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从他的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 yóng ) 、父亲曹頫( f ǔ ) 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雍正继位后, 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家道从此衰落。曹雪芹正值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贵公子变为“寒士”。
《红楼梦》成书
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与世长辞。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红楼梦》内容
一般认为:《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
《红楼梦》影响
①《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得硕亭
③毛泽东一次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紧接着自言自语道,还有一部《红楼梦》。
④后世评价:“中国第一奇书” “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⑤中国三门“显学”(显赫的学问——红学、甲骨学、敦煌学)之一
⑥世界文学史上为一个作家专门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只有两个:一个是红学会,一个是莎学会。
课文节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金兰语:知心话。《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金兰契:比喻情投意合的知心朋友
1、“猜嫌”从何而来?用课文中黛玉自己的话说是什么?
只当你心里藏奸。
其一, 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红楼梦》第五回
其二,宝钗金锁上的字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一对,贾府的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所以在此前的股市中黛玉经常借机对宝钗冷嘲热讽。
2、宝钗是在黛玉怎样的情形下去 “释猜嫌” 的?
身体
心情
个性
表现
处境
嗽疾加重
委屈不得
郁闷厌烦
寄人篱下
礼数粗忽
3、宝钗为了“释猜嫌”,她是怎样做的呢?有人说宝钗所作所为乃虚情假意,你以为呢?简析之。
黛 玉
身体:嗽疾加重
心情:郁闷厌烦
个性:委屈不得
表现:礼数粗忽
处境:寄人篱下
宝 钗
望候体谅 从不苛责
谈病问医 提出建议
推心置腹 排遣烦闷
赠送燕窝 解决烦难
离开之时 答应再来
释猜嫌
情真意切
时时宽容大度 处处关心体贴 语语设身处地
4、从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呢
黛 玉
身体:嗽疾加重
心情:郁闷厌烦
个性:委屈不得
表现:礼数粗忽
处境:寄人篱下
宝 钗
望候体谅 从不苛责
谈病问医 提出建议
推心置腹 排遣烦闷
赠送燕窝 解决烦难
离开之时 答应再来
释猜嫌
情真意切
黛 玉
叹道叹道笑道忙笑
情态变化
感激
道歉
倾诉
高兴
态度变化
猜嫌释
生性孤傲,却坦率认错,已被折服;
禀性高洁,却坦陈心声,已成知己。
1、 黛玉和宝钗,化干戈为玉帛,释猜嫌成挚友。从此,不再水火不容,相反却形同姐妹。缘何?
宝钗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甚至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
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
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2、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以至于:理解缺少信任缺失,……读罢选文,领略了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风范,你有何启发?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真切…… 你、我,必将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高标!
竞争不等于对抗,友爱有利于进步 !
“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际关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如此宝钗,为何贾宝玉却要让她“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相反却“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呢?(请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探究性文章。
宝钗是在做人,
黛玉是在作诗;
宝钗在解决婚姻,
黛玉在进行恋爱;
宝钗把握着现实,
黛玉沉酣于意境;
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
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宝钗代表着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
黛玉代表着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情感 。
——王昆仑先生《情真意切释猜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曹雪芹生平与创作,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2、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㈡过程和方法
⒈表演课本剧:感受文本内容。
⒉筛选信息: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⒊细节品析: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②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竞争不等于一味对抗、友爱利于互助进步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难点:筛选并概括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结合细节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课堂导入:
我们来看两首《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同学们看看说的是谁?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明确:林黛玉 薛宝钗
解说:“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一条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魂归离恨天”)
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出闺成大礼”) 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群芳中异彩高标的两奇葩
二、连线作者及《红楼梦》: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书未尽即与世长辞。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的副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红楼梦:人亡、家散)
《红楼梦》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成就及影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是一部集园林、绘画、服饰、饮食、医药、歌词诗赋为一体的文学巨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影响①有人说,若在璀璨的文学遗产当中,只选一部必读,那只有《红楼梦》了。
②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得硕亭 《草珠一串》
③毛泽东一次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紧接着自言自语道,还有一部《红楼梦》。
④后世评价:“中国第一奇书” “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⑤中国三门“显学”(显赫的学问——红学、甲骨学、敦煌学)之一
⑥世界文学史上为一个作家专门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只有两个:一个是红学会,一个是莎学会。
三.文本研析
㈠请说说你印象中黛玉和宝钗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开始——后来——
㈡解题:《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比喻情投合意的知心朋友说知心话。《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文题:情真意切释猜嫌
㈢问题:文题来处我们知道了,可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什么问题呢?有这样三个问题
⒈“猜嫌”从何而来?⒉如何“释”?⒊怎见得“情真意切”?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对文本的研习,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对文本进行研析——
㈣具体研习
⒈“猜嫌”从何而来?
⑴标题中的“猜嫌”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材料:薛宝钗之“奸”—— 薛宝钗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
⑵起嫌——林黛玉进贾府(第三回) 薛宝钗进贾府(第四回)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第五回
⒉如何“释”?
⑴宝钗怎样做,才能释“猜嫌”呢?
明确:满怀真切情意对待黛玉
筛选关键信息:①望候体谅,从不苛责;②谈论病症,提出建议;③推心置腹,排遣烦闷;④赠送燕窝,解决烦难;⑤离开之时,答应再来。
林黛玉 薛宝钗
身体:素犯嗽疾,今秋加重 “望候”
性格:“禁不得一些委屈” “体谅”
心情:“闷”“厌烦”
表现:“接待不周,礼数粗忽” “都不苛责”
心灰意冷——“不中用” “死生有命” 说病问医
感动——素日误解对方 同情怜惜
前日得教导宽容 提出建议——
今日明白知音 “燕窝粥”
袒露心扉诉“心里的烦难”
寄人篱下的辛酸 推心置腹——
伶仃孤女的凄凉 “我也和你一样”
一无所有的难堪 “也算同病相怜”
希望日后多来往倾谈
⑵通过对以上细节的分析,可看出宝钗什么样性格特点?
明确:宽容体贴、善解人意(恪守礼教;圆滑世故;温和端正)
⒊怎见得“情真意切”?
林黛玉:生性孤傲,却坦率认错,可见实在是被对方折服了。禀性高洁,此番却坦陈寄人篱下的痛苦心声,多么难得!
薛宝钗:时时宽容大度;处处关心体贴;语语设身处地;真诚能释猜嫌。
⒋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呢
①情态变化: 叹——笑——忙笑
②对宝钗的态度变化:感激——道歉——倾述——高兴
补充:40回之前,林黛玉对薛宝钗是十分嫉妒的,不时尖刻的挖苦她和宝玉的关系(尤其薛宝钗刚来之时),但薛宝钗一直不以为意,逐渐自己也不好意思,继而在不断冲撞中黛玉逐渐认识到薛宝钗的见识、处事、学识确实都比她要高,而且很有度量,就开始由妒到敬到服(45回薛宝钗告诫她不要看那些艳诗杂书,黛玉心中暗服足以证明)。事实上到50回之后,两人的关系已经很好,形同姐妹,已经完全没有了宝钗刚来时的那种水火不容的状态。
⒌通过对以上细节分析,可看出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坦率真诚(多愁善感;聪慧率真;口齿伶俐)
6.不知道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没有看到黛玉说了七次话宝钗说了七次话,她们每一次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自由回答。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道、叹道、笑道、忙笑道。从叹到笑不也表现一种情感的拉近,心灵的贴近吗!
老师总结梳理全文脉络:我们根据大家的分析共同梳理一下这段选文脉络:从黛玉的厌烦到叹息到笑到诚邀;由宝钗对黛玉的关心到黛玉对宝钗的赞美到黛玉对自己的自责最后到敞开心扉。这不正是文章发展的一个脉络吗?
板书: 林 厌烦——叹息——笑——诚邀 薛 关心——赞美——自责——敞开心扉
在这样的脉络发展当中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心灵逐渐的贴近,正体现了我们这段选文所取的名字“情真意切释猜嫌”。正是由于这两个人的真心相待,真诚实意猜嫌才能够被化解的。
四、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 人物身份相吻合
本文细节描写主要是个性化语言描写。 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特定环境相吻合
人物性格相吻合
人物思想相吻合
小结人物形象
林黛玉:敏感多疑、孤高傲世、超凡脱俗、曲高和寡、尖刻小气、谨慎小心。
薛宝钗:知书达理、行为豁达、举止得体、深得人心。
总结:老舍说“文学是语言”。《红楼梦》之所以能成功的塑造出一批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五、难句解析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①“那个”指什么?“那些话”指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行酒令时黛玉所说《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艳词”。(四十回)“那些话”:“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等话。(四十二回)
②“我再不轻放过你的”表现了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尖刻小气。材料: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听说,先便说:“什么花?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第七回)
六、拓展延伸
林黛玉____?____薛宝钗
㈠你觉得她们是势不两立的“情敌”吗?薛宝钗是破坏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吗?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明确: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㈡请思考:你觉得曹雪芹笔下这“两奇葩”仅仅只是庸俗的“三角恋爱”中可怜的角色吗
cctv-10. 2003.11.05.《百家讲坛》栏目新解《红楼梦》——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下)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主持人:在这期节目里,周老先生主要针对《红楼梦》人物与广大的红学迷们展开对话。红学迷们想请教问周老怎么看待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喜欢谁?要是在现代社会中,后者是不是比前者的生存能力要强?
我们首先要抛开一个观念的影响,不要把这么一个伟大深刻的作品引向了一个狭小庸俗的小悲剧(钗黛争婚,二女一男,家长在旁边使坏),这么重新思考一下:为什么《红楼梦》第五回中,这些女儿都入薄命司?书里叫做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为什么这样?他为了普天之下广大妇女的不幸命运而写书而流泪,至于小女儿个性不同,有点你长我短,吵吵小架,这个是很不稀奇的。当我们把那一大套都抛净了,重新再读《红楼梦》的时候,你再体会那个美,那个人和人的关系,真是博大精深,每一个女儿,她的长处短处,都很可人很可爱。
宝钗走后,晚上下起了雨,林黛玉非常寂寞伤感,写了《秋窗风雨夕》。没想到,宝玉来了,风雨故人来。注意,宝玉是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打着伞提着明瓦灯,来到潇湘馆的。后来有蘅芜苑的一个丫鬟,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你看,碧伞红灯,那个诗情画意。油漆伞是绿的,提的灯是红的,在小雨中渡过沁芳桥。想想那意境。我说句冒昧的话,这才是《红楼梦》的精华。你们读《红楼梦》注意这些地方了吗?那个美那个境界。(周汝昌评说四十五回后面部分)
七.作业布置
1.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黛玉和宝钗身上含有的那种人性美,但是历来研究家们对于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的,请大家阅读后以“我眼中的黛玉/宝钗”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
②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德有才。
③谈恋爱自盼黛玉,找妻子还须宝钗;掉眼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
④黛钗是“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她们名虽两个,实为一身。
2. 课外阅读《红楼梦》:宝玉的两个大丫头,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试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二人个性化的形象特征。
拓展阅读资料
《红楼梦》之名句识记: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2.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6.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晶莹雪 寂寞林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雨满面,又曾不止一次因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
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一、大家闺秀篇
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儿去找啊。
宝钗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外露,仅是在凤姐儿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可是从对事情的处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
其次,在大观园中要比的便是美貌与才能,这两样她都具备,此乃天下奇女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二、泪水长流篇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得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为什么如此的多,哭得让人断肠。
在大观园中,这位恐怕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吧。由于家庭变故,从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样,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里,黛玉有的是水一样的柔情。
对待自己的爱情,黛玉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打破了这些规矩。尽管她最后含恨而死,但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
虽然黛玉有时会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这始终无法遮住她独有的光辉。黛玉啊,你就像是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与众不同。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三、合篇
无论宝钗,还是黛玉,无论是圆,还是星,她们各有各的光辉,各有各的美丽。宝钗的规矩——像圆;黛玉的新颖一一像星。
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玉。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闪耀独特的美丽光环。