉》篇中,更难忘的是绛雪,她是一个“冷美人”。
香玉如此描述绛雪的性格“绛姐性殊落落,不以妾情痴也”。她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是一个寻常女子所为。她和香玉对男人的看法不尽相同,香玉认为只要是“骚雅士”(有才)就可以“无妨想见”,托付终身。而绛雪却认为男子不仅要有才,更应该是“固至情人也”才肯“入室”,以身相许。同时,她对男女爱情的态度也和香玉有区别,香玉是慕才钟情与黄生,“遂相狎”。“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而绛雪知黄生“固至情人也”,始属意与黄生。但她认为男女相爱可以“以情不以淫”当黄生“欲与狎”她则认为男女“想见之欢,
何必如此”,她和黄生在一起总是“至则宴饮唱酬”仅“慰君寂寞耳”。她和黄生的爱情更着重于精神上的结合。同时,她 在处理友情、爱情时也与常人不同,她在香玉死后,在黄生深情的感召下,在香玉的托付下,取代了香玉的位置,绛雪自己也说:“日日代人作妇”,这时她是黄生的妻子,是香玉的“替身”,是第三者,是一个胜利的第三者。但当香玉死而复生,她又退而为友,同时,心中依然保持这份爱情,忠于友情,至死与黄生、香玉共守一生,同生同死。在她的身上,折射出蒲松龄对男女关系的深层次的人性的理解。
时代已进入了21世纪,随着人们对爱情的质量追求,会对男女爱情中“情”的理解赋予新的内涵,但是“至情至性”,追求真情永远是爱情的主题。所以,《聊斋.香玉》中所体现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对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香玉》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黄生——香玉
黄生——绛雪
(爱情)
(友情)
“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
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至深的爱情”呢?
——【元】元好问
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忠贞不渝
(1)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①黄生邂逅香玉,“ 爱慕弥切 ”,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
②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 夷 ” 。

③一年之后,香玉复生,“ 款洽一如从前 ”。
(2)“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全篇。
黄生的孤寂是“冷”,香玉的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是“热”;绛雪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操自持是“温”
2、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无限情深
作者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绘:“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 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令人为之心灵震撼,感慨不已!
明伦对此评价:“ 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3、想像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为情死生
黄生说:“ 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
黄生离世前说:“ 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
这段神奇的描写,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哪怕无法“大团圆”,也来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化碟双飞”或“鸳鸯相向鸣”,但小说在结尾处却不这么处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
①对作者而言,希望借此表达“完美的爱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凉与无奈”的现实;
②对黄生、香玉和绛雪来说,凸现了“只要至情在,死何异于生”的愿望。
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 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
《聊斋志异·香玉》的现实意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香玉》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朝诗人元缜为悼念亡妻而作。直到现在,这句经典之语仍为痴男怨女们奉为爱情箴言。
《京华烟云》,剧中的曼尼,为亡夫痴心守寡,可谓苦不堪言。但她认为能为一个深爱着的人守寡,是件幸福的事情,并誓欲就此守身,终老一生。这个曼尼又何尝不是第二个香玉呢。古往今来,类似的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使无数个恋爱中或未曾恋爱之人对爱情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向往。
可是,如果我们把视觉放在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够认同这种被某些人称之为“死心眼”“迂腐”“病态”的爱情呢?随着西方性解放的到来,我们周围的人们讴歌的已经不是这种老掉牙的忠贞不渝。所谓“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于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演变成了“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 “一夜夫妻百日恩”变成了“刺激的一夜情”等等;于是,浪漫的爱情顺理成章的成了释放肉欲的托词。所以,对于如香玉者,人们除了不胜唏嘘之外,最多也就是一时的感动罢了。当然,这种爱情观并不能消减半分爱情的魔力和神圣,毕竟,持这种观念的人还是少数。因为,爱情,永远都是催生幸福和快乐的元素。
事实上,无论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如何变迁,都不能稀释爱的浓度。而测量爱的浓度的仪器,也并非是生命。所以,人们对香玉用生命去倾诉和表达爱的方式,有了怀疑和否定。尽管,在感情上还是会被这种方式所感动。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文化的相互渗透,人们在思想上留有更多的空间去吸收和容纳新的思潮和感悟。所以人们学会了更理性的处理爱情中的高潮与失落,欢乐与痛苦。尽管如此,爱情就是爱情,她终究是人们心中最美好,最浪漫的期待。虽然现在多了些如上述所言的玩世不恭的爱情观,可事实上并没有减少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我们的周围,不是经常也会发生某某为情所困,跳楼自杀的事件吗?不是也能看到相爱一生的白发夫妻吗?这就是爱情的力量经久不衰的见证啊。
因此,聪明的人们在珍惜爱的同时,也会用爱去留住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因为他们明白忠贞的爱,不一定要以死来表达。我们期望能够“和他一起慢慢变老”如果不能,也可以把他放在最深的心窝里,然后过着自己的生活。所以,对爱情最好的阐释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香玉的结局是凄美的,但绝非明智的。因为,爱,不需要用生命来表达。即便是轻轻的一个眼神,浅浅的一个吻,甚至无端的口角之争都是爱最自然、最真切地体现。这种爱就像春天里的细雨,润物无声;同时又不乏激情的火焰,一如冬天里的烈日,又能暖到心窝。所以,生命,是爱的载体,没了生命,爱,也不复存在。人们又何须傻到用生命来诠释爱呢?就像香玉那样。
诸如香玉等为爱而生,因爱而死的女子,确实令人敬佩,因为她们的忠贞、专一和执著;反而言之,诸如陈世美之流,当然为人们所唾弃,因为他们或薄情寡义,或风流成性。这对纯洁的爱情来说,当然是一种严重的亵渎。在这些人眼中,“白头偕老”或许就是空中楼阁,是秋天的童话,虚无缥缈,甚至幼稚可笑。这不能不让至情至圣之人为之扼腕。如此对比,我们当然更倾向于香玉的坚贞执著。可是,如果,能够更好的活着,更好的善待自己,甚至重新找一个善良的伴侣,然后把逝者埋在最深最深的心底,我想,这对活着的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对死去的人也未尝不是一种安慰。
现实中的人们,在对爱情保持浪漫和激情的同时,不会也不应忘记周遭的人们,尤其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位男生因为追求一个女生而未得,终日颓废消沉,虚掷光阴,甚至萌生了一死百了的念头。可最终,家人的爱和朋友的关怀使他猛然醒悟,他知道了活着并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或者自己。所以,我们说对爱情,还有更积极的追求和表达方式,为什么一定要拼掉自己的身家性命呢?相爱,是一种缘分,拿起来、放下去都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只有更好的活着,才能把世间的爱情演绎的更完美,更热烈。
三、“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全篇。
黄生的孤寂是“冷”,香玉的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是“热”;绛雪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操自持是“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